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朝大人物:皇帝、权臣、佞幸及其他
13351500000028

第28章 复辟功臣的下场:徐有贞、石亨、曹吉祥(1)

“夺门之变”是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一手策划的宫廷政变,它的结果是,以太上皇身份被幽禁于南宫的英宗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所以史家称为“英宗复辟”或“南宫复辟”。既然称之为复辟,那么新旧势力在朝廷的较量势不可免。英宗重登宝座的天顺元年(1457),剧烈的政治纷争始终不曾间断,封赏与整肃同时展开,朝廷最高权力班子大幅度变动。景帝时的阁部大臣,即使在土木之变后支撑危局、力挽狂澜的有功之臣,都遭到整肃,处死的处死,流放的流放。在这种腥风血雨的衬托下,复辟功臣一个个加官晋爵。

英宗对于拥戴他再度登上皇位的有功之臣,毫不吝啬他的封赏。即位当天就宣布:徐有贞以原官(都察院副都御史)兼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机务,次日又给他加上兵部尚书头衔,成为内阁的第一把手。他还得到皇帝赏赐的“免死铁券”,上面有这样的字句:“除逆谋不宥,其余杂犯死罪,身免二死,子免一死。仍命尔兼华盖殿大学士,掌文渊阁事。”石亨加封为忠国公,曹吉祥晋升为司礼监太监,养子曹钦晋升为都督同知。

然而,“夺门之变”毕竟是一种政治投机,掌管五军大营的石亨是主谋,掌管京营的曹吉祥是协谋,徐有贞是军师。他们的联手是为了获取功赏,一旦投机成功,功赏到手,互相之间的倾轧是不可避免的。

徐有贞由副都御史一跃而为内阁首辅兼兵部尚书,仍不满足,对石亨的“忠国公”头衔很是羡慕,希望他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促成此事。石亨果然为他美言,皇帝加封他为武功伯。这时的徐有贞真是春风得意,不可一世,《明史·徐有贞传》说:“事权尽归有贞,中外咸侧目,而有贞愈益发舒,进见无时,帝亦倾心委任。”

太监兴安见徐有贞如此得意忘形,提醒皇帝注意此人的人品,他说:当年土木之变,京城危急时,徐有贞主张皇帝南迁,当日如果真的南迁了,不知置陛下于何地?哪里还有夺门之功呢?英宗听了,默然无语。

兴安所说是事实。当时监国的郕王召集廷臣询问对策,徐有贞放言:从星象历数上看来,天命已去,只有南迁可以舒解危难。立即遭到太监金英的叱责,礼部尚书胡、内阁大学士陈循也都认为不妥,兵部侍郎于谦语气最为尖锐:主张南迁者,可杀!徐有贞大为沮丧,从此仕途委顿,久久不得升迁,后来因为治理水患有功,才由侍讲晋升为都察院副都御史。此人颇为精通为官之道,为了稳固现在的内阁首辅地位,必须与昔日盟友石亨、曹吉祥划清界限。

石亨、曹吉祥是贪得无厌之辈,京畿地区百姓投诉石亨、曹吉祥霸占民田,横行乡里,御史杨瑄把这些投诉以及石、曹二人“怙宠专权”的劣迹,写了一个奏折呈上。英宗看了,对内阁的徐有贞、李贤说:杨瑄是真御史!当即要他们派官员前往核实,令吏部提升杨瑄。曹吉祥获悉这一情况,十分惊慌。

此时掌道御史张鹏、周斌正在与十三道御史撰写弹劾石亨、曹吉祥的奏折。正巧石亨西征归来,有人把消息透露给他。于是石亨、曹吉祥一起向皇帝哭诉,说张鹏是刚被处死的太监张永的养子,结党诬陷,企图为张永报仇。第二天,英宗看到奏折,大为光火,命张鹏、杨瑄等御史到文华殿,叫御史周斌读他们的奏折。周斌神色自若地读到“冒功滥职”,英宗责问:他们率领将士迎驾,朝廷论功行赏,为何说是“冒滥”?周斌答:此辈是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当时迎驾的不过几百人,如今越级升迁的竟有几千人,不是“冒滥”是什么?皇帝哑口无言,却依然站在石、曹一边,把杨瑄、张鹏等御史投入监狱。

机敏过人的徐有贞意识到,有必要把自己与石亨、曹吉祥的关系加以切割。当初石、曹之流如果不邀请他参与“夺门之变”,就不会有他今日的飞黄腾达,这一点徐有贞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明史·徐有贞传》说:“(徐)有贞既得志,则思自异于曹吉祥、石亨,窥帝于二人不能无厌色,乃稍稍裁之,且微言其贪横状,帝亦为之动。”说明他已经看到皇上对石、曹二人已经感到厌恶,对石、曹二人贪婪横行,内心有所触动。皇上把徐有贞与李贤召来,听取他们对于杨瑄弹劾石、曹的看法。二人认为杨瑄讲得有理有据。英宗的态度立即大变,不但把杨瑄、张鹏释放,而且予以嘉奖。

消息灵通的石亨、曹吉祥怨恨得咬牙切齿,日日夜夜都在想方设法陷害徐有贞。皇上对徐有贞眷顾有加,经常屏退左右密谈。曹吉祥利用司礼监太监的地位,指使皇上身边的小太监在门外偷听,然后向他报告。曹吉祥又把这些秘密谈话故意泄露给皇上,皇上惊讶地问道:你从哪里听来的?曹吉祥回答:徐有贞亲口对我讲的。还说:某一天谈了某一件事,外间已经无人不晓。英宗大为气愤,徐有贞竟然把君臣两人间的密谈内容透露出去,实属欺君罔上,从此疏远徐有贞。

石亨、曹吉祥乘机向皇上进谗言,说杨瑄、张鹏的幕后指使者正是内阁的徐有贞、李贤;还向皇上大谈“迎驾夺门”的功劳,诉苦说:现今内阁专权,第一步就是先除掉臣等二人。不然,那些御史怎么敢如此胆大妄为?说罢,两人嚎啕大哭,做功实在道地,使得皇上大为感动,随即发动言官弹劾徐有贞、李贤“图擅威权,排斥勋旧”。接着下旨,把徐有贞、李贤关入监狱,御史杨瑄、张鹏等人处死。

几天后,狂风暴雨夹杂雷电冰雹横扫北京,大树拔起,房屋倒塌,宫内奉天门建筑也遭到损毁,石亨、曹吉祥家中大树折断,二人以为是天谴。他们的亲信、钦天监主管向皇上进言:“上天示警,宜恤刑狱。”英宗出于恐惧,接受了这个建议,把徐有贞、李贤释放,宽大处理,分别贬官为广东参政、福建参政。

石亨、曹吉祥对徐有贞的怨恨并未消解,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指使亲信投寄匿名信,指责朝廷。然后向皇帝揭发:徐有贞心怀怨望,令其门客马士权干出这种勾当。皇帝下旨,把在通州途中的徐有贞逮捕,与马士权一并关入锦衣卫镇抚司诏狱,严刑拷打。马士权四次濒临死亡,始终没有自诬一句。石亨、曹吉祥恐怕皇上再次大赦,造谣中伤说徐有贞自己撰写“武功伯券”,自择封地武功县,是曹操当年的封地,可见他“志图非望”。法司审判时,马士权大声疾呼:岂有自撰“武功伯券”而暴露“逆谋”的道理?刑部官员慑于石、曹的威势,判定徐有贞“窃弄国柄”罪,处以死刑。英宗没有批准,改为流放。

后来英宗仿佛顿悟了,对李贤等大臣说:徐有贞才学难得,哪里有什么大罪?全是石亨辈诬陷的。徐有贞因此得以释归田里,这位昔日的“智多星”,早已看破官场的沉浮,远离政治,放浪于山水之间,安然度过十多年的余生。

徐有贞先前的盟友、后来的潜在对手——石亨、曹吉祥的下场就没有那么美妙了。

就在徐有贞下狱之后不久,李贤以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再度进入内阁,英宗对他颇为信任,屏退左右对李贤说:石亨、曹吉祥辈干政,四方封疆大吏向朝廷汇报工作,首先登门拜访他们,互通声气,怎么办好呢?李贤说:只要陛下独断,趋附石、曹门下的现象,自然而然会停息。英宗担心地问道:不采纳他们的意见,他们不反感吗?李贤说:陛下的制裁只能慢慢来。因为当时石亨、曹吉祥势头正盛,李贤有所顾忌,不敢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