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朝大人物:皇帝、权臣、佞幸及其他
13351500000010

第10章 朱升为何归隐

朱升在明朝的名声并不大,在当代中国却如雷贯耳。列位看官可能有些纳闷,此话当真?稍有一点年龄的人,可能记得,当年毛泽东所说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就是从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演化而来的。由于他的推崇,朱升声誉鹊起。

人们也许会问:朱升究竟何许人也?

朱升是元末明初一名大知识分子——一代文宗,徽州休宁人,徽州又称新安,他就有了这样一些桂冠:“休宁理学九贤”之一,“新安理学名儒”。这位经学大师所作《诸经旁注》(包括《论语孟子旁注》、《大学中庸旁注》、《诗经旁注》等),被誉为“辞约义精”。元末,被江南行省举荐为进士,随后出任池州学正,整顿学校成效卓著,大江南北学者闻风响附,云集池州,盛况空前。眼见时局日趋动乱,淡泊名利的他,辞去官职,隐居于歙县石门,沉潜于学问。

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率军攻下徽州。这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东面有张士诚,西面有陈友谅,南面有方国珍,要想在此站稳脚跟,并不容易。朱元璋接受大将邓愈的推荐,微服私访朱升,向他求教应对之策。朱升的对策十分简单明了,仅仅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群雄割据,逐鹿中原的形势下,成就宏图大业的最佳战略方针,就在这九个字当中。所谓“高筑墙”,就是攻城略地之后,必须稳固防守,建立根据地。所谓“广积粮”,就是在根据地筹集粮食等战略物资,从长计议。所谓“缓称王”,是最为深谋远虑的一招,与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的较量,胜负未定之前,千万不可自封为王,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遥想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之时,孙权写信给曹操,怂恿他废掉汉献帝,自己称帝,曹操一眼就看穿了孙权的阴谋:这小子想把老子放在炉火上烤啊!朱元璋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对朱升的建议佩服得五体投地,留他在指挥部当军师,运筹帷幄。朱升出谋划策,为大明王朝的建立,贡献自己的学识,很多制度和文件多出于他的手笔,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与眷顾,恩宠仅次于李善长、刘基,其他文臣无法与之比肩。程好礼在为朱升文集(《朱枫林集》)所写的序言中说:“(高皇帝)其信任眷顾之隆,自韩国(李善长)、诚意(刘基)而下,一时文臣莫及也。”最为突出的是,朱元璋鉴于他年事已高,特别恩准他“免朝谒”——享有免于每天上朝的特权。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建立以后,他的官职并不高,职权也不大,两年中主要从事一些文字工作。难道是工作能力问题?既不适合军事,又不适合行政?

洪武元年(1368)三月,朱元璋要儒臣编撰《女诫》,任命刚刚晋升翰林学士的朱升“总其事”,担任主编。这是一本告诫内宫皇后嫔妃的道德教化书籍,朱元璋在谕旨中宣布了他的宗旨:要治理天下必须首先整顿家庭,整顿家庭之道必须从严谨夫妇关系开始。后妃虽然母仪天下,但是不可以干预朝廷政治事务;如果恩宠过分,就会导致骄横恣肆,上下失序。朱升根据皇帝的指示,搜集历史上贤惠的皇后嫔妃事迹,作为典范,使得后世子孙知道应该秉持的道德操守。《女诫》编成后,成为“皇明祖训”之一。

洪武二年正月,朱元璋又交给朱升一项工作,撰写《斋戒文》。他当过和尚,对于祭祀斋戒之类特别注意,强调:凡是祭祀天地、社稷、山川等神祇,为天下祈福,应该下令百官斋戒,仪式的参与者,前四日“戒”,后三日“斋”,一共七日。时间太久,人心容易懈怠。专心致志斋戒七日,可以感动神明。朱升按照皇上的谕旨,写成了《斋戒文》,后来成为律令。

建国后朱升的主要工作,似乎就是这些,和建国前业绩相比,差距太大了。

朱元璋写给他的《免朝谒手诏》,列举了他在开国大业中的贡献:“尔察历数,观天文,择主就聘,首陈三策,朕实嘉行。新安款降,不俟兵刃,四方之士,杖策而来,皆卿齿德俱尊倡之也。”所谓“首陈三策”,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谓“四方之士,杖策而来”,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推荐“浙东四先生”。朱元璋打下婺州后,询问朱升:附近的处州是否可以征讨?朱升主张攻打处州,他说:处州有刘基、叶琛、章溢,都是辅佐帝王之才,必须打下处州,才可能把他们罗致麾下。打下处州后,被人们誉为诸葛亮再世的刘基首先应召前往,叶琛、章溢接踵而至,不久婺州的宋濂也来归附。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浙东四先生”,对于明朝的开国事业,各人都有卓著的功勋。朱升的大力推荐,功不可没。

声誉隆盛的朱升,为什么在明朝建立的第二年就突然辞官归隐了呢?

原因可能很多。比如说,当时他已经年逾七旬,而且多病,是到了告老还乡的时候了。又比如说,他对功名仕途一向看得很淡,元末就辞官归隐过,明初再次归隐,不足为奇。明朝刚一建立,他写的《梅谷隐居序》,对朋友在梅谷隐居不胜羡慕之至,说:我又老又笨,在官场每天目送来往的车尘,无法和你一起享受同游的乐趣。荣归之时,一定和你盘桓于梅谷,共同把玩疏影暗香的奇趣。这是文人雅士常有的志趣,多数是说说而已,当不得真。

朱升之所以在洪武二年急急忙忙地急流勇退,完全是出于政治考虑——明哲保身的自谋策略。正如一位诗人祝贺朱升归隐的诗句所说:

掀天事业乾坤内,开国功勋宇宙间。

明哲保身归隐后,翰林声价胜侯王。

归隐历来是高官们明哲保身的一种选择,以舍弃权力、地位以及与此关联的利益,来谋求“保身”,并不是每一个高官都乐意的选择,何况归隐未必一定能够“保身”,但是,舍此没有别的退路。对于朱升而言,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举。

长期在朱元璋身旁朝夕相处,朱升对此人的秉性有透彻的了解,一言以蔽之:猜忌刻薄。成为皇帝以后,更加变本加厉,继续与之共事,必无好下场。但是这种担心又不能作为辞官归隐的理由,直白地讲出来。

洪武二年三月,朱升向皇帝请求“归隐山林”时,皇帝朱元璋为了挽留他,表示要给他更高的官衔,朱升婉言谢绝。两人之间有一场微妙的对话。

朱升说:之所以不敢接受更高的官衔,是因为我的儿子福分浅薄,不敢叨受天恩。

朱元璋问:你有几个儿子?你不接受更高的官衔也就算了,为何不让你的儿子来辅佐我呢?

朱升被皇帝的恩情感动,流着眼泪回答:臣只有一个儿子,名叫朱同,事君之忠有余,保身之哲不足,因此不希望他做官,恐怕他日不得老死家乡。

朱元璋面露不悦之色,说道:呵,这是什么话!我和你虽有君臣之分,却情同父子,有什么嫌,有什么疑,顾虑到这一步?

朱升坦白地回答:并非臣的顾虑,但愿陛下哀怜老臣,免臣的儿子死罪,赐以完躯,就是万幸。

朱元璋被声泪俱下的朱升感动了,决定赏赐朱升父子“免死铁券”。此类赐给开国元勋的“免死铁券”,有一种大体统一的格式:先是肯定此人的功劳,然后说“论功行赏,朕无以报尔”,“兹与尔誓,除逆谋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

皇帝赏赐的“免死铁券”真的可以“免死”吗?不见得。朱升在洪武三年(1370)病逝,可谓寿终正寝。他的儿子并没有享受到“子免一死”的恩宠,已经担任礼部侍郎的朱同,被卷入“胡惟庸党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处死刑。朱元璋特别开恩——“赐自缢”,给了他一个完尸,已经皇恩浩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