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13436700000050

第50章 俭——老子传世的三大法宝之一

老子传了三件法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汉文帝自始至终,都一一做到了。汉文帝的俭约是出了名的,“不贵难得之货”,也是有事实证明的。他自己穿了二十年的袍子,舍不得丢掉,还要补起来穿。

——南怀瑾《老子他说·历史上严禁工业科技发展的死结》

【精彩导读】

《老子》中说:“我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老子的3件法宝,节俭就是其中之一。自古以来的圣人,无不铭记老子的教诲,身体力行地求“俭”以修身养德。

在南怀瑾看来,汉文帝可谓坚持老子“俭”思想的标杆人物。他穿的鞋子是叫作“不借”的一种草鞋,是用草和麻作为主要材料,非常经济,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具备,因此得名“不借”。他的龙袍是用“绨”做成的,绨在当时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就是这样的龙袍,汉文帝也一穿多年,破了打个补丁再穿。他还要求后宫嫔妃也要朴素服饰,衣着不准长得下摆拖地,帐子、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他在位23年,居然没有盖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车辆仪仗,甚至连狗马都没有增添。在他死前,他最后安排了一次节俭的活动——他的丧事,明确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从个人的行为道德来说,一个“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的皇帝,能够如此俭约,当然是难能可贵。也正是由于汉文帝的俭约,才教育出了同样节俭的汉景帝,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使汉朝从国家初定逐步走向繁荣昌盛。

在中国古代,社会上尊崇节俭,并把节俭看作无上的美德,而今天的实际情况与过去相比大相径庭。现在的许多孩子缺乏节俭意识,因为他们的父母往往认为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孩子没有必要像自己以前一样生活节俭,能享受就应该享受,何必委屈了孩子。这样对孩子有求必应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古话说得好:“俭,德之共也。”节俭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缺少的美好品质,因为它是许多优秀品质的根本。如果一个孩子在生活中养成了节俭的习惯,那么就意味着他具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意味着开始主宰自己,也意味着他正在培养一些最重要的个人品质,即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以及聪明机智和独创能力。要帮助孩子增强节俭意识,父母首先应该纠正自己的教育观念,改变对孩子有求必应的态度,让孩子养成正确支配金钱的习惯。

【亲子诵读】

《训俭示康》节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解析:

我本是贫寒家庭的人,世代家风清白。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从小时候起,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衣服穿在我身上,我总是因害羞而脱下它。20岁我有幸考中进士,去参加喜宴时唯独我没有在帽子上戴花。同年告诉我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不戴。”我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我平生穿衣服是能御寒就好,吃饭是能饱腹就好,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表示与众不同,以此取得人们的赞扬,只是顺着我的本性行事罢了。大家都以奢侈浪费为荣,我心里却以节俭朴素为美。别人都讥笑我固执、不大方,我不认为这是缺陷,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骄纵,不如固陋’,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很少’,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耻的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德,现在的人却嘲笑别人的节俭。嘻,真奇怪呀!

【故事链接】

节俭为国的季文子

季文子是春秋时期鲁国重臣,他是当时执掌鲁国大权的三大夫之一——季孙氏的杰出人物,权重位高。但是他行为谨慎,讲求节俭,生活上从不浮夸奢侈。他不准妻子花钱打扮,连衣服都不许穿丝帛料子的,只能穿自家织的粗布衣裳;家里驾车的那几匹马,只喂草料,不许加粮食。

鲁国的另一家执政大夫孟叔氏,有个公子,叫子服宅。年轻人爱奢华,不像父辈那么节俭,对伯父季文子的行为颇不以为然,终于有一天按捺不住,耻笑道:“先生贵为上卿,是我国的两朝老臣,可如今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吃穿如此寒酸,你就不怕有损咱们国家的声威吗?”

“我也喜欢豪华漂亮,我也懂得奢侈享受,”季文子说,“可是,我看见国中百姓,不少人还吃糠咽菜,破衣烂衫,我因此不敢放纵自己。百姓食不饱腹,衣不遮体,我去打扮妻妾,拿粮食喂马,这哪是国家重臣做的事?”最后,他掷地有声地说:“我听说为国争光靠的是伦理道德、国富民强,没听说用妻妾车马来为国增光的。”

后来,季文子把这件事透露给子服宅的父亲孟献子,一向节俭的孟献子怒不可遏,关了儿子7天禁闭。子服宅闭门思过,终于痛改前非,厉行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