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师之乡话螺洲
13350200000016

第16章 创造人文奇迹的螺江陈氏家族(4)

1935年,陈兆锵同萨镇冰、陈绍宽一同创办了“私立勤工工业职业学校”,为福建培养了不少建设人才。此时,他还兼任了福州孤儿院董事长之职,也为慈善事业作出了贡献。

1941年4月,福州第一次沦陷时,日军想利用陈兆锵曾有的地位和名望,派人威逼他出来担任“福州治安维持会”会长,但立即遭到他的严词拒绝。当时他已是年逾八旬的老人了,但正气凛然地严正声明,倘再胁迫,则将以身殉国。这彰显了他晚节弥坚的民族立场和爱国品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时任国民党海军部部长的陈绍宽,曾以海军司令的名义发表函电嘉奖,并颁“凛烈可风”银盾以嘉其志。

1953年2月4日,这位德高望重的中国海军耆宿在福州法海寺病逝,享年90岁。

甲午抗敌身先卒 岛海测界捍主权

海军中将陈恩焘

陈恩焘(1863—1954),字幼庸,清光绪七年(1881年)毕业于船政后学堂第五期驾驶班。光绪十一年,年方二十二的他,便被派赴到英国海军部伊纪里亚测量船及英国海军绘图部门,学习测绘海图与舰船驾驶。

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月,陈恩焘受任北洋水师副官长,并以中国代表身份前往英、美等二十八国商订航海公法,同时负责测量锦州海域并兼任订正旅顺船坞章程委员,后升北洋水师游击。在中日甲午海战中,他英勇抗敌而身受重伤。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陈恩焘曾受命参加在比利时召开的二十六国江河行船公法会议。

宣统三年(1911年),陈恩焘调任闽江要塞统领。在辛亥革命中,福州革命党人于九月十日起事,但八旗军负隅顽抗,革命军退守于山。此时,他接到军政府闽都督孙道仁电示,要他率炮兵400人,大炮4门,赶到福州来支援,终助福州光复。

民国元年(1912年),陈恩焘受任闽江口要塞总司令;民国9年,升海军部军务司司长;翌年7月,领衔中将任海军部海道测量局局长,奉命收回被外国控制的测量制图主权,将中国领海、公海以及岛屿的界线范围逐个予以认定,并在上海吴淞口设置测量局办公所。不久,他以年老退休;1954年病逝,享年91岁。

平关歼敌声威振 将军无愧民族魂

抗日名将陈长捷

陈长捷(1892—1968),字介山,螺洲店前村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母亲为人雇佣当乳娘,出于无奈便让亲生儿子断了奶并狠心地将他弃放在祠堂里。好在其兄姐们均实在难舍,遂又把他抱了回来。因此,他的别名就叫“拾拾”,意思是拾回来才获得了新生。陈长捷从小便聪明过人,很早就进入私塾斋里读书。老师田春干看到他家贫,又见他聪明可爱,不但免收“束修”,而且他长大后,又帮他到福州师范学堂读书,并且把女儿嫁给他。为此,陈长捷说,田春干不但是他的启蒙导师,更是他的第一位大恩人。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年方十四的陈长捷便参加福州学生军北上。不久南北议和,学生军被解散,他又回到福州转入武备学堂读书。1917年毕业后,他被保送到保定军官学校第七期骑兵科学习,1919年毕业。应同窗好友傅作义的邀请,陈长捷赴山西任阎锡山晋军第七团见习排长,渐次擢升为排长、连长、团副、代理团长和旅参谋长,1927年升为第十五旅旅长。1930年,该旅扩编为第十一师,参加反蒋“中原大战”,挥军沿津浦线南下,打济南,夺泰安,攻曲阜,捣徐州,屡立战功。后因冯玉祥部下倒戈,张学良东北军乘机入关,使其师腹背受敌,不得不退回山西,所部遂改编为二○八旅。1935年晋军第七十二师师长李生达被人暗杀,陈长捷继任该师师长。

1937年抗战爆发,日军攻占南口,汤恩伯部队惨败,陈长捷奉命驰援反攻,经过23次血肉拼搏战,终于夺回了阵地,后因察哈尔刘汝明怯战致张家口失陷,使陈的七十二师陷入敌围。在生死关头,陈长捷指挥若定,出其不意地率师向敌军密集的方向冲杀,终于突围成功,保存了实力,伺机再战。

南口一战后,七十二师与新独四旅合编为预备第十一军,陈长捷为军长,在代县集结待命。9月,日军坂垣师团直逼平型关,军情紧急。陈长捷受命率军星夜驰战,在鹞子沟和团城口与日军血战12个昼夜,取得大胜,大大挫败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平型关一战,陈长捷军威大振。“预一军”正名为六十一军,陈长捷为军长兼前敌副总指挥,全权指挥前线部队反攻。10月2日六十一军开始与日军展开拉锯战,连续23个昼夜,拉累拉垮了日寇部队,逼得坂垣师团三易联队,想孤注一掷动用了火焰放射器和凝固汽油弹等新式武器,再度南犯。陈长捷则采用开掘坑道战术,潜击敌之前线,使敌军武器无法发挥威力。此时八路军又及时赶到日军的后方出击。于是,日军受到包围,几乎被全歼。接着陈长捷乘胜统军南下,收复宁乡、蒲县,在吕梁山南段建立第二战区指挥中枢,又在泰山庙山地截击日军尾随部队,大获全胜。于是他便被誉为抗日常胜将军。1939年7月,陈长捷凭战功,先后被晋升为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第六集团军总司令兼第四战区行署主任。

1940年,阎锡山与蒋介石矛盾缴化,陈长捷反对阎收缴中央九十军散兵的武器。阎怀疑陈与国民党中央军嫡系将军有频繁来往关系,便解除了其职务。陈长捷一气之下,就率一个警卫营到绥远投奔其好友、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傅作义。1941年,蒋介石命便趁机任命陈长捷为晋绥边区副总司令,旋又转任其为伊克昭盟守备军总司令。后因其部属乘剿缉烟匪之机,大肆抢掠,发生流血事件,迫使伊克昭盟盟长沙王出逃,国民党追究责任,罪牵陈长捷,遂被免职,但允其到重庆陆军大学第六期将官班学习。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又复出任芜湖军官总队长,1947年改任联勤总部第八补给区司令。在傅作义鼎力推荐下,是年12月,蒋介石委任陈长捷为陆军中将天津警备司令。

1949年1月2日,秘密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完成了对天津的包围,并以林彪、罗荣桓的名义,写信给陈长捷,劝其放下武器以求和平解放。但陈长捷错估了自己的力量,回信中模棱两可地请林、罗派代表前来商谈。于是,东北野战军再次严正重申:天津守军必须在1月8日前放下武器!越二日,解放军又严令:1月13日12时前必须把部队开出城外听候处理,否则14日攻城。对此,陈长捷即向镇守北平(今北京)的傅作义请示。傅说:“只要坚定地守住,就有办法!” 陈长捷只好惟命是从了。1月14日上午10时,解放军的上千门大炮同时向天津城开火。陈长捷坚持到15日上午9时,解放军已经涌进了他的地下室指挥部,他只能投降,从此便被俘作为战犯关押起来。

1959年12月4日,经傅作义多次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报告,请求赦免陈长捷等人。早在1956年,傅作义就在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务扩大会议上,两次发言中提出过这一问题。1959年12月4日,陈长捷终于获准成为首批获得特赦的十名战犯之一而喜获新生。同时,周恩来总理还亲自接见了他,对他宽勉有加。接着他就到上海与家人团聚,并任上海市政协秘书处专员,负责文史资料的编撰工作。短短几年时间,他写有十余篇计三十多万字文稿,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但“文革”期间,他被当作“牛鬼蛇神”横遭残酷批斗。1968年4月7日夫妻双双被逼自杀。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于1979年2月27日在龙华革命公墓为他举行追悼大会,为他平反昭雪,并将他的骨灰安放在龙华革命公墓。

为纪念这位爱国抗日将领,笔者特赋诗一首以告慰英灵:“戎马半生勇驰骋,英雄本色迎风云;平关一役声威震,将军无愧民族魂。”

为国修路显才智 抗日献身呈丹心

专家厅长陈体诚

陈体诚(1893—1942),字子博,出生于书香门第,因此,从小便受到良好的家教。青少年时他就学于福建全闽高等学堂,毕业后即考入交通部部办的上海工业专业学校,专修土木工程。由于他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在获工学学士学位后,由学校选派赴美留学,在卡内基钢铁研究院学习桥梁工程。

1918年4月,陈体诚与化工实验室的一些留学生共同倡立“中国工程学会”。他被推选为会长。为报效祖国,1920年他决定离美回国,学会总部也随之迁回中国,并在上海、天津、南京等各大城市组建分会。1931年,中国工程学会与中华工程师学会合并成立中国工程师学会。

陈体诚回国后先受任闽江工程局工程师,继转任京汉铁路局工程师。民国16年(1927年)他参加黄河大桥的修建工作,不久兼任北京大学教授,接着又受聘为浙江省公路局总工程师和局长。翌年末,他修成了江山至浦城的闽浙公路干线,该公路成了福建第一条联通外省的路。1933年,他受任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处长,兼任闽、浙、赣、皖四省边区公路处副处长。

民国22年(1933年)1月,陈体诚被任命为福建省政府委员,2月为代理福建省建设厅厅长,旋又兼署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处长。民国24年3月,他正式任福建省建设厅厅长兼财政厅厅长,任职约三年之久。

鉴于当时福建公路不多,而且各地公路互不联通,缺乏整体规划,公路疏密分布不平衡,陈体诚经过调查研究,决定科学制定全省公路规划,并确定了重点公路建设向贫困的闽西北地区倾斜、新建公路以官营为主的原则,同时逐步改商办的汽车公司为官办,促使筑路与运输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保证公路施工质量,陈体诚又主持修订了各种技术与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从而规范了公路建设,有效推动福建交通事业的发展。

为筹措闽西北公路建设资金,陈体诚没少费心力。为了设法将福建省公路建设纳入全国经济委员会督造范围并争取中央补助投资,他以兼任公路处长的身份,调派公路处工程人员来闽参加福(福州)古(古田)瓯(建瓯)公路的测量施工,终使工程艰巨的山区公路在1938年春按时达标建成,而且还大大节省了造价。他在任短短的几年期间,便在八闽建成了一千多公里的干线公路,使福建省初步形成了公路网络。这些道路在不久以后的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当说这与这位卓越的公路专家厅长密不可分。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政府为了加强西北建设以作为抗战的后方战略基地,1937年12月调陈体诚为西北公路特派员,并让他兼任甘肃省政府委员,主持兴建兰新公路和兰苏公路。陈体诚亦深知建设西北国防公路事关抗日救国大事;因此,从勘测到施工,他都必定亲临现场严加考察与督导,而且总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1934年7月,陈体诚升任国家公路运输总局局长,不久又升任交通部参事。当时,支援中国抗战的国际援助物资多从缅甸运入中国,陈体诚又受命负责中缅公路运输工作。日军企图切断这条重要通道,中国军队为保卫这个运输大动脉,便入缅对日作战。此时,陈体诚受命为国家总动员运输组主任、中缅运输局副局长,授少将军衔,亲赴缅甸的仰光、腊戍等地督导抢运抗战物资,不辞辛劳,全力以赴。1942年7月11月,这位中国杰出的公路工程专家终积劳成疾病逝于云南昆明,年仅49岁。他的两个儿子陈彪、陈篪作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全都继承父志,也均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身任高职肩党政 老骥伏枥传口碑

党政领导陈振芳

陈振芳(1919—1998),为革命工作需要,长期化名为程序。所以,如果说陈振芳这个名字,几乎没多少人会认识;可要说程序,从20世纪80年代起,恐怕广大的福建人就没人会感到陌生。

陈振芳出生于福清市海口镇斗垣村,祖籍螺洲。

20世纪30年代初,时年才十一二岁的陈振芳就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31年12月26日子夜,福清县龙田、高山两地农民,因不堪忍受国民党省防军林靖(原仙游土匪头子,原名林继增)土匪部队的欺压和蹂躏,于是在福建各地蓬勃发展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在地下党及进步学生、归国华侨的参与下,自发奋起暴动,一举消灭了林匪驻在龙田、高山两镇的官兵八百余人,震动八闽。这便是著名的“龙高暴动”。因为年纪小,当时还是初中学生的陈振芳,只能参加宣传和救护伤员工作。

“龙高暴动”的胜利,很快引起党的重视,中共福州市委委员黄孝敏奉命来福清了解情况以总结暴动经验。为了掩护他,陈振芳便让他住在家里并请祖父为他治疗疾病。按照黄孝敏的意见,1933年陈振芳便利用暑期在四村办起了民众夜校,并自编了一首《抗租抗税歌》:“天苍苍,地茫茫,终年劳苦为谁忙;穿无衣,吃无粮,病无医,睡无床,保长抓丁又催税,地主逼债催租粮;娃‘穷’人多力量大,参加农民会,有事好商量;抗租抗债抗捐税,不支差役不纳粮;恶鬼逼得紧,索性反他娘!”他积极向贫苦农民进行革命宣传,努力发展农会会员,培养革命力量。1933年暑假,陈振芳14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海口镇成立了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