书城哲学周易全鉴
13438200000013

第13章 否卦坤下乾上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避)难,不可荣以禄。

此卦与泰卦正相反。“乾”由下卦升到了上卦,“坤”则由上卦来到了下卦,天地各安其位,从此不相交。人们常用“比登天还难”形容困难之大,所以用此象说明闭塞的程度。

匪人:非人,即不当其人。

否闭之世,小人猖獗于一时,但形势并非绝望而不可逆转。君子在否闭之时,应收敛锋芒,不形于外,以免在形势不利时目标太大,被小人围攻而衰亡。要巧于周旋,并不过早暴露自己的目标,伺机而动。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初六以阴爻处于阳位(第一爻是阳位),是个急功近利、轻举妄动的小人,像“拔茅茹”一样带动三阴爻,连类而向上趋进。“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君子应该坚持守正不动,当守而决然自守,可保平安,所以称为“贞吉”。同时还应等待事态的变化,以求发展,以利通达。

这一爻是说,初爻处于否塞刚刚开始之时,事态还不可能转化;阴阳阻隔,还没有通达的条件。但此时君子心中并没有忘记与阳刚之君相应,自守正道以求安吉,正是为了待机而动,化否为泰,在君臣际会中实现阳阴交泰。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六二以阴爻居阴位,而且处于下体之中,有至顺之象。本爻象征小人处下,施展其阿谀逢迎的伎俩,以巴结上司,笼络君子。这对于小人来说是吉利的。值君子处此,应该甘居否塞的困境,以缓求未来的亨通,这就是“否亨”。

这一爻是说,小人道长之时,君子应安于闭塞。

六三:包羞。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包羞”是包容羞辱,亦即行为恶劣,心中却不知道羞耻。

六三阴爻阳位不正,又离开了中位,与六二还能包容顺承君子比较,已经完全是小人了。而且已与上卦的阳爻接近,阴谋伤害君子,丝毫不知道羞愧。

这一爻,说明小人已经显露了阴险的真面目。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命”指天命。“畴”指同类。

九四阳刚,具备排除阻力的才能;但在阴位,缺乏刚毅敢作敢为的精神,因而,想要救世,需要天命,也就是要看命运与际遇,才能决定祸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九四、九五、上九志同道合,齐心协力,才会是福。

这一爻,说明君子要排除小人的势力,必须因应时机,精诚团结。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休”是休止。“苞”是丛木。

九五阳刚、中正,又在中位,可打消闭塞的气运,重新恢复泰平,这是大人物才能做到的事业,所以,占断“大人吉”。然而,排除闭塞,恢复泰平,毕竟潜伏着危险;因而,必须时刻警惕到灭亡,这样才能像丛生桑木纠结在一起的根,确保安全。孔子在《系辞传》中引用这一爻辞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易经》说:‘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这一爻,说明排除小人势力的时机已经到来,但仍应谨慎从事,警惕反击。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上九,倾覆闭塞的局面。有起先的闭塞,才有最后的欣喜。

象传说:闭塞的终极,必然倾覆,怎能长久呢!

“否终则倾”是客观规律。但是,人们在否终将倾之时,要因势乘机而动,主动地去“倾否”,不可被动等待。从上九看,它以阳爻处于阴位,又居于乾体之上,积累乾健之质至于极盛,确实具有刚健勇猛、无坚不摧之力。所以,当否塞穷极之时,它能够乘时而起,一举倾覆否塞局面。

这一爻是说,否极必然泰来,这既是自然规律,也有人本身的作用。

坚定灵活踏平坎坷

否卦紧接在泰卦之后,是为“泰极而否来”。它阐释了小人势长,君子势消的黑暗时期到来时的应对原则。当此非常时期,君子应当提高警觉,巩固团结,坚定立场,不可轻举妄动;必须谨慎,集中力量,力争渡过难关。更应当特别防范小人穷凶极恶的反击,否极必然泰来,黑暗不会长久,应当坚定信心,不能动摇。这样才能在“否”的不利状况下,以积极的方式达到“休否”、“倾否”的目的。由于“否”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是做任何事都必然会遇到的,政治活动当然也不例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以否卦所指示的这种正确的思想理论作指导。

否卦的卦辞说得很明白:“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象辞跟着说:“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在此“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的时候,只要正人君子保存实力,就是对于“小人道长”的一种否定。因此,君子在否闭之时,不务荣华富贵,不求功名利禄,收敛锋芒,不形于外,以免在形势不利时目标太大,被小人围攻而衰亡。

明代的张居正,年轻时即胸怀理想,立志改革,欲挽狂澜于既倒。但时值嘉靖末年,奸相严嵩当政,一时小人得势,志士吞声。在这否闭之时,张居正一方面对严嵩之类炙手可热的人物巧于周旋,并不过早暴露自己的目标,家居三年,读书学习,外出调查,避开了朝廷小人的迫害;一方面伺机而动,终于保存了改革派的实力,在严嵩集团失败后不久入阁主政,成了万历初年的著名改革家。如果在严嵩当政的否闭之时,他锋芒毕露,而不是“俭德辟(避)难”,恐怕早就被小人所害而被历史淘汰了,哪会有后来震动历史的改革成就呢?

由此可见,即使在否闭之世,只要君子存在,同时也就寓藏着“小人道消”的转机,只是必须主动创造,耐心等待,而不是逆来顺受,听从否闭命运的安排。

与此相反的做法,如在那种暗无天日的状态下,去迎合制造黑暗否闭局面的小人,使自己也成了乱舞群魔中的一员,则是一种大大的“包羞”,不仅是政治上的失策,更是一种做人的失败。明代天启一朝,阉党魏忠贤当政,一时小人气焰甚嚣尘上。当时的内阁首辅(即宰相)顾秉谦,不顾身份欲拜魏忠贤为义父以揽权固宠,但怕魏嫌其年纪太大,于是遂让四个儿子拜魏忠贤为“上公祖爷”。儿子为魏阉“义孙”,则自己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干儿子了。又如阉党“十狗”之首的曹钦程,身为太仆寺卿,是魏“义子”,后因内部倾轧,削职为民,离京之时,再拜魏忠贤曰:“君臣之义已绝,父子之恩难忘。”涕泣而去。溜须拍马,无以复加。这不仅没有为官者应有的道与格,连做人的基本羞耻都没有了。没过几年,崇祯帝即位,这批无耻之徒落得了应有的可悲下场。这可以说正是六三“包羞”的形象说明。

其实,只要我们在研究否卦之时,把它与泰卦联合在一起来参悟,就不难发现,二者互为综卦,共同揭示出福祸本同根的道理。灾难和挫折给予我们打击的同时,也会将经验和磨炼赠与我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全赖我们自己行藏有方。

晋平公的时候,有一天,贮藏珍宝的库房失火了,官员们闻讯急忙驱车策马赶去救火,一连抢救了三天三夜才把火扑灭。这时公子和晏子(齐国的大夫)却抱着一束丝绸用作礼物前来道贺,说:“非常好啊!”晋平公大为恼火,说:“那里是收藏珍珠宝玉的地方,藏的是国家最为贵重的珍宝啊!失火的时候,官员们都驱车策马去抢救,而你们却反而抱一束丝绸来祝,这究竟是为什么?讲得出道理,我便饶了你们,假如讲不出道理,我就要处死你们!”公子和晏子说:“怎么会没有道理呢!我们听说:君王藏财宝于全国,诸侯藏财宝于老百姓,而商人则藏财宝于箱柜里,如今老百姓都饿得面黄肌瘦,连粗布短衣都遮掩不了自己的身体,糟粮也不够自己吃。老百姓家里什么也没有,而苛捐杂税却接连不断,国王你把从老百姓那里征得来的大半财宝都藏在库房里,所以老天爷一把火把它烧掉了。我们还听说:从前暴桀在全国实行残酷的统治,横征暴敛到极点,千百万老百姓苦不堪言,因而被武王杀掉了,并为世人所耻笑。现在老天把火灾降于你贮藏珍宝的地方,这是你的福气啊!而你却还不知道觉醒,这样下去,恐怕你也会为邻国所耻笑啊!”晋平公说:“好!从今以后,我就把宝贵的财富贮藏在老百姓之中。”

如果不是因为财宝库房失火,晋平公还会照旧让老百姓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而自享藏宝之乐,这样下去待到国破家亡的那一天,他失去的东西远非这些被烧毁的财宝所能比。晋平公在这否运到来之时,幸好所遇到的不是小人,而是敢于直言谏上的君子。否则,他有可能因此而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让自己“否”上加“否”,直到归于毁灭。

“泰”与“否”的处境都是人生所常常经历的,而复杂多变的官场更是如此。所以,作为此种状态下的领导者,此时既要承认客观的否闭不利之势,又要守正而慎行。坚定而灵活地等待转否为泰时机的到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作用,积极而又谨慎地行事,促使转否为泰的局面的实现,所谓踏平坎坷成大道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