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13436700000035

第35章 笨一点没关系,但是要规矩

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亦难”,真做个笨的人,也不容易,就怕孩子不笨,真笨了倒是真规矩、真老实,不敢做坏事。

——南怀瑾《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聪明难 糊涂亦难》

【精彩导读】

在南怀瑾看来,孩子守规矩比聪明更重要,因为一个聪明的孩子如果不守规矩,就可能把他的聪明头脑用到干坏事上去,而笨一点的孩子老实守规矩,不敢做坏事,一辈子都踏踏实实的,反而会过得比较幸福。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守规矩的孩子,学习有方向,做事有条理,快乐感也强。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是画圆的工具,矩是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没有这两样工具,就做不出圆形、方形的物品。后来“规矩”一词引申为行为举止的标准和规则,这句话则意在告诫人们为人处世要遵守规则。

要让孩子守规矩,我们必须为孩子建立规矩。对孩子来说,规矩就是界限,就是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建立规矩就是让孩子明确界限,然后守住自己的界限,再尊重别人的界限。遵守规矩当然并不仅仅意味着孩子要“乖”“听话”“好调教”,而是遵守规矩的生活会保证孩子在秩序中成长,让孩子们能自己判断是非善恶,自发地建立良好的秩序与和谐的氛围,这也就是教育家们倡导的“规则内化”。

现在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成天关注孩子考试考了多少分,身体还需不需要补营养,而忽视了孩子懂不懂规矩、守不守规矩,就是忽视了孩子懂不懂礼貌,懂不懂怎么做人,懂不懂怎么待人接物。孩子在社会上成长,最终要步入社会,遵循社会的规矩,如果孩子不能从小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良好习惯,很难指望他长大后会遵守社会的规矩,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如果我们发现孩子不守规矩,但又束手无策,不妨回到我们的传统当中去,看看古人遗留下来的教育智慧。

【亲子诵读】

《荀子·礼论》节选

礼之理诚深矣,“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溺;其理诚大矣,擅作典制辟陋之说入焉而丧;其理诚高矣,暴慢、恣孳、轻俗以为高之属入焉而队。故绳墨诚陈矣,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矣,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于礼,则不可欺以诈伪。故绳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规矩者,方圆之至;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礼之中焉能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者焉,斯圣人矣。故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无穷者,广之极也;圣人者,人道之极也。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非特学无方之民也。

解析:

礼的道理真深啊,那些“坚白”“同异”等所谓明察的辨析一进入礼的道理之中就被淹没了;礼的道理真大啊,那些擅自编造的典章制度、邪僻浅陋的学说一进入礼的道理之中就没命了;礼的道理真高啊,那些把粗暴傲慢恣肆放荡轻视习俗作为高尚的人一进入礼的道理之中就垮台了。所以木工的墨线真正拉出来了,就不可能再用曲直来欺骗;秤真正挂起来了,就不可能再用轻重来欺骗;圆规角尺真正设置了,就不可能再用方圆来欺骗;君子对礼了解得明白清楚,就不可能再用诡诈来欺骗他。所以墨线这种东西,是直的极点;秤这种东西,是平的极点,圆规角尺这种东西,是方与圆的极点;礼这种东西,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极点。既然这样,那么不遵循礼,不充分地掌握礼,就叫作没有原则的人;遵循礼,充分地掌握礼,就叫作有原则的贤士。在遵循礼、掌握礼的过程中作能够思考探索,叫作善于谋虑;在遵循礼、掌握礼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不变,叫作能够坚定。善于谋虑,能够坚定,再加上爱好礼,就是圣人了。所以天,是高的极点;地,是低的极点;没有尽头,是广阔的极点;圣人,是道德的极点。所以学习的人,本来就该学做个圣人,不是只学做个没有原则的人。

【故事链接】

程门立雪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他在40多岁时,某天偶然得知著名理学家程颐在洛阳,就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当他们到达程颐的住所时,正巧赶上程颐在午睡。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不一会儿,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这就是“程门立雪”的故事,后被用来比喻学生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的长者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