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喜欢别人直——诚实,即使他自己不诚实,至少对于老实人,肯上他当的,还是喜欢。从教育上看,任何一种教育,都是教孩子要诚实,不要撒谎,可是人做到了没有?不可能。
——南怀瑾《论语别裁·还是老虎可爱》
【精彩导读】
诚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诚就是忠诚老实,不讲假话,不歪曲事实,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光明磊落,处世实在。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上,如果不能树立一个诚实可靠的形象,那么终其一生,也很难有所成就。在南怀瑾看来,所有的教育都是在教孩子诚实,不要撒谎,可惜大人们总是一边教孩子诚实,一边给孩子做出不诚实的表率。就连南怀瑾自己也坦言他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到位。
南怀瑾年轻的时候就颇有名气了,每天拜访他的人都接连不断,让他烦不胜烦,有一天他实在接待烦了,但也知道有位先生一定会来访,于是交代自己的一个年幼的孩子:“我去楼上睡觉,有人来访,说我不在。”结果这位客人来了,这个孩子就对客人说:“我爸爸告诉我,他要睡觉,有客人来就说不在!”当时的场面真是尴尬。如果其他人遇到这种尴尬的场面,多半会责骂孩子,但南怀瑾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我们要求孩子要诚实,孩子讲得很诚实,他很对,不对的是我们。
在南怀瑾看来,人是生来很坦诚、很直率的,假如我们在幼儿园发现了一个会用心机的孩子,那这个孩子大成问题,不是当时身心有问题,就是将来长大了会成为问题人物,但绝大部分的小孩都不会用心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经验慢慢多了,人身上诚实的品质就渐渐被谎言掩盖了。
从心理学上来说,说谎是孩子在某个年龄段心理发展和智力发育必然出现的一种反应,但也是智力发育过程中易偏离正常轨迹的时刻。因为孩子对诚实的理解以及道德的认识尚且不全面、不深刻,也不完善,所以有时难免出现说谎现象。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父母如果不能妥善地处理和引导,将会导致孩子智力发育上的偏差。
【亲子诵读】
《中庸》节选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解析:
诚信是自身形成的,万物的规律是自发运行的。诚贯穿了万物的始终,不诚就没有万物,所以君子以诚为贵。君子的诚,不是成就自己就可以了,而是要推行到万物中去。
《孟子·离娄上》节选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解析:
孟子说:“处于下级的地位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老百姓就无法治理好。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办法的,首先要取得朋友的信任,假如不能取信于朋友,就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取信于朋友是有办法的,首先要得到父母的欢心,侍奉父母不能让他们高兴,就不能取信于朋友。让父母高兴是有办法的,首先要诚心诚意,如果反躬自问而心意不诚,就不能让双亲高兴。使自己诚心诚意是有办法的,首先要懂得什么是善,不明白善的道理,就不能使自己诚心诚意。因此,诚,是上天的准则;追求诚,是为人的准则。极端诚心而不能使别人动心的,是从来没有的。不诚心,则从未有过能感动人的。”
【故事链接】
陈策追骡
一天,陈策在集市买回了一匹骡子。这匹骡子很精壮,毛色发亮,喜得陈策连声说:“好骡,好骡!”但奇怪的是,只要鞍一上骡背,它就发怒一般乱蹦乱跳。“这是一匹伤鞍的骡,老主人的虐待造成了它的暴躁。”陈策说。
邻居劝陈策把骡子卖掉,可他不忍心这样做,自己受了欺骗就算了,他不愿欺骗别人。儿子坚持要把骡子卖掉,但都被陈策制止了。于是儿子瞒着父亲,通过一个马贩子把骡子卖给了一个路过南城的官人。陈策知道这件事时那官人早已离开南城5天了。
陈策骑上马,沿着官道追。晓行夜宿,沿路打听。他花了两天时间,赶上了那个官人。
陈策向官人行礼,说:“这是一匹伤鞍的骡子,不能负重。”官人疑心他舍不得这精壮的骡子,想反悔不卖,就说:“伤鞍的骡子我也要。”
陈策解下自己的马鞍,递给官人,说:“不信,你试试。”官人说:“我不试。”陈策叹一口气:“我以诚待你,你却疑我欺诈,既然如此,我在家等你。”说完,策马回家了。
不久,官人返回了南城。他找到陈策,说:“我来并不是为了讨回银两,而是特为谢罪而来。你待我以至诚,我竟然怀疑你。唉,惭愧呀!”
事后,陈策教育他的孩子说:“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诚实。那些常为一己之利而做出不诚实之事的人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