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13436700000039

第39章 事事要发自内心的诚恳

中国文化告诉我们,事事要发自内心的诚恳,而不完全在于形式,一切形式,都必须配合内心的诚恳,才有意义。

——南怀瑾《论语别裁·心香一瓣诚则灵》

【精彩导读】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圣人孔子就感叹人们“诚心”的日渐趋下,发出“吾不欲观之矣”的喟叹。南怀瑾写道,古代禘礼,是国家的大典,全民的大典,领导者皇帝斋戒沐浴7天或3天以后,才代表全民出来主祭,要全副精神,诚心诚意,很郑重的,等于是一个宗教家的大祈祷,绝对不可马虎。但随着文化的衰败,即便在郑重的禘礼上,人们也不再心诚:禘礼开始以后,主祭者端上一爵奉献神祇的酒以后,心里就想赶快走了,接着祈祷,等等,隆重的祭礼,都在那里应付了事。这样的情形,怎能不让孔子感叹:我实在不想看下去了,为什么不想看?就是认为何必勉强作假,而丧失了这件事的实际精神呢!

《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一个人讲一些虚妄的、好听的话;脸上表现出好看的、讨人喜欢的面孔;看起来对人很恭敬的样子,但不是真心的。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说更直白:嘴上一套,背地里是另一套。这样的人就叫“两面三刀”。还有明明对人有仇怨,可是不把仇怨表示出来,暗暗放在心里,还去和所怨恨的人故意周旋,这种人的行径是不对的,用心也奸险。许多父母在孩子面前往往不自觉地表现出这些行为,就在无形中毁灭了孩子心目中对人对事要诚恳的想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就是真诚,是诚信的基础;真就是善良,是诚信的内容。父母播种真诚,孩子在形成良好的品质和性格上就会有好的收获,孩子的成功就有了根本的保证。

【亲子诵读】

《中庸》节选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解析: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着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切实做到就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作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作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大学》节选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解析: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

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作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故事链接】

以诚待人的唐太宗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清除邪佞的臣子。唐太宗问他说:“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哪个是邪佞的臣子吗?”那人回答说:“臣住在民间,不能确知哪个人是佞臣。请陛下假装发怒,以试验群臣,如果能不惧怕陛下的雷霆大怒,仍然直言进谏的,就是忠诚正直的人;如果顺遂旨意,阿谀奉承的,就是奸邪谄佞的人。”

这个人的办法看起来非常聪明,但是唐太宗对封德彝说:“流水的清浊,在于水源。国君是政令的发出者,就好比是水源,臣子百姓就好比是水。国君自身伪诈而要求臣子行为忠直,就好比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这是不合道理的。我常常因魏武帝曹操为人诡诈而特别鄙视他,如果我也这样,怎么能教化百姓?”

于是,唐太宗对上书劝谏的人说:“我想在天下伸张信义,不想用伪诈的方法破坏社会风气。你的方法虽然很好,不过我不能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