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13436700000009

第9章 诗言志:有才有情才是诗

古今文辞传习,有关于情的大作,多至不可胜数。例如众所周知的古诗十九首,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与梁父吟,曹子建父子兄弟三人,与建安七子的诗文。又自唐代李世民以次的名作,与李白、杜甫、王维、刘禹锡、李商隐等一大群才情并茂的诗卷。乃至宋代岳飞的满江红与文天祥的正气歌、过零仃洋的名诗,与明代史可法与多尔衮往来的信札,无往不是真情流露的佳作,真是数说不尽,例举不完。

——南怀瑾《金粟轩诗话》

【精彩导读】

《金刚经》里面有一句话:“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写得真好,真贴近生活。南怀瑾对此的解析是:宇宙没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的太多不同,它永远是这样的太阳、这样的月亮、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只是人在思想观念上感受不同,发生了情感、思想上不同的形态,我们中国人用文学来表达,就成了这样的诗句。

在南怀瑾看来,得以千古流传的诗都是才情并茂的佳作,无论是众所周知的古诗十九首,还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与梁父吟,或是曹子建父子兄弟3人与建安七子的诗文,或是李白、杜甫、王维的诗,或是刘禹锡、李商隐的词,乃至宋代岳飞的满江红与文天祥的正气歌、过零丁洋的名诗,与明代史可法与多尔衮往来的信札,都具有才情并茂、真情流露的特点。

《尚书·尧典》给诗歌的定位是“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如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里所说,它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情感既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又是诗歌的主要特点。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的感情是诗歌的生命、诗歌的灵魂。大凡优秀的诗篇,都是诗人用他们的真情实感,用他们的人生遭际,用他们的热泪乃至生命写成的。可以说每一首诗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比如陆游的《书愤》,就是陆游内心郁愤之情的流露。最出名的是《书愤》的第一首诗,诗中写道: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与伯仲间。

这首诗的大义是说:人在年幼时对人世间的艰难困苦一点都不了解,好像天下国家的事,只要我一出来,就有办法解决。陆游所处的时代,南宋正和金朝作战,国家处于战争时期,他于是有从军报国的思想。可惜没有达成心愿,于是发出年纪大了,头发白了,一无所成的感慨。陆游这种报效祖国的心情,是一个乱世时代的儿女,尤其是受过教育的有志气、有抱负的青年都有的。在南怀瑾看来,这种气概应从孩童时就开始培养,也就是说这首诗在孩子七八岁小学生的时候就应该念了,而不是等到中学、高中再念。

我们要明白,让孩子读古诗,不仅是为了让他们学习中华民族的语言,学习优秀的文学表现手法和技巧,更是要担负起培养年轻一代情感的重任,使他们受到健康美好情感的熏染,提升人生的境界。

【亲子诵读】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解析:

韦应物是中唐时期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之一。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的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在上任之后,看到国家衰败、朝政紊乱和人民疾苦的现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一天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歌,寄给自己的好朋友李儋。

诗歌的前两句诗人回忆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在春花烂漫的长安,诗人和朋友曾愉快地聚在一起;而如今,花仍然在开,可人已经分别两地了。诗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慨,更通过今昔对比以强烈的反差暗示诗人在分别之后过得并不是很好的现实,从而突出了世事变化的沧桑感,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诗歌的三、四句直接抒写诗人内心的烦恼和苦闷。在国家政治腐败、战火纷飞的背景下,诗人对国家的前途十分担忧,对自己的命运感到茫然,同时因为是独自在外,没有家人和朋友的消息,诗人感到非常孤独和愁苦。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将对自己和国家命运的关心、对家人和朋友的思念结合在了一起,传达出浓厚的忧国之思、忧己之愁和思乡之情。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中,诗人具体写了自己的思想矛盾,表达了他既想辞官回归故里、隐居乡间,又想勤政爱民、为国效力的复杂心情,由此显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愁苦。而在诗歌的最后两句中,诗人以期盼作结。本来为自己和国家的前途而倍感担忧的诗人听说老朋友想来滁州探望自己,自然欣喜万分,急切盼望着朋友的到来,一诉衷肠。诗句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诗人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显示了其对友人的思念和朋友间的深厚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