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寻访莆仙红砖厝文字
13350500000018

第18章 “马兰顺”侨宅:传递不同文化气息

“马兰顺”侨宅在我的少年生活中留下许多快乐时光。当时“文革”刚开始,学校停课,顶铺一带小孩经常在这里玩。因为双层楼大厝中有一个大院相互连通回廊和可以纳凉聊天的凉亭,很适合小孩捉迷藏、玩游戏。时隔四十年,当我再次来到这里时,吸引我的是各种不同种类的装饰造型和工艺美术。中西方两种不同建筑风格在这里交汇共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马兰顺侨宅位于涵江顶铺,占地2亩有余,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与传统砖木结构相结合的新型建筑,其建筑风格是当时流行的双层七间厢回廊式大宅院。房屋主人林天顺,是印尼雅加达归侨,马兰是印尼地域名称,人们就把这座房屋称为“马兰顺”。因主人系莆田著名的唐“九牧林”后裔,故自号“九牧第”。纵观整座大厝,发现它与传统民居差别很大,由于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施工,使传统单层变成双层,正厝与两边护厝连成一体,通过院墙上悬臂式露天走廊环绕成四边形回廊,庭院中心大门上方建成四柱歇山顶凉亭的独特造型与两边龙虎楼遥相呼应,使整座大厝更显得庄严富丽而有变化。走进院内,仿佛进入一座艺术殿堂,从地砖、墙体、悬、屋面那丰富多彩的装饰中,不仅可以看到传统木雕石刻的精湛技艺,还能欣赏到南洋风格的玻璃、磁砖和水泥塑造的雕像,读到文人墨客留下的壁画和楹联。在一座大厝中同时展示不同建筑风格,传递不同地域信息,反映不同文化内涵,实为莆田市传统民居所罕见。尽管主人作为海外归侨,具有较高的文化视野和较大的包容性,能够吸收更多外来文化,但其内心里还是固守传统的儒家思想,所以在二楼的中堂设有案台、供桌和公妈龛,祭祀祖宗。

当我离开“马兰顺”侨宅时,心中留下不少感想。从少年到中年,自己经历了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变化。而对一座大厝来说,那只是短暂的一瞬间。“马兰顺”作为一种时代记忆,反映出外来文化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当城市化进程影响它的存在时,人们能否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