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13436700000006

第6章 讲学问修养,必须要读诗

诗的目的,并不是专搞文学,其中所含的道理非常重要。关于诗的文化,孔子在下一篇说了,在这里他告诉子贡,读了诗,并不是教你变成一个酸溜溜的书呆子,一定要“告诸往而知来者”。

——南怀瑾《论语别裁·诗的人生》

【精彩导读】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从孔子的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诗教导了中国人一种人生观,如何看待宇宙、世界、自然、生活与同类的价值观念,以及由此而生出的一种仁爱、悲悯情怀,因此孔子认为讲学问修养必须要读诗。诗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种文学形式。和西方那种把宗教放在至高无上地位的文化不同,中国上古的文化注重诗的文学境界,它有宗教的情感,也具有哲学的情操,上古的诗,就包括了现在所讲的整个文艺在内。在孔子的时代,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500多年的305篇诗歌的《诗经》就相当于一部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而且这本书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和亲自删削编定,使得《诗三百》有了“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功用,才得以成为《诗经》,成为儒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可见孔子对于诗的教育意义有多么重视,因此他才会以诗礼传家,要求儿子孔鲤学诗学礼,而且还号召所有的学生都好好地学诗。

许多教育界、文化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经典古诗文是中国文化的最好载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无不蕴含其中,是传统的民族人文精神之所在。孩子们从小诵读古诗文,受到民族人文精神的感召,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升文化品位的同时,必将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历史重任。

【亲子诵读】

《孔丛子·记义》节选

孔子读《诗》及《小雅》,喟然而叹曰:吾于《周南》、《召南》见周道之所以盛也,于《柏舟》见匹夫执志之不可易也,于《淇奥》见学之可以为君子也,于《考槃》见遁世之士而不闷也,于《木瓜》见苞苴之礼行也,于《缁衣》见好贤之心至也,于《鸡鸣》见古之君子不忘其敬也,于《伐檀》见贤者之先事后食也,于《蟋蟀》见陶唐俭德之大也,于《下泉》见乱世之思明君也,于《七月》见豳公之所以造周也,于《东山》见周公之先公而后私也,于《狼跋》见周公之远志所以为圣也,于《鹿鸣》见君臣之有礼也,于《彤弓》见有功之必报也,于《羔羊》见善政之有应也,于《节南山》见忠臣之忧世也,于《蓼莪》见孝子之思养也,于《楚茨》见孝子之思祭也,于《裳裳者华》见古之贤者世保其禄也,于《采菽》见古之明王所以敬诸侯也。

解析:

孔子读《诗经》及《小雅》后,感叹地说道:我从《周南》、《召南》中看到了周朝大道昌盛的原因;从《柏舟》中知道了一个人的志向不可更改;从《淇澳》中知道了一个人只要努力改过向善就可以成为君子;从《考盘》中了解到隐士们的苦闷,从《木瓜》中知道了怎么行苞苴之礼;从《缁衣》中看到了喜好贤能之士的心有多么深;从《鸡鸣》中看见了古代的君子不忘诚敬;从《伐檀》中看见贤者先尽力去做事,待有功绩后才享受俸禄;从《蟋蟀》中看见陶唐有多么节俭;从《下泉》看到身在乱世的人们多么渴望一位贤明的君王;从《彤弓》中知道对有功德的人必须给予回报;从《羔羊》中知道好的政策应该实施;从《节南山》中看见忠诚于国家君王的人担忧世道变坏;从《蓼莪》中看见孝子想着怎么奉养好父母;从《楚茨》中看见孝子怎么思念祭奠去世的父母;从《裳裳者华》中知道古代贤能的人能够世代享受优渥的生活;从《采菽》中知道了古代贤明的君王敬爱诸侯的原因。

【故事链接】

解缙诗言鸿鹄志

解缙,字大绅,明朝江西吉水人。8岁丧父,他和哥哥解纶伴着寡母艰难度日。当时赋税苛重,官吏又如狼似虎,逼得百姓们终日惶惶不安。有一天,几个官吏闯进解家,大喊大叫,乱翻乱捡,解母一筹莫展,只能拥着两个年幼的儿子暗自流泪,哀求官吏发发善心宽限几天。这情景给解缙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只恨自己年龄太小,不能为母分忧。

当天晚上,解缙在昏暗的灯光下,给吉水县令写了一封信,恳请县令开恩免税。信的最后还附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他年谅有相逢日,好把春光判笔头。”这两句诗表达了他的志向,也表现了他对前程充满信心。

县令早就听说境内有个叫解缙的神童,读了他的信后,觉得果然名不虚传,便派人把他召进县衙,置酒款待。酒桌摆在县衙的庭院中,四周浓荫蔽日。县令想试试解缙的才识,便指着一棵小松树说:“你能以此为题赋诗一首吗?”

解缙应了一声“可以”,便即席吟道:

小小青松未出栏,枝枝叶叶耐霜寒。

如今正好低头看,他日参天仰面难。

这首诗表面看是咏小松树,实则是解缙以小松树喻示自己,既符合眼前情景,又符合人物身份。县令听罢,觉得这位神童抒发了鸿鹄之志,前程不可限量,于是批准免去了他家的全部赋税。

后来,解缙中了进士,任翰林学士,主持编修《永乐大典》,深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