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代战争史
13351400000041

第41章 有恃无恐三藩作乱边关 恩威并用清廷国泰民安(15)

二十一日,郭壮图派遣吴将胡国柄、刘起龙、黄明统领马步兵1万多人出城30里迎战,吴军驱赶大象5只上阵。章泰的兵马排列于左边,赖塔的兵马排列在右边,从早晨至中午,两军在阵前激战不休,由于清兵的力博,最后吴兵大败,清军一直追赶到昆明城下,阵斩吴将胡国柄、刘起龙等首领9员,俘虏吴军士兵600多人。景、赖两军一直推进到昆明城下。吴世璠拒不归降,坚闭城门,等待在四川的吴军大将马宝、夏国相、胡国柱等人的应援。赖塔和章泰顾虑到吴世璠闭门坚守,清军攻城必遭重大的伤亡,于是便决定掘壕围城。清军选取靠近昆明城的南坝、萨石街、走马街、双塔寺、得胜桥、重关等地,“扰吭立营”,连扎营塞数10里。章泰还广布檄文和清廷的旨意,派遣官员招降吴军的将士,在清廷招抚檄文感召下,吴军大理府的“定远大将军”、“东平公”张国柱、姚安府的“亲军车骑后将军”刘汉章、临安总兵徐衷明、范应泰、李玉彬等,以及永昌等各镇的吴将纷纷投诚。接着,还有吴将韩天福率官兵以武定府降清。从四川逃回来的“亲军铁骑左将军”杨洪德、将军赵玉、高启隆、杨开运、刘魁等一大批吴军的将官各率所部官员士兵先后到清营归降。

康熙得知在四川的吴将马宝等将回军云南援救的消息,迅速发出指示。严令将军介尼勒、赵良栋等各统官兵“速行蹑击”,使之不得至云南,就地全歼,如不遵此令,有失军机,将以贻误军情严处。

不出康熙所料,马宝已率部撤军,胡国柱也弃了叙州城,企图回军云南。驻守在永宁的吴军将官宁国辅感到孤军难以支持,随向清军乞降。清兵三月十五日进入了永宁城。

到了四月,四川的叛军基本上消灭,谭洪病死,余部已溃散,不足为虑。康熙立即下令,调将军葛尔汉和总督哈占、将军赵良栋率部速进云南。赵良栋接令后,亲率绿旗兵自雅州起兵,哈占也于五月十一日发兵。

五月里,吴军的大将马宝同将军巴养元等从遵义奔回了云南,携带妻子驻守楚雄。清将章泰派遣都统希福率兵追剿,把马宝等吴军追赶到鸟木山,马宝全军覆没,仅以身免,逃到姚安山中,收集溃卒不足百人。此时马宝等感到已无处可逃,便会同巴养元于七月五日到姚安府希福军营缴印投降。吴将随之投降的还有将军赵国诈、郑旺、李继业、总兵良应基等。

吴氏集团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吴国柱及其属将王绪等,从姚安逃散后,遁入鹤庆(属云南)、江一带的山中,清将赵良栋、哈占奉旨搜拿。都统希福、提督率额统兵追剿。吴国柱一行再次逃到云南龙州(今云南云龙南)青里尼,清军紧迫不舍。胡国柱等自料无法逃脱,便于属将王绪、李匡自缢身亡。余部在吴将王公良率领下到清军营前投诚。

吴三桂的女婿夏国相及其部众,被清军击溃后,带着少数的随从奔入广南(广西境内),躲避清军的追剿。清兵大将军章泰、赖塔檄令士官侬朋和防守临安总兵官李国梁统兵追击。康熙二十年十一月初,直抵西板桥,将夏国相和他随从将官包围,堵住逃路。夏国相见无路可逃,便带领将军王永清,杨松魁等及属下的官兵到清军营前,缴印投诚。

吴世璠与郭壮图期待着马宝、夏国相等人的外援都化为泡影,但是他不愿投降,仍在死守昆明城。清军已经围城有半年之多,仍没有破城的希望。由于清兵不服水土,生病的与日俱增,病死的也日益增多。粮饷供给不上,已经发生了饥荒,清军的日子也很艰难。城中的粮食也接济不上,生活也一天天的困难。双方继续缰持着。

康熙二十三年(1621年)九月十六日,清廷向围城的将士又下了一道严渝,催促他们速取昆明:“云南围困已久,若不速为克取,未免劳敝兵民,靡费粮饷。今逆贼外援已绝,株守孤城,穷迫已极”,如果继续“迁延时日,待贼粮尽,恐粮饷渐至于虚糜,兵丁亦苦于疾病”。他要求章泰、赖塔等“速行攻取云南省城”。他特别提到,清军中有不少是投诚的吴军吏士卒,应令他们攻城建功,以赎前罪。

昆明城久攻不破,固然是吴氏集团拼命死守,但主要原因是清军远离昆明城40里安营扎塞,一面临昆明湖,一面倚山,围困不严。特别是昆明城所依赖的水上运输昆明湖南北近百里,并未封锁,任其船只往来,无人查问。原来驻守在昆明一带的安宁、晋宁、昆阳、呈贡回州县的清军大部分都是吴军的旧部,他们不能眼看着昆明城内的亲属和部属同僚挨饿,所以没有严加封锁,随便让城内船只自由往来,转运粮食。城中有粮食供应,便加强了抵御到底的决心。当清军统帅部发现这种情况后,立即撤换了驻守昆明一带的吴军旧部,改派八旗兵驻守,从而切断了城内的粮食来源。

九月,赵良栋平定了四川的叛乱后,率领宁夏的兵马渡过金沙江,途经武定、绵竹抵达昆明,与章泰、赖塔两路士军会师。赵良栋贯彻康熙的作战方针,力主切断昆明水路,从速进攻昆明。在此之前,虽已加强了对昆明水路的封锁,但仍没有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致使城内的船只仍不时出入。经赵良栋的提议后,在昆明池内置“横筏施楼橹”大船,设置水军,来往巡逻,这才彻底切断了昆明与外界的通路。到十月,昆明城中粮食断绝,“人相食”。在这种情况下,赵良栋坚持速攻,他说:“我等大军连营四布,不就近速战,等到日久,米粮不济,满兵无妨,绿旗兵何立存立?”满洲兵与绿旗兵待遇不平等,凡粮食都先满足满洲兵的需要,而绿旗兵还经常受他们的凌虐,为他们做杂役,备尝苦景。所以围困越久,绿旗兵的生活就越困苦。但是章泰他们却不顾绿旗兵的死活,只是顾全满洲兵的利益,不同意进攻。他说:“皇上豢养的满洲兵,岂可轻进,委之于敌人?你的军队从远道而来,也应该休养一段时间,怎能让他们再受伤损!”从表面上看,章泰等倒是兼顾了满洲兵和绿旗兵的利益,但是实际上是章泰等人害怕进攻遭到损失。赵良栋见他按兵不动,就率自己所部兵马发动进攻,力战夺取了土桥、新桥、至得胜桥,直抵昆明城下。他的部众远路跋涉,没有休息就投入战斗,确实疲惫不堪。章泰又说,“你部已过度劳累;应先撤回,可叫总督蔡毓荣率兵踞守。”赵良栋拒绝说:“我兵死战所得之地,怎能交给他人看守!”章泰无法,于十月八日,只得下令各军进兵,直至城下,围困数重。

清兵进抵昆明城下,吴世瑶被迫派遣兵马,出城迎战,两军在归化寺附近激战多时,吴军败北,赖塔率部进抵银锭山,蔡毓荣攻占重重关与太平桥,赵良栋、穆占、巡抚王继文夺取玉皇阁。三路清军分拔后,开始连续日夜猛攻,吴世瑶与部郭壮图惊失措,眼看昆明城即将被攻破,却计无所出,一筹莫展。

清兵在昆明城下与城上的吴军相视,已进眼前。章泰等统帅在加紧攻城的同时,又展开了政治攻势,向城内射出一封封招降书,进一步动摇了吴兵的军心。城中粮米已尽,又面临清军日夜的攻击,无处可逃,昆城旦夕可破,却感到没有生路。城内的吴军包括将官也无心守城,打算早日投降,不失为死里求生。十月二十二日,吴将余从龙、吴成鏊悄悄出城投降,并将城中的虚实如数报告了清军的统帅。章泰等人知城内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亲自督战,各路大军猛攻,四面逼城,又秘密的遣派余从龙进城招抚。

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八日,吴将线,吴国柱、吴世吉、原任都督何进忠林、天擎等人密谋,发劝兵变,欲逮扑吴世璠、郭壮图献给清军。吴世璠、郭壮图闻讯自杀身亡。线等人擒住了吴三桂的大学士光琛及其儿子方学潜、侄子方学范首要分子,接管了全城。

十月二十九日,线等人打开昆明城门,向清军投诚。于是云贵全定。

由撤藩而引起的一场战争,使撤藩不能进行,迫使清廷宣布停撤。经过8年的血战,才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问题:吴藩在战争中被武力彻底消灭,耿尚两藩也是通过武力,被强行撤去。被清廷视为隐患和威胁的三藩,最终被以武力铲除,国家重归一统,由大乱走向大治,大清帝国的江山从此得到巩固。

吴三桂掀起的一场政治与军事的大乱,在激烈地争斗持续了8年之后,终于平息下来。吴三桂起兵叛清的原因,大体上可为两个方面,首先是主观方面,以吴三桂为代表的原明朝一批将吏,摇身一变成为新朝权贵的元勋。他们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他们认为从清朝新主子那里得到富贵、权力、地位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受顾于清廷,当然的应获得合理的报酬,而一旦停止了这种报酬,象清廷对吴三桂等人那样,他们就会翻脸不认人,不惜孤注一掷、铤而走险。为保护政治上和物质上的特殊利益,是吴三桂起兵主观原因。

其次是客观方面,吴三桂起兵,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这是推动他前进的基本动力。他在云南振臂一呼,全国响应,东西南北“在在鼎沸”。既然他反叛朝廷,为何如此得人心?这是因刚刚建立起全国统治的清廷并未得到全国的民心,广大汉族各阶层人民不喜欢这个朝廷,他们宁愿接受本民族的强人来统治,而不愿接受外来民族的发号施令。清兵入关南下屠杀成千上万的汉人,人们还记忆犹新,那种亡国的遗恨不会在短期内消失。新来的统治者,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光明,相反,清廷的封疆大吏、地方官府想法鱼肉百姓,新仇旧恨,激起人们怒火中烧,他们响应吴三桂起兵,正是这种不满和愤恨的总爆发。

吴三桂以失败告终,所以失败首先是:无论是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和其有关联人,无一例外地都是寄生的腐败的集团,他们仍保持着明时的某些腐败的习性,力图维护过去的旧制度,保持住他们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殊权力,所以他们掀起的政治动乱,最终不可能给人民带来利益,广大人民群众中途抛弃他们,这是原因的根本所在。其次是吴三桂,缺乏政略才智,他没能乘起兵时民心士气所形成汹涌的气势,以及由此气势所造成的有利的形势,却徘徊于湘赣之间,失去了时机和优越的气势,人心由振奋而观望,由观望而踟蹰,由踟蹰而丧气,致使陕西的王辅臣、福建的耿精忠受挫降清,清军得以集中全力对付湖南的吴军。形势的急转,导致吴三桂最后灭亡。

再者,还在于政治上的分散,没形成一个核心力量。吴三桂和耿精忠、孙延岭、王辅臣、吴之茂等人,不过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既无集中统一的指挥,统一的步骤,彼此不受约束,各立旗号,孤军作战。又没有一个统一行动纲领和明确的斗争目标。他们都各顾各自的利益,形成不了一个有核心的统一支配的政治力量。

但是战争具有一种无穷的伟力,它能使那些用行政命令而无法消除的陈规旧迹一扫而尽。吴三桂发动的战争,以巨大的力量冲击清廷统治者强加给人民的不合时宜的枷锁,并打破了它的统一,使之在新的基础上再统一,调整和修改了以往不适合时代要求的政策。这些都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清廷倾全国的人力物力来进行这场战争,最后消灭吴三桂等各个政治和军事政权,在全国大地上,彻底铲除了明末以来所形成的腐败封建官僚兼地主的军阀集团,拔掉了植根在封建制度上的一个肿瘤,这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可是,这场历时8年的战争,给人们招致生命和财产的巨大牺牲和损失,是无法补偿的,若从长远看,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付出某种代价,以损失的牺牲换来社会的进步,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