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其并发症防治
13413400000038

第38章 胆囊颈部横断技术

LC快速推广的过程中,手术适应证也由不复杂胆囊情况扩大到急性、萎缩胆囊炎等。胆囊与周围组织的炎性粘连、胆囊三角区的炎症、解剖变异等危险的病理发现越来越多。Dr Mahumd模拟开腹胆囊大部切除的方法,自胆囊底部劈开至胆囊颈部的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但是,污浊的胆囊内壁广泛暴露和吸光,严重降低腹腔镜的照明度和视野,中转开腹率为11.8%。对于此种复杂胆囊情况,解放军第451医院提出LC的“胆囊颈部横断技术”。它指因炎症或变异无法解剖胆囊管的情况下,在胆囊颈部横断或胆囊颈部粘膜下分离后横断胆囊颈部,取出或挤出结石,从胆囊腔内判别胆囊与肝外胆管的位置关系,留置胆囊颈部后壁并电灼粘膜、缝合处理,余胆囊顺行切除。与Mahmud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大部切除术相比,“胆囊颈部横断技术”有如下特点:①遵循“三管一孔一脏器”的显露原理,显露小网膜孔就可显露胆囊的大体外形,容易判别是否是“哑铃形”胆囊,以免手术不到位而致残留小胆囊;显露胆囊颈部、肝门部、肝十二指肠韧带和十二指肠的大体形状,容易判别胆囊三角区的可能变异管道。②遵循“伤胆不伤管”的手术原则,从胆囊颈部横断,从胆囊腔内较易发现胆囊管的外口、瘘口(Mirizzi综合征)、变异管道是否与胆囊相同等;也可经胆囊腔内的通路造影显示肝外胆管。③胆囊颈部横断后,不影响肝门部、肝十二指肠韧带和十二指肠的关键部位的大体形状显露,然而自胆囊底部劈开的游离胆囊壁会遮盖手术野的关键部位,影响判别和操作。④胆囊颈部横断的切口较小,胆囊内壁裸露范围小,腹腔镜的照明度和视野清晰度高于胆囊底部劈开的方法,裸露胆囊内壁的污染和吸光性明显小于它。

一、“胆囊颈部横断技术”的方法

①胆囊与大网膜、十二指肠、结肠的炎性粘连或内瘘的分离,轻轻提起胆囊,使胆囊与粘连的组织有一定的张力,用冲洗器触感有无脏器存在的实质性包块,如疑有肠管等脏器组织与胆囊粘连紧密、则试行钩背打开胆囊炎性的浆膜层,从胆囊浆膜下分离,直至显露小网膜孔;若胆囊与周围粘连组织粘连致密不能分离时,可能有内瘘存在,可从周围的易分离的组织分离,最后集中在难分离的组织,切开胆囊壁,寻找可能的胆囊壁的内瘘口,残留此处部分胆囊壁,最后缝合关闭可能的内瘘口的胆囊壁侧;如果粘连范围大,没有把握(技术能力达不到),应及时中转开腹。②炎性胆囊三角区的解剖,显露小网膜孔后,从胆囊壶腹下缘打开浆膜,钩背轻轻推开胆囊管和壶腹部与肝总管的疏松粘连,紧贴胆囊管壁分离,可显露胆囊动脉和其他的变异管道,对较粗的怀疑胆管的管道,建议术中造影或中转开腹,谨防伤及右肝管。③“冰冻”胆囊三角区的解剖,无法解剖胆囊管和胆囊壶腹部的后壁,试行浆膜下分离胆囊颈部,以防伤及十二指肠和胆总管,显露胆囊颈部后,纵向切开胆囊颈部,取出或挤出结石,从胆囊腔内较易发现胆囊管的外口、瘘口(Mirizzi综合征)、变异管道是否与胆囊相同等;也可经胆囊腔内的通路造影显示肝外胆管;保留胆囊壶腹和胆囊管后壁并予于电灼粘膜,采用腹腔镜下缝合胆囊颈部残端,余胆囊顺行切除。④胆囊管和肝总管并行并难以分离时,若胆囊管内有“串珠”结石,用剪刀沿胆囊管的外侧纵向剪开,至于终止胆囊管近段的最后一枚结石上缘,剥出结石,确切证实未伤及胆总管,胆囊管残壁细线小边距缝合处理,余胆囊顺行切除。

二、临床应用情况

解放军第451医院收集近一年“胆囊颈部横断技术”成功治疗的患者78例,急性胆囊炎17例,亚急性和慢性胆囊炎26例,萎缩性胆囊炎21例,Mirizzi综合征4例(胆囊腔内发现胆囊颈部后壁粘膜糜烂渗胆汁)。采用腹腔镜下缝合处理胆囊颈后壁残端,腹腔放置两支引流管,全组病人无死亡、肠瘘和术后黄疸,术后胆漏2例,3-5天自愈;平均住院时间7天,随访半年,未发现胆管损伤和残余小胆囊。

“胆囊颈部横断技术”是一种解剖知识和腹腔镜下缝合技术要求很高的手术方法。常采用电剥离钩低张力分离粘连组织、胆囊颈部和胆囊管,电剥离钩是“裸铁”范围最小而且具有操作灵巧和触觉感较好,比较容易做到炎性增厚的胆囊浆膜下分离粘连组织,也比较容易做到胆囊浆膜下解剖胆囊颈部、胆囊管,若操作粗糙,易伤及结肠、十二指肠和胆管。另一个技术性难点是腹腔镜下的缝合技术,术中要预留好两侧的胆囊颈部残壁,以备缝合之用,采用连续毯边缝合,根据胆囊颈部情况,掌握好缝合边距,若缝合过深易伤及胆管,缝合技术不到位,易引起漏胆。腹腔镜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王克成 周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