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风光览胜
13358600000012

第12章 人文景观(5)

永安栟榈寺

栟榈寺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桃源洞的葛里景区,始建于后晋天福五年(940),坐北朝南,前有宋贡川明贤左正言邓肃的读书处。明嘉靖三十年(1551),由知县郭仁倡导在此创建栟榈书院。2006年,永安市引进栟榈寺迁建项目,迁建于永安东坡森林公园虎形山,由佛教居士投资,建设资金达1.6亿元,占地面积6.8公顷。建设规模按佛教完整的功能布局,一期主要建设聚贤楼、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观音阁、钟鼓楼、尊客堂、地藏殿、山门等,规划建设期三年,于2011年建成投入使用。二期建设佛学院、万人讲堂、居士林、敬老院、孤儿院等慈善机构和五星级产权酒店、图书馆、大型停车场及其他附属配套设施等,预计2014年基本竣工。2009年,栟榈寺完成道路、水电、聚贤楼等建设投资3000多万元。2010年,栟榈寺完成聚贤楼装修,建设大雄宝殿、地藏殿等。

沙县栖云寺

栖云寺为沙县四大名古寺之一,位于沙县城西4公里处的怡山山腰。该寺始建于闽天德年间,北宋建隆三年(962)重建,清康熙元年(1662)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该寺被内迁省政府保安处军械所占用。原寺有前殿、正殿、后殿、钟鼓楼、方丈室、藏经室、静坐厅等建筑,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拆毁,仅存古代石狮2座,寺钟1口,石碑2方。1984年,该寺重建,先后建成有正殿、厨房、宿舍等,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1988年,该寺有住寺佛教徒5人。

泰宁罗汉寺

罗汉寺坐落于泰宁县城关水南金富街福山排境内,因有十八罗汉塑像而得名。该寺始建于后晋开运元年(944)。民国时期,该寺建筑面积为275平方米。1933年7月初,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常在罗汉寺开会,指挥前方作战。1980年,该寺重修,总建筑面积为1596平方米。1982年1月经批准,该寺正式对外开放。泰宁县佛教协会设在该寺。至今,罗汉寺的禅房内还保留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司令部旧址,为三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宝应寺

宝应寺位于永安市吉山乡上吉山村。该寺始建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后原寺已毁。1984年3月,释寂理和尚与刘明如居士募缘在宝应寺旧址上建房居住修行,取名“宝应精舍”,1985年初又筹款陆续扩建了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王殿、天王殿等。该寺总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群外围筑墙环绕。是年,“宝应精舍”改名“宝应寺”。宝应寺天王殿供奉弥勒佛,两旁楹联:“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开颜便笑遗忘天下古今愁。”弥勒佛像后是韦驮菩萨像。两旁楹联:“受如来嘱护持正法,现将军身破除邪见。”在天王殿左后侧是佛缘阁流通处,右后侧是客堂。左边是祖师殿,右边是伽蓝殿。穿过天王殿,是大雄宝殿,两旁楹联:“十法界中佛心一条悟圆觉,三宝殿前钟声相应证菩提”,“来这里不准你七颠八倒,进此门莫管他五眼六通”。殿内三圣佛:中央是释迦牟尼佛,两面旁站立是阿难、迦叶弟子;左边是阿弥陀像,右边是药师菩萨,左后侧是普贤菩萨,右后侧是文殊师利菩萨,两侧是十八罗汉。殿两侧厢房,左为地藏王殿,殿左边是厨房、膳厅,右为观音殿,大殿后是天井,种植铁树和绿竹及各种花卉,左侧是鼓楼,右侧是钟楼。大殿背面是千手观音殿,供奉着一尊高3.6米,直径1米的五头十一个脸的坐式千手观音菩萨。宝应寺的建筑为双檐翘翅,雕梁画栋,红色琉璃瓦屋顶,棕色钢砖地板。建筑群外围墙环绕,且在西南角围墙上转弯处雕塑一只小象从鼻孔中排滴水,显见独特。1987年12月24日,宝应寺经批准对外开放。1990至1992年,该寺院被永安市佛教协会授予“文明寺院”称号,1994年被三明市宗教事务局授予“文明寺”光荣称号,2005年被永安市评为“五好宗教”活动场所。

泰宁宝盖岩寺

宝盖岩寺位于泰宁县朱口镇之西,距县城12.5公里,为泰宁金湖风景区游览胜地之一。宝盖岩是一座天然洞岩,隐藏在一座石山之中,形如巨钟复盖,故名“宝盖岩”。洞穴高52米,宽50米,深32米。该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占地2922平方米,建筑面积792.88平方米,明崇祯十五年(1642)重建大雄宝殿,清乾隆十八年(1753)又重建殿前左右禅房。1966年秋,该寺被毁,1979年,由民众捐资陆续重新兴建,舍利塔群亦同时修复。1997年,寺里花费6万余元,在岩洞内塑了一尊6米多高的观音立像和观音身后岩壁上的卧像。

泰宁甘露岩寺

甘露岩寺位于泰宁风景名胜区金湖西岸,始建于宋绍兴十六年(1146)。甘露岩寺的楼台殿宇,全都建在甘露岩内。甘露岩是隐藏在悬崖峭壁上的一个天然洞穴。这个洞穴很大,最高处80多米宽,深都是20多米。古人把这地理上劣势变为建筑上的优势,采取“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独特结构建筑,即一根粗大的柱子落地,撑托起了四幢重楼叠阁,屋顶无须用片瓦,全部木质建筑,分上殿、蜃楼阁、观音阁、南安阁四部分组成,用日本人叫“插拱”的“T”形拱头相连接,没有用铁钉,工艺精湛,巧夺天工,雕梁画栋,别具一格,是我国建筑史上一大杰作,闻名中外。据考证,12世纪时日本名僧重源法师曾三度入闽考察,学习甘露岩寺的建筑工艺,回国后重建了举世闻名的奈良东大佛殿,大佛殿所大量使用的“T”形头拱即取样于甘露岩寺,被誉为“大佛样”。1959年,北京建筑研究所也曾派员至甘露岩寺,临摹壁画和拍摄殿宇的细部结果,刊载于《人民画报》和《福建画报》。1960年寺院毁于火,1979年由佛教徒以及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人士募捐集资,效仿以前阁殿式样重新建造,至1984年全部竣工。1982年经批准,该寺对外开放。2005年2月,以大金湖为核心景区的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处于湖滨的甘露岩寺则成为金湖游览一大胜景。

尤溪吉祥寺

吉祥寺位于尤溪县台溪乡山兜村,为尤溪县较大的一座寺庙,始建于宋淳熙年间,清乾隆八年(1743)重修,清同治年间进行修整,民国三十六年(1947)又进行过一次修缮。“文化大革命”时期,该寺被拆毁。1981年重建。随后数年陆续修建了左上坪扶厝住居、正厅、左右边扶厝等,1984年先后修建了钟鼓楼、下堂、下堂、屋顶的披灰彩画等工程,又增添了一些佛像和一口大钟。同年,释修西禅师赠送了吉祥寺一尊进口的汉白玉三宝像。2000年1月,吉祥寺被列为县级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大田儒洲庵

儒洲庵位于大田县济阳乡,始建于宋末。儒洲庵镇殿佛祖为三代祖师。据《龙湘寺灯谱》、《金山五口林族谱》等资料记载,“三代祖师为毗舍浮佛转世现身”,毗舍浮佛为贤劫七佛中的第三位佛,故称其为“三代祖师”或称“三代浮佛”。清乾隆年间,庵堂曾失火烧毁,后经几次修建。1997年5月,用香樟雕塑的三代祖师佛像被人盗走藏匿于山上。后经村民自发上山寻找,找到三代祖师佛像,送归儒洲庵。

泰宁庆云寺

庆云寺始建于南宋末,曾名峨嵋庵,为泰宁明代状元邹应龙的祖先捐地而建。庆云寺位于泰宁县西北部约24公里,海拔高度1600多米(闽浙赣之海拔最高寺院),后倚峨嵋峰主峰,背靠天然太师椅山体,安坐于太师椅中稍隆而起宛如弥勒肚的山坡上,前瞻双重笔架山,面临天然放生池,气势恢弘,前景开阔。庆云寺也是身舍利成就者慈航菩萨剃度出家的道场。2010年11月13日,经国家宗教局、福建省民宗局批准,由泰宁庆云寺、福州开元寺主办,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泰宁县慈航大师文化研究会协办的“庆云寺大雄宝殿落成佛像开光法会暨慈航菩萨纪念堂奠基仪式”在泰宁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明哲长老、台湾“中国佛教会”原理事长净良长老、台湾高雄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宗长、佛光山教团方丈心培大和尚、马来西亚佛教总会名誉主席寂晃长老、台湾“中国佛教会”长老会长老、福严佛学院原院长真华长老、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州开元寺方丈、泰宁庆云寺住持本性法师等共同主法为全堂请自缅甸的玉佛圣像开光。

永安龙凤堂

龙凤堂位于永安市北的龙凤山上,始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该堂建在龙头上,坐北朝南,堂后的山形俨如游龙,而堂对面的山则极似飞凤、龙凤两相朝对,不偏不倚,寺庙因景而得名。龙凤堂侍奉观音菩萨,是永安佛教寺庙胜地。清雍正十一年(1733),永安知县叶铭派释僧亮和尚主持龙凤堂。至清道光元年(1821),主持龙凤堂的传禅和尚共有18代。龙凤堂左侧水尾路边有一座保存完好和尚坟,是主持龙凤堂的第十五世师祖广盛和尚和十六世师祖续修和尚的合葬墓。1981年,龙凤堂进行重新建造,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堂内供奉三宝、观音菩萨等。

宁化普光岩寺

普光岩寺位于宁化县泉上镇外1公里处,旧时为宁化八景之一。该寺建于元至正年间。明末清初时,李元仲(又名李世熊)曾在此设立经馆建庵,为明志取名但月庵。1924年,由释文鹤、盛开明等重新兴建改名普光岩寺。1967年,该寺殿宇被毁,1982年重新修建。1985年4月经批准,该寺正式对外开放,是宁化县首批开放的三座寺庙之一。1992至1994年,普光岩寺修建了大雄宝殿、地藏室等场所,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60平方米。

永安小陶甘乳岩寺

甘乳岩寺原名甘乳岩庵,又名上殿,位于小陶镇五一村岩前自然村的甘乳岩景区内。该寺始建于元代,建在甘乳岩大石厅后的石壁之上,庙因岩而得名。庙内主祀清水禅师,故又称清水禅师寺。“文化大革命”时,古庵被毁,1988年重建。殿前有一联“甘游洞景几忘返,乳露岩层更壮观。”神龛上方有“佛光普照”和“幻作三千”两块木匾。神龛正中恭奉着清水禅师的木雕神像;两边两尊较小的是禅师的文武侍臣。清水祖师以祈雨灵验成为在闽南一带影响较大的神。清水祖师落足甘乳岩奉祀清水祖师有个传说:南宋末年,大陶洋一带五鬼横行,百姓深受其害。清水禅师为救百姓苦难,飞至甘乳岩后山一株大含笑下,并现形制伏五鬼,将其锁于甘乳岩的一个石穴中。百姓因感其恩德,建庙刻像祀之。

永安文庙大成殿

永安文庙位于永安市城区,始建于明景泰六年(1455),弘治八年(1495)被焚,弘治十六年(1503)重建,万历二十一年(1592)全面修葺。现存大成殿,坐北朝南,面宽16米,深18米,面积307平方米,重檐歇山顶土木结构,屋面用简瓦,瓦当为勾头,梁架为如意斗拱,天花板有明代云纹彩绘,石柱仿唐莲瓣式、云纹式、春草式等,阶石有石雕大盘龙,廊口有两根盘龙石柱(“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5年省、市拨专款维修,同年列为三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县天湖净寺

天湖净寺原名为天湖宝刹,俗称曹坑庵,坐落在夏茂镇南15华里的曹坑山上。该寺始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随着历史的变迁,天湖净寺几经兴衰。1980年,天湖净寺修建海会塔(骨灰塔),恭请雪峰圆寂首座亮法师之灵骨为塔主。每年清明扫塔祭供,冬至进塔安位。1988年,该寺建大雄宝殿一座。1992年,有夏茂居士到将乐请来释心亮住持天湖寺。1993年,该寺修建一座关房,名为“净莲兰若”。1994年,该寺收藏一套由海外赠送的《大正藏》,同年筑造洪钟一口。1995年,该寺又修建“净舍”和藏经楼。1996年,该寺创设“净心堂”作为大众共修之所;1997年增修斋堂一座,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

尤溪普照寺

普照寺原名“孩儿坐斗”,位于坂面乡坂面村。该寺始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普照寺历代均有僧人看管,清雍正、乾隆、光绪时期都进行过修缮。“文化大革命”期间,普照寺被占他用,1987年落实宗教政策后被占的田、寺得以归还。1988至1989年,信徒们筹集资金装塑多尊佛像,并装上玻璃佛罩。1997年底,普照寺又进行了一番修缮。

清流灵台山翠峰寺

翠峰寺位于清流县长校镇沙坪村南嶂的灵台山,属螯峰山脉之一。该寺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庙宇被拆毁。1982年始重建翠峰寺庙;1983年重建大雄宝殿、观音堂、祖师堂、弥勒殿及左右厢房,并塑造了三宝、弥勒、十八罗汉等佛像。1984年又在该寺左下方兴建一座大雄宝殿,建筑面积达200平方米。该寺为道佛合一的寺庙,祀奉欧阳真仙、观音大士、玉皇大帝等神。寺内几乎每月都有庙会,是客家人最早朝拜的佛教圣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