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风光览胜
13358600000010

第10章 人文景观(3)

尤溪中仙聚奎堡

聚奎堡,又名聚奎堂,位于尤溪县中仙乡西华村,因当地清代曾出现过十名贡生而得名。该堡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清咸丰三年(1853)始筑围墙为堡。该堡占地面积6552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坐西朝东,为城堡式古建筑。聚奎堡有大小房间200余间、水井5口、藏物窑2个、射击孔60个、瞭望台3个、瞭望窗80个,是围墙式土楼与厅堂为中心结合的院落式民居,为福建独树一帜的民居建筑类型之一。堡的布局基本上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格式,即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排列厅堂,主厅堂处于宅院的中心部位,左右屋舍规整对称,主次分明。堂与堂之间依山势排列,层层递升,使空间布局具有起伏变化和富有节奏感。通廊迂回曲折,天井庭院幽深规整,互相渗透且又衬托过渡,把全部建筑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并显得灵活多变。2001年1月,聚奎堡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尤溪厚丰郑氏大厝

郑氏大厝位于尤溪县西滨镇厚丰村,建于清乾隆末至嘉庆中期,历时10多年才建成。大厝占地面积达448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800多平方米;建筑群平面成长方形、四角围墙为弧圆形。主体由正堂、二堂、三堂、横厝和壁舍及九个过水亭连接,构成一个整体。在居室内,按不同方位和坐向设立了18个厅堂,还有数个工具房、契库、卫生间等。整个建筑群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其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做工讲究,功能齐全,是集闽南、客家、江西建筑风格为一体又极富个性的典型闽中乡土传统古民居,也是福建省保存完好且高雅古典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2001年,福建省政府公布,厚丰郑氏大厝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贡川古城—会清桥

贡川古城古称“贡堡”,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其城墙原全长约2000米,高约7米。城墙东南二面环水,西、北二面负山。城墙原有七个门,现存有五门。古城墙现存约900米,以攀龙门至会清桥段保存较好。墙基用鹅卵石、花岗石、丹霞石作基础,上部用青砖包砌,每块砖重约1.5公斤,专门定制烧造,许多砖上印有“贡堡”、“贡川”字样,有的还烧制工匠的名字。城墙脚下设有“马道”,供城门关闭时过往路人行走。

会清桥南北向,两墩三孔,横跨胡贡溪之上,连接贡川堡与巫峡头,桥长41米,宽7米,桥面高8.1米,桥身用丹霞石砌成拱券形。桥上建木屋,形成长廊式走道。桥屋11间,56根木柱,桥两端有门楼,中部是升起的桥亭。门楼四面坡屋顶,正脊上有鱼吻,屋檐下有如意斗拱、彩绘、泥塑。桥亭是单檐歇山屋顶,下方有方形藻井神龛,内奉“真武大帝”。

1984年,贡川古城墙——会清桥被列为三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溪南山遗址

南山遗址位于明溪县雪镇上坊村。南山遗址占地50000平方米,保留着相当厚的遗址地层,文化层达3~4米,其中包括了旧石器、新石器和青铜时期三个阶段的人类居住遗址。1986年,全国进行第二次文物普查,省博物馆考古专家第一次进入狮子山的山洞探秘,发现洞内文化堆积层达1.95米厚,其中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残片。1988年,3号洞发现了古人类用红烧土火烧夯筑的地面,这是当年“福建省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5年,4号洞又发现了古人类火烧的木骨泥墙碎块。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整个时间跨度达万年以上,这些都集中在南山遗址,而且洞穴遗址和露天旷野遗址相结合,这在省内还是第一处。专家认为,从遗址中出土的各类陶质品分析,磨光陶占有较大的比例,其制陶工艺水平相当高,为福建省罕见,从中或可揭示出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即“南山文化”。在明溪盆地已经发现了的10多处史前遗址,脉络清晰,人类生存活动、演化进程的关系清楚,已经逐渐形成闽西北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对环境考古学和聚落考古学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2001年1月,明溪南山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单位。

沙县豫章贤祠

豫章贤祠坐落于沙县城关西门外,坐北朝南,是后人为祭祀罗从彦而建,创建于元至正元年(1314),现存建筑为明崇祯六年(1633)重建,1993年开辟为罗从彦纪念馆。豫章贤祠总平面呈凸字形,布局近似四合院。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屋、厅堂、院子(天井),两侧廊庑。厅堂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顶设藻井。两侧山墙,后檐砌清水墙。从整体建筑形制和结构来看,是三明市现存厅堂建筑中等级较高的一处,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05年,沙县豫章贤祠被列为福建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吉山萃园

吉山萃园位于永安市西南方向,距市中心5公里,1999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乡”。萃园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由吉山人,萃园的山长刘奇才建造的。刘奇才热衷于公益事业,崇善文教,在吉山开办了“近光堂”、“萃园”和“四贤书院”等书院,教化子孙。清雍正二年(1724),刘氏后裔刘元晖考中进士后,曾重修萃园。萃园书院占地1545平方米,建筑仿苏州园林,木结构建筑,为二进五开间,有大厅两个,小厅四个,共计21间。一进前厅与二进正厝大厅之间是天井,天井左右各有厢房两间,为琴棋书画室。正厝厅为课堂,供有一尊木雕孔子像。正厝两边沟水分别从左边壬方和右边丙方出口,流入荷花池中;半月形荷花池与一进曲径相连。真可谓:“幽境由来别有天,一渠活水绕门前。鸢飞鱼跃成佳趣,竹翠松寒结静缘。”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后,省卫生处、卫生防疫大队、省卫生处制药厂迁住萃园。正厝厅后方的防空洞就是那时修建的。洞道为马蹄形,左右各有一道洞门;洞中安有照明灯,原设有无线电通信联络的电台。2005年,萃园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中村回瑶遗址

回瑶古窑始烧于北宋中晚期,发展于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为该窑的黄金时节,元代开始衰弱滑坡,明朝初期又繁荣一时。该窑炉为长条形斜坡式龙窑,窑长83米,方向290°,前段坡度28°,中、后段坡度在18~20°之间,窑头与窑尾高差25.5米。窑炉由窑头、窑室、窑门、窑尾、耳棚等组成。作坊区位于窑炉北侧,有捣炼瓷泥用的淘洗池和拉坯用的作坊、沉淀池以及神龛、基座、工棚遗址等。神龛位于制坯作坊东南侧,凿于岩壁之上,由台阶式壁龛、案台和案前石台基组成。南北宽0.3米,东西进深0.2米,残高0.18米。台前有供窑工祭祀活动的平台,整个神龛的形状很像乡间土地庙。该古窑出土有各式各样的碗、盘、碟、杯、枕、壶、灯盏、炉等,雕刻艺术有刻画牡丹、四季花、印花鱼藻纹、折枝花等。重要遗迹有系列淘洗池(福建省唯一完整的元代淘洗池)、窑神崇拜——神龛、不同规格的瓷质制瓷工具,这些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三元中村回瑶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及很大的文物旅游开发潜力,2005年被列为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青水砥东亭——永宁桥

砥东亭位于青水乡青水村寨兜澄江畔,始建于明代,香火延续数百年,毁于文化大革命,1985年重建。庙内奉祀马氏五显真仙三姑嫂。

永宁桥横跨青水村寨兜澄江两岸,是一座石砌单孔廊桥,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1985年重建,是一座集通行、祭神、演戏于一体的风水廊桥。永宁桥古朴端庄,屋面悬山顶,两侧加盖木板雨披。桥西头是一座与永宁桥同时期建成的“灵元宫”,奉祀张公法主、五谷真仙、蔡公祖师、三代祖师、元帅公以及观音佛母等神祇。桥东头建有镜框式的戏台,宽3米,深3米,演出时可以临时将戏台搭出加深。戏台四壁保留着从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年间十几个戏班演出的剧目和时间,剧种有大腔戏、小腔戏、木偶戏等,堪称古戏台的“大事记”,是研究福建省戏剧发展史的珍贵史料。据专家考证,永宁桥古戏台属欧洲镜框式舞台,这种集桥梁、神庙、戏台为一体的古建筑为国内所罕见,2005年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笋帮公栈

笋帮公栈亦称笋帮公业,位于永安贡川镇胜利巷43号,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笋业同业公会旧址。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笋帮公栈”曾为福建、浙江、江西、河南等省市笋业商贸组织的中心联络机构,成为中原和华东南地区的最大民间笋业同业公会组织。笋帮公栈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占地97.15平方米,坐南朝北,整幢建筑由门厅、大厅、东西廊及厨房等组成。东侧防火墙砖烧制有“笋帮公业”的印记,以示房界,门额上阴刻“笋帮公栈”四个大字,门厅上方悬挂清乾隆年间所立的“正直无私”牌匾。大厅地面均用青色方砖斜铺,正中镶有一块40×65公分见宽的石块,称为“公平石”。当年笋商云集,收购笋干,签订契约,商讨价格等均在公栈内进行。2003年,笋帮公业被永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化县石壁镇

石壁镇位于宁化西部、距县城17公里。石壁镇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是闻名海内外的客家祖地。全世界七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1亿多客家人,190多姓氏的祖先来自石壁。石壁区域内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150多处,年代从隋唐至明清时期,以明清建筑为主。建筑类型多样,以寨堡关隘最具特色,其中站岭隘的官道和片云亭是客家移民史上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客家先民由赣入闽的全过程;其中石壁的张氏家庙(上祠)、陈塘修齐堂、大禾头红军第四医院旧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壁镇还留有众多的红色革命文物古迹,大量的红军标语、宣传壁画等散布其间,构成蔚为壮观的大石壁文化景观。1993年,石壁被建设部确定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7年被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该镇“客家擂茶”、“客家山歌”、“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祭典”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宁化客家祖地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石壁镇被三明市政府确定为中心镇,完成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申报工作,并且已通过国家文物局、建设部的初评。

清流县赖坊乡

赖坊乡位于清流县东南部,距县城58公里。赖坊乡的建制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时期,现存街巷、建筑等大多为明清时期建造,其中规模大、工艺精、环境佳、保留最好的有6座;保存较好,有一定代表性,具有较高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有16座;而风貌较好,保存状况、质量一般,是三洲建筑历史风貌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建筑有26座;一般规模,有较高历史价值的还有60多座,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街巷里弄基本保持原状,大多数古建内仍有后人居住,堪称闽西客家民系明清村落建筑的活化石。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赖坊古民居、著名的省级森林公园——大丰山风景区,涉台文物保护单位——马氏宗祠,存活千年以上的古樟树群(古树因树干粗壮,树冠砾大,被誉为天下第一古樟王)。2007年12月,清流县赖坊乡被福建省政府批准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乡。

三元区岩前忠山村

岩前忠山村位于三元国家森林公园格氏栲景区西北5公里,古名十八寨。相传村子是由大大小小的18个寨子组成的,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至今有保存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古建筑20余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忠山村古建筑群造型奇特,历史悠久。位于村口的万安桥建于清初,为石构平梁桥,三墩四孔,长37米,用长方体花岗岩条石砌就,尤以船型桥墩设计最具特色,在国内罕见。进入村中,有一条“蜈蚣街”,始建于元代,总长470多米,中线均用长条形青石板连接而成,两侧横砌,整条街中线凸兀,加上随地势起伏,远看街石路面酷似一条爬行的大蜈蚣,延绵1华里,贯穿全村。街两旁多是明清年代的民居。“四贤祠”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忠山村最有名气的古建筑,为单檐悬山式,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坐东朝西,祠内设天井、正厅、左右厅,奉祀宋代理学家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大贤人。此外,村中还有文昌阁、蒙古墓、三公祠、元帅亭、永兴庵等诸多古迹。2007年12月,忠山村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