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风光览胜
13358600000016

第16章 人文景观(9)

邓克谐墓位于三元区荆东村。邓克谐,字仲孝,生于宋乾德五年(967),为入闽邓氏第八世孙。邓克谐善读左氏春秋,少年时喜欢游名山大川,交结豪士。张齐贤与他交往密切,特推荐邓克谐为特奏名进士,任庐令,后迁任大理评事。李沆入相后,十分器重邓克谐,荐他出任刑州长路、寻召签署院事。宋景德四年(1007),邓克谐以光禄大夫进大司马、上柱国、赐章服金鱼带归第。大中祥符四年间(1011),邓克谐卒于乡里,葬于荆东。1991年,邓克谐墓被列为三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忠山庄氏宗祠

庄氏宗祠位于三元区忠山村始建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后毁,重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该祠屋脊及门口牌楼顶上绘龙凤、人物、花鸟;门口匾额“庄氏宗祠”;大厅抱柱楹联四副,均为雕刻描金,厅头匾额“锡类堂”,神龛奉祀忠山庄氏始祖庄仁海公。该祠为三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忠山石桥

忠山石桥位于三元区忠山村,始建于明代,为三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桃源洞摩崖石刻

桃源洞摩崖石刻位于永安市东北10公里桃源洞口,刻于明代,为三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永安桃源洞摩崖石刻列入福建摩崖石刻艺术游线路。

将乐和平七层塔

七层塔又称古佛堂塔,位于将乐县城关乡和平村附近的莒峡山上,始建于明代。据明嘉靖年间的《延平府志》载:莒峡山“山势盘绕而潴水渊深,不可以寻丈测”,为通往南平、福州之必经要道,据传唐时在此建庵设亭,因道旁石壁有古佛石像一尊,取名古佛堂。明代时,在古佛堂边修建一座塔,故名古佛堂塔。塔高约20米,七层六角形,外砖石构筑,内架木制旋梯,自下层拱门入可登顶。石质底层宽阔特高,四周镂刻各种花卉图案,檐下有砖雕斗拱。以上各层逐级收缩,塔檐均以砖迭涩砌成,并且每层窗龛依次变换方位。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佛堂毁坏,而塔依存,次年在塔下鼎建砖木结构新亭,改古佛亭为继善亭,以护古佛石像。该塔为三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黄沙源远堂

黄沙源远堂位于三元区黄沙村,始修于明正德年间,系黄沙王氏祖祠,为三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西际树德堂

西际树德堂位于三元区西际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为三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龙安崇德祠

崇德祠位于三元区龙安村,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清康熙十四年(1675)重修,1997年再次重修。崇德祠为龙安李氏宗祠。龙安李氏系唐太祖李渊第二十子、闽越江王李元祥的后裔。李元祥的第二十五世裔孙李顺四从永安贡川洋峰迁居龙安,至今已传二十七世。崇德祠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平方米,为木结构,由半月池、前坪、凹形边厢、天井、正堂及后厢组成,主体建筑为单檐悬山式。1991年,该祠列为三明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莘口祥云桥

祥云桥位于三元区莘口乡,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桥墩高15.3米、宽6米,全长38米,为石结构双孔桥,南北走向。桥面两侧有石栏杆两排,每排20柱。桥的东侧有阴刻“彩映长虹”字样,落有“嘉庆丙寅秋月”款。桥墩为木制纵横交错搭加。1984年,莘口祥云桥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由镇政府和当地群众捐资6万多元对该桥进行修缮。

梅列列东荣先祠

荣先祠位于梅列区列东村,始建于清代,后搬迁至正顺庙保护范围内,1991年列为三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列列东光裕祠

光裕祠位于梅列区列东村,始建于清代,1991年列为三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光裕祠搬迁至列东宏宇花园别墅区东北200米的虎头山西坡。

梅列列西荣源宗祠

荣源宗祠位于梅列区列西村,始建于清代,1991年列为三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荣源宗祠搬迁至三钢清山二村坡下。

梅列列西四贤祠

四贤祠位于梅列区列西村,始建于清代,1991年列为三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列西四贤祠搬迁至三明钢铁厂内上五仙姑路口处。

梅列列西城门城——墙基

梅列区列西城门城——墙基(包括梅列门、东壁门、康乐门、凝紫门),始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该城墙基础用毛石,墙体用长条灰质砖垒砌而成,墙基呈梯形状,南北走向;墙体厚1.37米不等,高2.5至5米。与城墙连为一体的有“康乐”、“梅列”、“凝紫”、“东壁”4个城门。城门用花岗岩石及灰质方砖砌成拱状,宽3米,进深11米,高5米。每个城门顶均有木结构门楼,与城墙连为一体。1991年,列西城门城——墙基被列为三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忠山杨楚三公祠

楚三公祠位于三元区忠山村,始建于清代,为三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贡川古井

贡川古井位于永安市贡川镇内,始建于清代,为三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安砂步云塔

步云塔位于永安市安砂镇五里外,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1984年列为三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安砂仰山塔

仰山塔位于永安市安砂镇五里外,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1984年列为三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下渡烈节石牌坊

烈节石牌坊位于永安市城北下渡公路旁,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1984年列为三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宁枫元桃梨观赏园

枫元桃梨观赏园位于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草鞋岭,于省道下甘线旁,距离县城7公里。园区为丘陵地形,总面积约67公顷,园内有桃、梨、柰、李、板栗、猕猴桃等六大水果种类,早、中、晚熟品种多达30余种,园区内可以进行果树认养活动。每年三四月间,桃梨观赏园内梨花千树雪,桃花相映红,成为一片花的海洋,恍若世外桃源;夏季果满枝头,果香飘溢,满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宁化石壁客家祖地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等历史时期,中原汉人为避战乱南迁,大多聚居于此。据史料记载,曾定居石壁(或宁化其他地方)的客家祖先有130姓氏以上,而后陆续向外衍播。石壁因此成为如今遍布世界五大洲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2亿客家人的祖地。1992年始,宁化县政府斥资和四海乡贤襄助,在石壁村兴建客家公祠及配套建筑。以客家公祠为主体,先后兴建了停车场、接待站、管理房、长廊、牌楼、客家之路、碑亭、功德碑、玉屏堂、碑林、文博阁、客海寺等设施,面积达12000平方米,总投资890万元。石壁客家祖地景区主体建筑客家公祠坐落于石壁村土楼山上,后倚武夷山脉,前瞰石壁盆地,近山匀称,远山环抱。公祠仿古宫殿形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雄伟,蔚为壮观。公祠主体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分前、中、后三厅,由回廊连为一体。前厅(亦称下廊),供歇脚、陈列姓氏渊源资料;中厅为正殿,也称玉屏堂,即神祖堂,堂内祀奉着客家160个姓氏的始祖神位,供祭祀朝拜,一次可供300多人同时祭祖。后厅称文博阁,为展示客家文化、珍藏谱牒及文物资料,供观赏、查找、阅览之用。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亲自为公祠祠匾提书“客家公祠”四个金光大字。公祠右侧的“碑林”,可供立碑、游览、观赏。公祠正下方,有一碑亭,亭中立着一方大石碑,正面镌刻太平绅士、客家贤达姚美良先生题撰的“客家魂”,背石镌刻祠记。距公祠500米外是福州通往江西的公路干线,公路旁是开阔的迎宾广场,在公祠的通道口,屹立着一座雄伟堂皇的牌楼,牌楼的横匾镌刻着杨成武将军的墨宝——“客家祖地”。牌楼右侧是接待厅、擂茶馆、长廊和古建筑“德润亭”、“维藩桥”连接一体。牌楼与公祠由“客家之路”连接。“客家之路”长500多米,由太平绅士、客家贤达姚美良、美良昆仲捐资兴建。1995年,宁化石壁客家公祠落成后,每年都举办一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并将每年公历10月定为“祭祖月”。

明溪夏阳乡御帘村

御帘村为明溪夏阳乡的一个行政村。全村有常住户160余户,均为张姓,是北宋大儒张载的后裔。御帘村名是宋端宗赵昰所赐。据御帘村《张氏族谱》载,南宋景炎元年(1276)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带宋端宗赵昰及其母杨淑妃兄妹从南平来到明溪夏阳御帘村。突然,一阵风吹落杨淑妃舆轿的垂帘,被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一位村民拾到,送还杨淑妃。文天祥见这里民风淳朴,钟灵毓秀,村民又有拾帘之功,便请端宗组这个村赐名,以示褒奖。于是,赵昰赐名“御帘村”。文天祥还即兴赋诗:“山村何取御帘名,大宋南征重此行。珠箔忽因风卷去,芳名留与世荣恩。”御帘村著名景点有“香泉祠”、“金凤祠”、“松屏映翠”、“凌霄阁”、“风云禅寺”(宋时为纪念张载而建)以及灯塔、摩崖石刻等文物。御帘村历史上建有7座书院、2个风景区18个风景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彭德怀、杨尚昆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御帘村驻扎并在此指挥战斗,至今还保存有“东方军司令部”、“东方军医院”、红军战壕等遗址。2009年,御帘村建成“红鲤景观”景点,为三明市首条红鲤景观河流;并向省政府申报“红色历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