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之最总集
13341000000047

第47章 世界文化古城(6)

比萨斜塔

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位于比萨主教堂圣坛东南二十余米处,属于比萨大教堂的一座侧楼。它于1174年开始建造,是作为主教堂钟楼而设计的。原设计为八层,塔高54.5米,全部采用大理石,重达142万吨。造型古朴而秀巧,为罗马建筑的典范之作。但由于设计者忽略了当地的地质特点,结果在塔砌到第三层时,开始出现倾斜现象,虽采取了补救措施,如加大基础,分散重力,增大张力,但仍无济于事。1350年,塔建好时,塔顶已与地面垂线偏离21厘米。数百年来,60多米的塔身持续而缓慢地向外倾斜,故称“斜塔”。

1590年,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不同重量的物体,落地的速度也是不同的定律。从此,比萨斜塔闻名全球,成为比萨城的象征,也是比萨人的骄傲与光荣。现在的斜塔被采取有效措施改建地基,塔身已停止倾斜。

主教堂旁边的洗礼堂是一座宏伟的圆形建筑,它以洗礼者圣约翰的名字命名。此堂以宏伟的建筑规模和壮丽的建筑风格在圣迹广场建筑群中与主教堂、斜塔和圣公墓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洗礼堂是1152年开始建造的,最初主持建造工程的建筑师是丢提萨尔维,他所主持的建筑部分主要是罗马风格。大约在一个世纪以后,尼可拉.比萨诺接手丢提萨尔维的工作。他在这个建筑的第二层上建造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圆柱式拱廊。拱廊混合采用了丰富的哥特式装饰成分,有连续的镂空三角楣结构和众多的圣龛,圣龛里装饰着许多雕像。

14世纪时,洗礼堂宣告竣工。其上部是一个大圆顶结构。圆顶上盖以红瓦和铅板。圆顶的顶端竖立着一尊洗礼者圣约翰的青铜雕像。洗礼堂大门的门楣上方的拱卷边里,装饰着焦瓦尼.比萨诺所雕塑的《圣母和圣婴》的复制品。洗礼堂共有四座门,其面向主教堂外墙的东门是四座门中装饰得最好、最漂亮的门。这座门两边的侧壁上装饰着美丽的拜占庭风格的浮雕。洗礼堂的内部安置着可以活动的布道坛和13世纪归多?毕加雷里制作的施洗礼圣水瓶。主教座下部用柱式结构支撑着,部分石柱用石狮雕像做柱础。主教座周围的浮雕表现的是基督的生平故事。在圣水缸的后面有一个祭坛,祭坛的旁边是17世纪设的唱诗班席。祭坛装饰着13世纪流行风格的大理石饰板。

时钟楼

17世纪初期,时钟楼经过一次结构性改造成为现在的样子。时钟楼最初是相邻而不相连的两幢楼。左边的一幢是法官住宅楼,右边的一幢是瓜朗迪家族住宅楼,而中间是一条路。17世纪初期的修复,又恢复了它的历史原貌。

时钟楼的下面有一条大的拱式通道,在近期的一次大型修复中,人们还发现了16~17世纪的壁画。建筑物的侧外墙部分画有壁画,有一座哥特式的四联窗和一个时钟。楼顶具有宽大的向外探出的房檐,楼顶上有一个小型拱结构钟塔。在它朝右边广场的边上,有一座漂亮的圣斯戴法诺骑士团指挥部大楼,它的侧外墙表现出一种轻盈而细腻的风格。建造物的内部保留着典型的中世纪建筑的痕迹。楼里收藏着远征十字军的军旗、军服、徽章等物。在十字军参谋部大庭里,人们还可以欣赏到10世纪佛罗伦萨画派的壁画。

圣公墓

位于圣迹广场一侧的圣公墓以其白色的外观,给圣迹广场壮丽的图景衬上了一片洁净的背景。其面向圣迹广场的外墙,清一色由石灰石砌成。整齐的方壁柱和圈拱结构,给人以一种整齐、朴素、肃穆的感觉。右边大门的上方有个小巧而精致的哥特式门楼,门楼顶上耸立着三个小尖塔,门楼的小龛里供奉着圣母及诸圣徒像,还有一个跪着的人像。圣公墓很像一个宏大的露天教堂。根据传统说法,在四拱式大柱廊的中央有一块“圣土”,这块“圣土”是1200年十字军远征时由朗弗朗奇主教指挥的舰船从国外运回来的。圣公墓里保存着许多古代遗物,其中有不少是古罗马时代的石棺。这些石棺有很多在中世纪再次被人使用过,这在当时是很流行的习惯。那个时代保留下来的数量可观的“井式墓”的墓穴口上都有大理石盖,盖上一般都刻着碑文。这里还有很多古代的题铭资料、碑版、壁画和不同时期的墓碑等。

圣彼得大教堂

梵蒂冈漫话

圣彼得大教堂坐落在梵蒂冈城内,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教堂。梵蒂冈城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是欧洲最小的国家,面积只有440平方千米。作为历史上教皇国的延续,它是一个特殊形态的政教合一的国家。虽然国家小,却因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是天主教教皇的驻跸处,成为全世界9亿天主教徒心中的圣地,集中了一批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和建筑杰作。修筑在使徒圣彼得墓上的大教堂是全城的中心,它还是一座将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巴洛克艺术集于一体的殿堂,为天主教的中心教堂,是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化与宗教的不朽象征。

大教堂溯源

梵蒂冈在罗马帝国时代原本是一片沼泽地,后被整建为竞技场。其间皇帝卡利戈拉从埃及运来一座方形尖碑,以点缀这座竞技场。公元64年,耶稣的十二门徒之首——彼得在此殉难,并葬于附近的异教徒公墓。到了4世纪时,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将这片土地赠予基督教会,并在圣彼得陵墓上建造了第一座教堂。8世纪时,伦巴底人的侵扰,使得教皇史蒂芬二世求助于法兰克国王丕平。丕平不但击退了伦巴底人,还将罗马及其邻近的地区全部赠子教皇,造就了“教皇国”的产生。君士坦丁时代兴建的教堂到了15世纪己岌岌可危,1452年教皇尼古拉五世曾下令整修旧教堂,但整建工程却随着教皇的去世而告终结。1506年,教皇朱利尔斯二世接受建筑师布拉曼特的建议,决定将旧教堂全面改建。极具野心的布拉曼特说:“我要建造一座优于君士坦丁大帝会堂的巴特农。”工程浩大、资金不足又使得改建进度停滞不前,加上教廷日益腐化,宗教改革风起云涌,种种的因素致使布拉曼特去世时,新教堂只竖立了四根圆柱。接手的拉斐尔继续进行教堂的修建,企图将布拉曼特的设计全盘改变,不过也未能实现。1520年,帕鲁奇继续工作,恢复了布拉曼特最初的构想,16年后接任他的建筑师小圣加罗也随其足迹进行。1546年,米开朗基罗以老暮之年出任总监督一职。他保存了原建筑架构,但新创了一个巨大的圆顶,此举为世人称道。建筑结构最后完工的教堂正面由马德诺完成。教堂内部则多出于贝尔尼尼之手,随后他又完成了名垂不朽的杰作——圣彼得广场。

圣彼得广场

圣彼得广场位于圣彼得大教堂前,被称为世界上最对称、最壮丽的广场。这个集中各个时代精华的广场,是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于1667年设计并花去11年时间建成的。广场呈椭圆形,长340米,宽240米,地面用黑色小方石铺砌而成,两侧有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造型和谐,气势恢宏。柱廊共有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分排四列,形成三条向外的走廊。广场的每根石柱顶端的平台上,各有一尊3.2米高的大理石雕像,他们都是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的殉道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插云霄的方尖石碑,碑尖上是钉死耶稣的十字架造型。据说圣彼得在这里被倒挂在十字架上。在广场两侧各有一个银花飞溅的美丽喷泉。站在喷泉之间的圆形白色大理石处,观望两侧的拄廊,四排石柱只能看到前面一排,这是贝尔尼尼匠心设计的一种透视效果。

圣彼得大教堂从兴建到落成,不但是一部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代的艺术史,也是一部宗教变迁史。大教堂保存有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布拉曼特和小圣加罗等大师们的杰作,均为艺术珍品。教堂的屋顶和四壁都饰有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不少是名家作品。最惹人注意的雕刻艺术杰作主要有三件:一是米开朗基罗24岁时的雕塑作品,圣母怀抱死去的儿子的悲痛感和对上帝意旨的顺从感在作品中刻画得淋漓尽致。二是贝尔尼尼雕制的青铜华盖。它由四根螺旋形铜柱支撑,足有五层楼房那么高。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着99盏长明灯,而下方则是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当着朝圣者举行弥撒。三是圣彼得宝座,也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件镀金的青铜宝座。宝座上方是荣耀龛及佩有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开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传说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其实它是加洛林国王泰查二世的赠礼。

雅典卫城

雅典溯源

雅典是希腊的首都,位于希腊南部阿梯卡半岛的西南,面积470平方千米,人口500万,是希腊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雅典”一名源自城市的保护神雅典娜,她是胜利女神。相传古时候女神雅典娜和海神波赛冬都想做这个城市的保护神,两人争执不下,最后只好由市民决定,而市民选择了雅典娜,城市也因此得名。古雅典人热爱知识,这片土地上名人辈出:如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都对西方文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雅典还是一座充满古迹的城市,市区中遍布着古希腊时期,罗马时期和中世纪的文物,走在其间,就如同阅读一本欧洲的历史书,而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雅典卫城。

卫城历史

卫城是雅典的心脏,它坐落在老城中心的一座高156米的小山丘上,故也称“高城”。卫城东西长320米,南北宽156米,四周以城墙围合。卫城的建设始于麦基尼时代,当时是一位国王的城堡,公元前480年被波斯人焚毁。后来卫城得到重建,但它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国君的城堡变成宗教圣地,其上相继建造了万神庙、山门,胜利女神庙以及黑德克神庙等宗教建筑。今天,卫城经历了3000年的变迁,已不再是宗教圣地,而是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山门

从卫城南面沿小径上山,很快会看到一组由多根希腊柱构筑而成的建筑物,这就是卫城的山门,也是古希腊人上山朝拜雅典娜的第一站。山门建于公元前437~前432年,经过数千年的变迁,现在屋顶和山墙已经不见了,留下来的只有数十根大理石柱子,但当人们觅着曲折的石径站在它面前时,仍会被它的纯净、肃穆的气质所感染。山门左侧是建于公元前432~前421年的雅典娜胜利女神庙。这是一座小巧的神殿,为供奉胜利女神而建,近些年一直在维修。

巴特农神庙

巴特农神庙位于山门内的高台上。巴特农神庙的前身建于公元前6世纪前半期。古希腊文明象征的巴特农神庙,历经了公元前570~前566年的百柱殿、公元前529~前520年的古神殿和公元前490年以后的巴特农第一神殿等阶段,才发展为目前第四代的雅典娜巴特农神庙。为了研究雅典娜神庙的建造方式和真正的建造年代,人们不得不先把巴特农神庙解体,目前还在进行复原作业。

黑德克神庙

巴特农神庙的右侧是著名的黑德克神庙。它于公元前421~前406年建在旧的雅典娜神庙的基础上,是卫城上最年轻的建筑,也有人说它是最美的建筑。黑德克神庙由三部分组成:西侧是黑德克王的墓室;北侧是由六根爱奥尼式柱支撑的一个大厅,柱子细长秀美,是希腊风时期的代表作;神庙南侧是一个小厅,支撑它的柱子不是一般的柱式,而是六个美丽的“少女”,她们各个端庄秀丽,虽顶着重重的屋顶,但表情动态依然轻松自如。现在室外的为复制品,原作存于卫城博物馆内。

酒神剧场和露天大剧院

卫城南面的围墙脚下有两个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剧场:酒神剧场和露天大剧院。公元前约6世纪,一尊酒神的塑像被带到了雅典,于是,古希腊人开始供奉这位狂饮与欢乐之神,并建造酒神庙及酒神剧场。剧场于公元前约330年建成,当时可以容纳17000人,是雅典城中最大的剧场。剧场分为后台、舞台和观众席三部分,整个平面呈半圆形。今天人们仍可看到丰圆形的舞台和上面由大理石拼成的几何图案及石椅和看台。古希腊时期剧场是重要的社会交际场所,每逢有话剧上演,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可前来观看,而上演的剧目大都是悲剧。有人说这是因为希腊人崇尚哲学,而当时人们认为悲剧中蕴含更多的人生哲理。于是酒神剧场就和希腊悲剧结下了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