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朝大人物:皇帝、权臣、佞幸及其他
13351500000027

第27章 “夺门之变”的台前幕后

世事难料,为巩固自己的权位而煞费苦心的景帝,突然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当了七年皇帝的他,不过盈盈三十的年华,怎么一下子就病入膏肓了呢?

大臣们手忙脚乱,因为“储位未定”——接班人还不明确,他们寄希望于皇上霍然痊愈,危机便可以暂时获得缓解。文武百官天天都到左顺门问安,每次都是太监兴安出来发布消息,时日一多,他不耐烦了,说道:你们都是朝廷股肱之臣,不为社稷考虑,每天徒劳问安有什么用?他的意思是在暗示大臣,应该早日册立皇储。

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召集大臣会议,请求景帝重新册立沂王朱见深为皇太子。会议达成的共识,由内阁大学士商辂起草一份文件。内阁大学士王文、陈循、萧镃对此有异议。王文说:如今只能建议册立皇太子,因为不知道皇上属意于谁?外间传说,他与太监王诚密谋,由太后出面迎取襄王世子为皇储。陈循知道王文的心思,沉默不言。萧镃说:沂王(朱见深)既然已经退了,不可重新册立,只能提出“早建元良”(尽快册立太子)的请求。都察院左都御史萧维祯举笔说:我请求更改一个字,把“早建元良”改为“早择元良”(尽快选择太子)。

大臣们联名签署的文件送到景帝的病榻前,得到的批示是:“朕偶有寒疾,十七日当早朝,所请不允。”意思是,我的身体并无大碍,过几天就可以上朝,不必考虑接班人问题。

真的是“偶有寒疾”吗?非也。他十二月二十八日一病不起,连最重要的仪式——正月初一的元旦朝贺,也不得不取消,正月十五的郊外祭祀仪式不能再取消了,他把武清侯石亨叫到病榻前,命他代行祭祀。

石亨是陕西渭南人,出身将门世家,善骑射,有胆略,手提大刀,轮舞如飞,而且仪表威武,四方面孔,魁梧身材,美髯及膝。景帝即位后,接受兵部尚书于谦的推荐,任命石亨为五军都督府右都督,掌管五军大营,封为武清侯,授予大将军头衔。他的侄子石彪,也是一员骁勇善战的枭将,能挽强弓,挥舞板斧,屡建战功,由游击将军升任都督佥事。石亨、石彪叔侄二人内外呼应,掌控军事实权。石亨代表皇帝去郊外祭祀,可见此人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非同小可。

但景帝有眼无珠,看错了人,从而铸成大错。石亨虽是一介武夫,却机敏过人,在景帝病榻前,近距离观察,皇上已经病入膏肓——这是其他大臣不可能获得的机密信息。一旦景帝驾崩,拥戴谁继位,何去何从,必须作出抉择,政治投机是没有原则的,完全从自己的私利出发。

他从宫中出来,立即与都督张軏、都察院左都御史杨善、掌管京营的太监曹吉祥一起密谋。他说:皇上病危,拥立皇太子不如恢复太上皇的帝位。为什么呢?他说了四个字:“可邀功赏。”这四个字含义颇深,无论拥立谁为皇太子,都属于正常程序,并无“功赏”可言;恢复太上皇的帝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尤其出乎太上皇本人意料,必定可以得到大大的“功赏”。后来的事实也是如此,重新登上皇位的英宗,对他们这些复辟功臣,毫不吝啬地论功行赏。从效果来看,石亨之流的投机是成功的。

张軏、杨善、曹吉祥支持石亨的主张,考虑到恢复太上皇的帝位,带有极大的风险,弄得不好将招来杀身之祸,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参与,周密谋划。于是他们去找太常寺卿许彬商量,许彬表示赞同,说:这是不世之功,可惜我老了,帮不上忙,徐有贞善于出谋划策,能出奇招,何不找他商量商量?

石亨、张軏等人连夜赶到副都御史徐有贞家中,徐有贞一听此事,大为欢喜,点拨道:一定要让太上皇知道我们拥戴他的意思。张軏回答:已经暗中把信息送到了。徐有贞叮嘱:必须得到他的赞同,才可以进行。

一场宫廷政变正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正月十六日夜,石亨、张軏、曹吉祥对徐有贞说:已经得到太上皇的赞同,下一步该怎么办?徐有贞此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悍,《名山藏》说他“有志当世,探究世务无不涉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兵法、阴阳、方术。他爬上房顶,煞有介事地搞了一下阴阳八卦,说道:时间就在今天晚上,机不可失。于是,这几个人密谋策划行动方案。徐有贞退入内室,焚香祈祷上天保佑,与家人诀别:如果事情成功,便是社稷的大好事,不成功便是家族的大灾祸。他虽然号称“多智数”,在众人面前摆出一副“智多星”模样,但毕竟心虚,瞒着皇帝策划宫廷政变,一旦事机泄露,必将满门抄斩。正因为如此,他考虑得非常周到,事先已经布置张軏,借口边关形势吃紧,派遣军队进入紫禁城,以防万一。掌握大内钥匙的石亨,在半夜四更时分,打开长安门,让军队把守要害部位。

石亨等人乘着夜色前往南宫,天色晦冥之中,张軏有点惶恐疑惑,徐有贞催促他加快速度,张軏悄悄问徐有贞:事情能成功吗?徐有贞自己也心虚,还是口出大言:必定成功!一行人马来到南宫,命随行士兵捣毁围墙,进入宫内。

但见太上皇已经在秉烛等候,众人一起俯伏在地,合声喊道:请太上皇登位!士兵把太上皇抬进轿子,这时天色已经微露晨曦,太上皇一一询问石亨等人的职官姓名。匆匆间,到了东华门,门卫不肯开门,只听得轿子里喊道:我是太上皇!于是大门洞开,一行人马来到奉天门,太上皇在殿上升座,徐有贞带领众人跪拜,口中高呼:万岁,万万岁!

景帝前几天宣布,十七日早朝会见群臣,因此文武大臣这天凌晨早已来到宫门等候,忽然听到殿内传来“万岁”的呼噪声,正在惊愕之际,钟鼓声齐鸣,宫门大开。徐有贞出来,向大臣们宣布:太上皇帝复位,请入内祝贺!

太上皇对大臣们说:卿等考虑到景泰皇帝有病,迎接朕复位,各位继续任事如故。

躺在病榻上的景帝,听到外面的钟鼓声,询问左右侍从,侍从回答:太上皇复位。景帝连声说:好,好!这“好好”两个字,含义复杂,既可以理解为赞同太上皇复位,也可以理解为无可奈何的叹息,对他而言,这是最坏的消息。

太上皇复位,旧史家把它称为“英宗复辟”或“南宫复辟”,虽然是复辟,英宗不再沿用“正统”这个年号,而是把景泰八年改为天顺元年(1457)。“天顺”二字的内在含义,彰显英宗复辟是顺应天命。徐有贞起草的即位诏书,除了宣布皇恩浩荡的大赦,就是强调景帝对太上皇的幽禁,一场政治报复不可避免。

英宗复辟的当天,就任命有功之臣徐有贞以原官兼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机务,次日又加上兵部尚书头衔,事实上成为内阁首辅。“夺门之变”的功臣石亨进封为忠国公,张軏进封为太平侯,杨善进封为兴济伯,曹吉祥的养子曹钦晋升为都督同知。以后陆续加官晋级的有功官员,达三千人之多。

与此同时,对“幽禁太上皇”事件的政治清算,也在大张旗鼓地进行,英宗和徐有贞们下手毫不留情。首当其冲的就是少保、兵部尚书于谦,以及内阁大学士王文。英宗复位后的第五天,即正月二十二日,就处死于谦、王文,并且抄了他们的家。

当初廷臣会议,请求复立沂王为太子,王文与陈循不敢违背景帝的心意,主张“请择元良”,一时间中外盛传王文与太监王诚等企图召取襄王世子为太子。这就成为王文的罪状。至于于谦,因为结怨于徐有贞、石亨,而遭到报复。

景帝设立团营,石亨恃功骄纵,以为团营的统帅非我莫属,结果景帝命于谦总其事,石亨受于谦节制,因此《明通鉴》说:“石亨之不悦于谦已非一日。”至于徐有贞,也有私人恩怨,他曾经请求于谦推荐为国子监祭酒,于谦确实向景帝推荐了,但景帝私下对于谦说:徐有贞虽有才,为人奸邪。徐有贞却以为是于谦没有推荐,从此结怨。徐有贞成为内阁首辅后,大权在握,肆意报复。

于谦、王文被捕入狱,徐有贞、石亨唆使言官弹劾,并且以“迎襄王世子”的罪状,强迫他们招供。司法部门苦于缺乏证据,徐有贞说:虽无显迹,意图还是有的。主持此事的司法官员阿附徐、石之流,居然以“意欲迎襄王世子”定案。王文愤怒之极,目如火炬,据理抗辩。于谦在一旁冷笑道:这是石亨等的意思,辩它作甚?不论事情有无,彼等一定要置我辈于死地。

果然如此,法司的结论是:于、王二人以“谋逆”律处以极刑。英宗有点犹豫不忍,说:“于谦实有功。”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指‘夺门之变’)为无名。”英宗只得宣布,把极刑减一等改为斩首,抄家,家属发配边疆。

于谦的死是一幕悲剧。景帝临危授命,于谦力挽狂澜,日夜辛劳,常常在值班室过夜,很少回家。因此颇受景帝宠信,有次他痰疾发作,景帝不仅派遣太监轮番前往探视,而且亲自上万岁山砍伐竹子,取竹沥送给于谦。《明史·于谦传》对此感叹道:“宠谦太过!”景帝下台,他自然难逃一死。他死后,家被抄,没有什么财产,清贫萧然,仅有一房书籍,还有皇帝赏赐的玺书、袍铠、弓剑、冠带之类。都督同知陈逵感念于谦的忠义,为他收殓遗骸。次年,于谦女婿朱骥把他的遗骸归葬杭州。

景帝的大臣都受到惩处,陈循、江渊等人充军,商辂、萧镃等人革职为民。景帝自己的下场也不妙。二月初一,英宗以“皇太后诏谕”的形式宣布:废景泰帝,仍为郕王,迁往西内居住。十七日,突然病逝。关于他的死,一说病死,一说害死。从种种迹象判断,害死的可能性极大。英宗对“攘位幽闭”始终不能释怀,是一个原因;害怕景帝东山再起,也来一次复辟,是另一个原因。景帝的祭葬礼仪一如亲王,但谥号是一个贬义字——“戾”,是英宗对他的盖棺论定。他的嫔妃们,英宗赏赐他们上吊自尽,为“郕戾王”殉葬,一起安葬于西山。这样的同胞手足之情,令读史者欷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