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间锦书,雁字无回:中国历代女才子的红尘绝唱
13433500000022

第22章 关盼盼(唐)

《燕子楼三首》

(其一)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其二)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理剑履歌尘绝,红袖香消一十年。

(其三)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琴玉箫无愁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关盼盼,徐州妓也,张建封纳之。张殁,独居彭城燕子楼,历十余年。白居易赠诗讽,盼盼得诗,泣曰:“妾非不能死,恐我公有从死之妾,玷清范耳。”乃和白诗,旬日不食而卒。

这是《全唐诗》中关于关盼盼的全部介绍。这段文字虽然不长,却在后代引发了一个持续多年的争议:白居易究竟有没有逼死关盼盼?

事情还得从白居易初见关盼盼的那次宴会上说起。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官居校书郎的大诗人白居易远游来到徐州,徐州守帅张愔素来敬慕白居易诗才,便慕名将他邀入府中,设盛宴殷勤款待。

二人饮酒甚乐,突然间,席上来了一位身材窈窕、美艳绝伦的女子,不仅频频执壶为他敬酒,还决定歌舞助兴。一番询问之后,白居易这才明白:此女名叫关盼盼,妓女出身,擅长歌舞与文墨,是张愔的爱妾。

对于美貌而多才的女子,大诗人白居易总是保留着一份好奇,他醉眼蒙眬地看着眼前这位明艳动人的女子,很想见识一下她的才艺,看看她是不是名副其实。

关盼盼也很想在大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才艺,于是卖力地表演了自己最擅长的“长恨歌”和“霓裳羽衣舞”,轻歌曼舞,喉清嗓嫩,让白居易大为赞赏,借着酒劲,大诗人大笔一挥,当即写了一首赞美关盼盼的诗歌:“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以牡丹比喻关盼盼,言下之意是说,眼前的关盼盼丝毫不逊于当年李太白笔下“名花倾国两相欢”的杨贵妃。

大诗人的称赞,让张愔觉得很有面子,关盼盼也因此声名大噪。

世事无常,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两年后张愔病逝徐州,府中姬妾风流云散,其中唯有关盼盼立志为张愔守节,她带着一位年老的仆人迁居到徐州城郊云龙山麓的燕子楼,从此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

燕子楼是张愔生前为关盼盼兴建的一处别墅,连楼名都二人一同议定的,只是如今物在人亡,只剩下寡居的张盼盼,在这里一住便是十年。

对于普通人,十年或许只是弹指一瞬间,但对于寡居的关盼盼来说,这十年中的分分秒秒,对于她来说莫不历历在目。十年中,她无心梳洗,也不再歌舞,只是抚摸着张愔的旧物,数着时间一点点地逝去。庭前的花开花落,天际的云卷云舒,在她心中已经失去了曾经的美好意义,她只是一个心如槁灰的未亡人,甚至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十年中,她留下了的伤感诗句,便是《燕子楼三首》,在诗中,她展现的不仅是寡居生活的寂寞凄清,更是对丈夫的无限怀念,哪怕两人早已生死相隔,阴阳两地。

十年后,这三首情深意切的诗辗转来到了白居易的手中,白居易读后,颇为关盼盼的一腔深情所感动,他当即依韵和诗三首:(其一)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寒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其二)

钿带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起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一十年。

(其三)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坟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此外,白居易还在最后添加了一首七言绝句: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四首诗到了关盼盼的手中,竟成为一道催命符,十天后,她便绝食身亡。

白居易的诗中究竟写了什么内容?

在前三首和诗中,白居易表达的是对关盼盼守节的同情和敬佩,并没有其他意思,唯有最后一首七言绝句:“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其言下之意便是,既然两人感情这么深厚,那么为什么关盼盼不能以身殉节,以成就夫妻恩爱的美名呢?为什么还要苟活在这个世界上呢?

白居易用男权社会的霸道和惯有思维劝说关盼盼自尽,致使关盼盼读诗后痛哭失声,她含着眼泪对送信的人说道:“我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之所以没有随亡夫死去,是担心人们议论亡夫重美色,竟然让自己的爱妾殉身,这样岂不玷污了我丈夫的美名?”

死亡真的比活着更艰难吗?对于关盼盼来说,答案是否定的。她早已成为那个面如死灰的未亡人,所谓的春花秋月,对于她来说不过是熬日子罢了,唯一让她坚持活下去的信念便是——“恐我公有从死之妾,玷清范耳”。既然连这个信念都被人怀疑,那么她活着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她用惨烈的死回答了白居易的质问,而大诗人白居易也因此背上了逼死关盼盼的罪名。尽管后人写出很多的翻案文章,认为白居易与关盼盼的死没有任何关系,甚至有人指出,唐代社会并没有让姬妾殉葬的习俗,但这桩公案到现在还没有了却,学术史上也没有统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