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二战重大决策秘闻
13351600000027

第27章 “敦刻尔克奇迹”内幕最新揭密

1940年5月,德国军队西线的进攻十分顺利,正当德军的坦克部队已经占领法国北部,并且已经从敌人的基地切断英法军队之后,几十万的英法军队被围困在敦刻尔克这个地域狭小的港口中,德军的坦克部队刚要冲入敦刻尔克实施扫荡的时候,希特勒却命令他的军队停止了攻击,结果,让英国军队在这惟一的退路上撤出了22.4万人,法国撤出了11.4万人。用英国人的话说,这是“敦刻尔克奇迹”。但事实是,正当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可以挽救英法军队的时候,希特勒的行动却保住了他们的生命。正是这些从德国手中逃出的英国军队才使得英国人有实力继续作战,并保留着足够的人力来防守海岸和应付侵略的威胁。同时也为5年后希特勒本人和纳粹德国的最后失败埋下了伏笔。

希特勒为什么在这时突然裹足不前呢?据战后缴获的档案证明,一方面是因为这一地带泥沼遍地,沟渠纵横,不利于坦克作战。而且,德军坦克长途作战,大部分需要修理,冒险前进可能遭到意外的严重损失,将会削弱即将对法国其他地区的进攻;另一方面是由于德军不可避免的内部矛盾——争权夺利。希特勒的心腹、空军总司令戈林眼看英法主力就歼,急欲从陆军手中抢夺这个头功,扩大自己的权势,因而急电希特勒,建议把这一任务交由空军单独来干。希特勒也想保存坦克部队的实力,留待进攻索姆河以南的法军时使用,同时,也想借此给自己的心腹一个提拔的机会,压一压陆军的气焰,因此就同意了戈林的建议。

英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李德·哈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中,针对这个方面的问题作了如下剖析:

从大量的历史资料来看,这个“奇迹”的发生跟希特勒的复杂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是受到其他人物思想活动的影响。

1940年5月24日上午,希特勒在视察中会见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伦德施泰特。伦德施泰特是一位谨慎的战略家,他对于一切不利的因素都总是很小心地对待而决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且一向主张避免在乐观的时候犯错误。正是这个原因,希特勒把他看做是很好的帮手,他可以向希特勒提供冷静的平衡的研判,而这正是希特勒所缺乏的。

伦德施泰特在汇报情况时,特别提出由于长时间的迅速行动,坦克的实力已经减弱,并且指出从南北两面都有受到攻击的可能,尤其是南面。

希特勒对于伦德施泰特的慎重态度表示“完全同意”,并也强调保存装甲部队以供未来作战之用是很重要的。下午他回到自己的统帅部后,就立即召见陆军总司令哈尔德,命令其暂停进攻。哈尔德在他的日记中伤感地写道:“由装甲和摩托化部队所组成的右翼,在其前面已无敌人,现在已经在元首的直接命令下停止不前,至于解决被围敌人的任务则准备留交给空军去完成!”

希特勒的暂停命令是受到伦德施泰特的影响吗?假使希特勒已经感觉到他的这个命令是受到伦德施泰特的影响,那么在英国军队逃走之后,为了替自己所作的决定找借口时,也就几乎必然会提到这一点,因为他最喜欢把一切过错推到别人身上。但是这一次他却在事后的解释中从未提到伦德施泰特的意见是其中因素之一。这种反面的证据很重要。

有许多人认为,很可能当希特勒前往伦德施泰特总部之前,他的内心里就有了一种打算。其目的是想替他自己的想法寻找进一步的合理解释,以便作为强迫哈尔德等人改变计划的根据。如果在这之前还受过其他人的影响,那他们就是凯特尔和约德尔,他们是希特勒大本营中的主要军事首脑。当时瓦利蒙特听到停止攻击命令的传闻,就向约德尔询问原因,约德尔向其证实了命令的真实性,事后瓦利蒙特在自己的记载中提到了这件事情:

约德尔强调希特勒、凯尔特和他本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作战的经验证明,装甲部队是不能在沼泽地中使用,那样是要受到重大损失的,因为各装甲部队的实力已相对减弱,而且即将发动的第二阶段对法国的攻势中,他们还有其他重要的任务。

除了上述几种情况以外,还有一点就是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对希特勒这个决定的影响。瓦利蒙特在记载中说:

在当时,我发现另外一个有关暂停命令的原因——即戈林此时出现了,并向元首保证他的空军可以从天空封锁海边的退路,以完成合围的任务。他毫无疑问地把自己军种的威力估计得过高了。

凭借戈林在纳粹党内不可动摇的副领袖地位,最终使得围剿敦刻尔克的任务落在了空军的手里。后来,曾经强烈反对过这个命令的古德里安特别指出:“我想促使希特勒作出这个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即为戈林的虚荣心。”

有证据显示,后来德国空军在使用上也没有发挥全部的力量。一些德国空军将领说,希特勒在这一方面如同制止地面部队一样加以限制。

因此,有高层怀疑在希特勒的军事理由的背后是否还有政治动机的存在。时任伦德施泰特总部作战处长的布鲁门特里特对希特勒在访问集团军总部时的讲话作了记录,他认为这个讲话是惊人的:

希特勒的精神非常好,他承认这次战役的过程的确是一个奇迹,并告诉我们他相信战争在6个月内就可以结束。此后他就想和法国签订一项合理的合约,于是和英国达成协议的途径也就畅通无阻了。

他说到对大英帝国的赞赏,其存在的必要,以及英国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这一席话真是让我们大感惊异。他耸一耸肩说,这个帝国在创立时所使用的手段固然并不太光明,但却也是时势所迫,无可奈何的。他把大英帝国和天主教会相比较,并说二者对于世界的安定都是必要的因素,他又说他对于英国要求的不多,仅是它应该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地位而已。德国旧殖民地的归还是固所愿也,但却非必要,他甚至表示如果英国在任何其他地区遭遇困难时,他还愿意提供武力的支援。他指出殖民地只不过是一个威望的问题,因为它们在战争中是无法守住的,而且也很少有德国人愿意到热带去生活。

他的结论是,他的目的是想站在英国人认为可以接受的立场上,来和英国谋求和平。

布鲁门特里特在其后的回忆中时常提到这一次谈话。他感到希特勒之所以突然作出停止攻击的命令,是其政治计划中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想使和平可以比较容易达成。假如英国远征军在敦刻尔克全部被歼,那么英国人就会认为他们的光荣受了一次严重的侮辱,就会拼命地雪耻了。让他们逃跑也许是希特勒想要安抚英国人的一种手段。

从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书中也会看到,他对英国的态度是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希特勒的个性是很复杂的,所以没有一个单独的解释是完全正确的。

人们分析希特勒作出这个决定的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是他想保全坦克的实力以供下一场战斗之用;二是他对敦刻尔克地区的沼泽心有余悸,因为一战时有过这样的教训;三是戈林对于空军的威力作了过高的估计和过分夸大了;四是他的内心深处还有某种政治理由,但它和军事线索交织在了一起,而不易被发现。因为希特勒这个人对于政治战略有着一种癖好,而且在他的思想中又有许许多多的曲折。德国为何无缘原子弹

有人说,原子弹在二战中起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但如果在二战初期人类就掌握了原子弹——无论是德国还是美国,历史都将被改写。作为本世纪初在物理学领域曾遥遥领先,首先在实验室里分离出铀-235,首先发现核裂变的德国,是有足够的理由先于其他国家生产出原子弹的,但历史是一成不变的,貌似强大的德国并没有生产出原子弹。那么,为什么德国与原子弹无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