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其并发症防治
13413400000039

第39章 胆囊三角区锁边技术

医护人员和患者普遍认为胆囊急性炎症不适合LC的微创治疗,多数患者经消炎治疗——缓解——再发炎——再治疗等多次过程,患者在腹部无症状时,下定决心要求腹腔镜治疗,经B超检查提示多数患者是胆囊积液、胆囊颈部结石、胆囊萎缩、胆囊壁炎性增厚型胆囊炎、胆总管增宽等现象。这些反复发炎患者的腹腔镜下病理特点是:①胆囊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多,糖尿病和老年患者易出现内瘘。②胆囊外形上表现为胆囊积液和胆囊萎缩,女性患者积液多见,男性患者萎缩性多见。③胆囊壁的厚度,女性积液患者胆囊壁薄多见,男性患者胆囊壁增厚(4-5mm)多见。④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多有结石嵌顿,大结石(大于10mm)多见;小结石少见,最难处理。⑤胆囊三角区纤维疤痕粘连多见。⑥既往胰腺炎史和黄疸史的患者常有胆总管增宽,B超很难寻找出胆总管梗阻的病因。⑦手术耐受力差,多数患者因怕痛减少饮食,我院统计这些患者,术前体重平均下降减轻10公斤,平均累计保守治疗费用6000元。这些患者与有症状的胆囊炎(无急性发炎史)的患者有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在LC中,手术操作困难,风险大,一旦出现并发症,患者和家属很难理解,很容易造成医疗纠纷。这些现象是腹腔镜医生所必需面临的一种挑战。针对这种“表面上不复杂胆囊情况”的高风险LC,解放军第541医院提出LC的“胆囊三角区锁边技术”。

一、胆囊三角区锁边技术的方法

它指因慢性炎症疤痕粘连、嵌顿结石、变异无法解剖胆囊管和胆囊颈部的情况,在辨清胆总管的情况,在胆囊嵌顿结石的近端紧贴结石在胆囊上边夹边剪的锁边,或在第二危险区胆囊颈部后壁上边夹边剪锁边的手术方法。它有如下特点:①遵循“三管一孔一脏器”的显露原理,显露小网膜孔就可显露胆囊颈部、肝总管、胆总管的大体形状,因慢性炎症,容易判别“蓝色”的胆总管的走行。②遵循“伤胆不伤管”的手术原则。打开胆囊三角区浆膜后,冲吸器向上适当“挑”起胆囊壶腹下缘或嵌顿结石下缘,扩大胆囊壶腹与胆囊管的间隙、显露胆囊管的“壶腹——管”状结构,明确胆囊管。电剥离钩的钩背沿胆囊管钝性分离肝总管与胆囊管的间隙,可发现成疤痕性粘连。③胆囊管嵌顿结石的锁边处理:在胆囊嵌顿结石的近端,紧贴结石在胆囊壁上边夹边剪的锁边,胆囊远端可见较宽的胆囊管开口,余胆囊顺行切除。④胆囊颈部的锁边处理:虽然胆囊管已分离施夹切断,将胆囊管向头侧牵引,因嵌顿结石致胆囊颈部后壁凹入肝门部,很难推出胆囊颈部后壁,或发现胆囊颈部后壁与肝门板右侧致密粘连无法推开,在第二危险区胆囊颈部后壁上边夹边剪锁边处理。⑤有曲张静脉的浆膜,直接靠近胆囊嵌顿结石的颈部或胆囊颈部内侧的浆膜上用钛夹锁边,边夹边剪,完成胆囊切除。⑥夹闭胆囊颈部后壁的目的是预防损伤右肝管、副肝管、迷走肝管和血管,预防内瘘引起的胆汁漏,操作简单、安全。

二、临床应用情况

解放军第451医院收集近一年“胆囊三角区锁边技术”成功治疗的患者68例,急性胆囊炎12例,亚急性和慢性胆囊炎26例,萎缩性胆囊炎17例,胆囊结石并肝硬化13例。采用胆囊三角区锁边技术,腹腔放置两支引流管,全组病人无死亡和肠瘘,术后轻度黄疸1例,经消炎、解痉等治疗3天退黄,术后胆漏1例,ERCP证实胆总管下段结石,EST取石后胆瘘自闭痊愈出院,肝硬化产生腹水7例,经脱水和补白蛋白等治疗痊愈,平均住院时间8天,随访半年,未发现胆管损伤和残余小胆囊。

“胆囊颈部横断技术”是一种腹腔镜下判断和操作技术要求较高的手术方法。①从胆囊的外形处理胆囊与周围管道的关系,胆囊颈部或胆囊管通常可以见到明显的标志——嵌顿结石,打开胆囊三角区浆膜后,推挤结石下缘,可见到嵌顿结石下面的变细的“漏斗”关系,就可明确肯定嵌顿结石在胆囊内,紧贴结石处理不会伤及胆管。②锁边方法沿结石由外向内,围绕结石施夹,相邻钛夹锁夹组织重叠1/2钛夹长度。③钛夹锁边方法要留余地,要留好必要的锁边残缘,以防钛夹脱落,若感觉锁边技术不可靠,可在锁边上加缝2-3针,一旦拆除钛夹,再缝合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