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其并发症防治
13413400000017

第17章 肝外胆管结石的超声诊断价值

胆囊结石伴胆管结石约占胆囊结石的15%-5%,LC术后胆管结石发生率为8%-4%,这种胆管结石可导致较多的并发症,轻者表现为胆囊术后综合征、梗阻性黄疸;重者表现为术后胆漏、急性胆管炎、胰腺炎等。因此,超声检查对LC术前、术后的胆管结石的诊断尤为重要。肝外胆管结石可以是原发的,也可以是继发的。按结石的主要化学成分,通常可以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3类。按结石所在部位则分为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以及复合结石。肝外胆管结石一般呈不同程度的胆管扩张,其内可见结石。结石在胆管内可以移动,除非发生嵌顿,一般不引起完全性阻塞。急性发作时,可引起阻塞性黄疸和化脓性胆管炎。

一、正常肝内胆管的B超影像特征

现代超声仪已能够常规显示出左右肝管。应用实时超声仪沿右肋缘下至剑突下扫查,可以较方便地显示出位于门静脉左右支前壁的左右肝管,其内径多在2mm以内,若有扩张则呈现平行管征。应用彩色多普勒可容易地区分胆管、门脉和肝动脉。门静脉左支、门静脉矢状部和门静脉外侧支的分支构成特征性的“工”字形结构可供鉴别肝管和门脉。二级以上的肝内胆管分支,一般尚难以清晰显示。

二、正常肝外胆管的B超影像特征

超声显像可以将肝外胆管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自肝门发出与门脉伴行;下段与下腔静脉伴行并延伸进入胰头背外侧。超声检查中,正常人的肝外胆管上段易于显示,其纵断图像表现为位于门脉前壁的管道,与门脉平行形成双管结构,其直径小于伴行门脉的1/3,其间有时可见肝动脉右支的圆形横切面。正常人的肝外胆管下段由于胃肠气体强回声的干扰时常不易显示。但采用探头加压扫查、饮水充盈胃窦和十二指肠等方法可以显著地提高其显示率。对胰头作横切面时,可显示胰头背外侧、下腔静脉之前的胆总管圆形横切面。近年来,由于超声仪有扫查技术的进步,肝外胆管下段的显示率有明显提高。

三、肝外胆管结石声像图特征

1.有结石的胆管一般都扩张,胆管壁显示增厚,回声较强。

2.胆管腔内有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团。肝外胆管结石表现为强回声团者占95%,多呈球形,少数为新月形。仅5%者系松散的泥沙样结石,呈中等或较弱的回声团。

3.强回声团与胆管壁之间分界清楚。

4.在强回声团后方出现声影。据统计,肝外胆管结石中,79%出现声影,这是诊断结石的重要特征。须注意的是许多胆色素结石声影较淡,甚至不明显。

5.在实时超声仪可以直接观察到结石强回声团或是颗粒的迅速的移动过程,则是可靠的诊断佐证。

四、肝外胆管超声诊断评价在LC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诊断肝外胆管结石较胆囊结石为困难,其原因是胆汁的对比条件较差,胆管细窄弯曲并且结石较小不易获得准确的切面,尤其是含气肠袢的干扰使肝外胆管下段显示比较困难。但是近年来,高分辨率实时超声仪的发展和检查技术的改进使得超声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其诊断准确率可达80%。造成诊断假阳性的因素主要是:胆囊颈部或是胆囊管结石、肝门部的肿大钙化淋巴结、肝动脉右支的横断面像、胆管外的术后疤痕组织,这些位于胆管近旁的强回声病变和结构,尤与胆管紧贴粘连时可以形成在管腔内的伪像。注意识别肝外胆管的解剖特征,并且作纵切和横切的仔细观察有助于鉴别。肝外胆管内的肿瘤和壶腹癌可以表现为胆管内的强回声团,一般无声影,与管壁分界不清,无移动特征,故不难鉴别。在胆管内的凝血块、脓团、蛔虫尸体的碎段以及胆泥等,均可呈现为类似结石的强回声团,但均无声影是其特点,胆管内的气泡有时不易与结石鉴别。

假阴性主要发生于较小的结石以及位于胆总管下段的结石,嵌顿于Vater壶腹部的更易漏诊。当肝外胆管合并有气泡存在时,使结石的显示和识别较为困难。

对于肝外胆管扩张,临床怀疑结石而病变未能显示的病人,可试用饮水法、脂餐法等以提高肝外胆管下段结石的显示率。

LC不仅是治疗胆囊结石的有效方法,而且LC的手术适应证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逐渐扩大。以往认为,肝外胆管结石是LC的禁忌证。目前认为,除了经验以外,LC已无绝对禁忌证。我院近年来,对超声检查确诊的100余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进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即LCED手术,患者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因此,我们认为对于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只要术者认真仔细操作,大部分是能完成LCED的。但目前国内外是否选择LCED手术及作为手术禁忌证的标准有待临床上的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