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广场
佛罗伦萨市政广场因四周围的精美建筑而被认为是意大利最美的广场之一。它始建于13~14世纪,最初是在被拆除的皇家建筑的地基上建起来的,后来经过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广场东南角传统的行政中心老宫雄视整个广场。老宫的左侧是美丽的晚期哥特式风格的琅琪敞廊。琅琪敞廊里面陈列着几组重要的雕塑作品。其中较著名的有切利尼的《帕尔修斯》和章博洛尼亚的《海克力斯与牛人马》。右边是巴托洛米奥.阿曼纳蒂作的《海神喷泉》:在水池正中海马拉着的双轮战车上立着巨大的白色海神像,佛罗伦萨人称它为“大白雕”。水池旁还有多姿多彩的青铜雕像。喷泉的北边竖立着章博洛尼亚作的《科西摩一世骑马像》。广场四周是造型朴素的历史建筑。
老宫
始建于1294年的老宫,是一座专供佛罗伦萨行政长官居住的堡式楼宇。94米高的塔楼建于1310年。塔楼的下面是一个长廊。整个建筑的外部用大小不等的粗糙方石块砌成。主体部分上下共分四层,开有双半圆拱窗。建筑物的造型给人以庄严巍峨的印象。在侧外墙的上方,楼顶长廊的下面连拱里,画着本城九个主要的盾形徽记。塔搂的大机械时钟安装于1667年。大门两边立着持铁链者雕塑。上面有科西摩一世1551年的辩论铭文。楼底下左前方,就是阿曼纳蒂作的《海神喷泉》。
老宫前面有一块不大的台子,上面摆放着雕塑,其中有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复制品。另一件是邦迪奈里的组雕《海克力斯和卡科斯》。大门上面有一块山墙式蓝饰屏,饰屏两边立着两个石狮。饰屏正中是象征基督的圆形押字图案。从大门进入老宫就是米开罗佐庭院。庭院内有镀金灰泥柱和壁画。院子中央有韦罗基奥的《抱鱼神童》喷泉。从这里的楼梯可进入“五百年大厅”,穿过这个厅,人们可以进入不同的纪念性套间。每个纪念套间都有若干个藏有丰富的油画和壁画的厅室。克雷门特公爵厅里有瓦萨里的著名壁画《包围佛罗伦萨》,向人们展示了佛罗伦萨16世纪时的详细面貌。
圣十字教堂
圣十字教堂是一座哥特式风格教堂。它是阿诺尔佛.迪冈比奥于1294年开始建造的,工程一直进行到14世纪下半叶。教堂直到1443才正式启用。其三山式侧外墙建于19世纪。仿哥特式的钟楼也是这一时期建的。右侧连拱廊下面有一座14世纪弗朗西斯料.帕齐的墓。教堂里宽大的正偏三个殿门有八棱列柱,列柱上飞起大跨度的双沿尖角顶连拱。经过16世纪部分改建以后,这座教堂变得更加美丽。从入口到三大殿头顶,整个地板都是用旧墓石铺成的。耳堂设有好几个礼拜堂。中心礼拜堂里有阿乌洛.加迪1380年画的壁画《圣十字架传说》。祭坛上有里尼作的多面联画《圣母和圣徒》。正面墙上的一扇彩绘玻璃窗画着《下十字架》。在教堂十字中心区,有好几间16世纪的礼拜堂,里面藏有许多重要的艺术作品。
佛罗伦萨的桥
过去的佛罗伦萨有数个座桥,历经几个世纪的沧桑,到1957年时只剩下六座。除老桥外,其他桥都是1944年被德国人炸毁后重修的。老桥是该市最古老的桥。不仅因为它是唯一幸存下来的真正的古桥,还因为它架在三座老桥的旧址上:一座是古罗马时期的,一座坍塌于1117年,一座是1333年被阿尔诺河洪水冲毁的。现在这座桥是1345年建造的。老桥是一座结构坚固、造型典雅的三拱桥。以两侧排成行的小屋为其特色。凌驾于这座桥上的瓦萨里长廊飞越群楼。当时建这条河上走廊的目的是为了让科西摩一世能方便地往来于阿尔诺河两岸的宫殿。
佛罗伦萨市的第二座桥是新桥,又称卡拉亚桥。当时是载重车辆通行的桥,先后于1274年和1333年两次毁于大洪水后又进行重建,最后是在1944年被炸后又一次重建的。
第三座桥是格拉切桥,因感恩圣母礼拜堂而得名。第四座桥是三圣桥,是阿马纳蒂的作品,设计方案曾由米开朗基罗过目。其前身是一座建于1257年的桥,因洪水泛滥而被冲毁。桥头和桥尾有四季雕塑像。现在的桥是二战后50年代按原样在原址上重建的。另两座桥是19世纪建的,一座是圣尼科洛桥,另一座是加西纳桥,1928年重新命名为维托里娅桥。1957年建起来的韦斯普奇桥是该市第一座现代桥梁,位列第七。
洗礼堂
洗礼堂是4~5世纪建在古罗马佛罗伦萨北门的一座完整建筑。建筑呈八角形,外带一个矩形附室,坐落在一个不高的地基上。现在依然保存着的邯分可追溯到11~13世纪。光洁的棱锥形层顶建于1128年,圆柱式屋顶灯亭建于1150年,长方形的附室布道坛建于1202年。其外部用绿、白色大理石装饰。建筑的每一面都以壁柱、拱券、石条做相间装饰。中层开了一圈窗户。这一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座青铜门和内圆顶上的镶嵌画。
洗礼堂的南门饰有昂德雷阿.皮萨诺作的《施洗礼者圣约翰的一生》。被称为“天国之门”的东门是三座铜门中最著名的,为基贝尔蒂的旷世之作。作品描绘的是《旧约全书》的故事,按情节分成十个画面,分别镶在十个框格内。它被米开朗基罗称为“天国之门”。铜门四周还雕刻有《圣经》人物和当时艺术家的肖像。
洗礼堂内部四壁上下分成两层,下层以圆柱结构为基调,上层以方壁柱结构为基调,壁柱间有双拱窗。墙面由彩色大理石拼砌而成,貌似石砌地板。堂内有两个古罗马石棺和拉涅里主教的石棺。从布道坛上,我们可以欣赏到与大圆顶同时代所作的13世纪的镶嵌画。
古罗马竞技场
永恒的象征
古罗马城建在阿文蒂尼、卡埃利安、卡皮托利尼、埃斯奎利尼、帕拉蒂尼、奎里纳尔和维米纳尔七座著名的山丘上,位于现在罗马城中奥勒利安城墙内。著名的古罗马竞技场坐落在埃斯奎利尼山坡上,即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威尼斯广场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它是迄今遗留下来的古罗马建筑中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古罗马帝国永恒的象征。
古罗马竞技场被人们称为世界八大名胜之一。可以说罗马历史没有一页不与竞技场有关。公元8世纪时,贝达神父曾预言:“几时有竞技场,几时便有罗马;竞技场倒塌之日,便是罗马灭亡之时;罗马灭亡了,世界也要灭亡。”公元前1084年,日尔曼人打进罗马城,城内被洗劫一空,竞技场也被人遗弃,部分地应验了贝达神父的预言。
辉煌的历史
古罗马竞技场原名“费拉维奥露天剧场”,其地基原是古罗马帝国有名的暴君尼禄皇帝金宫中的一个小湖。公元72年,维斯帕西安皇帝开始兴建竞技场,至公元80年由蒂托皇帝完成,历时8年之久。由于修建竞技场的两个皇帝以及后来完成竞技场最后一层建筑的统治者都属于费拉维奥家族,即费拉维奥皇朝时期,故又称“费拉维奥露天剧场”。据记载,这座建筑是古罗马帝国在征服耶路撒冷后,为纪念其伟大胜利和强大的武力,强迫8万多犹太俘虏修建的。
这一浩大工程共用了10万立方米的石材和300吨用于勾联条石的铁条。公元3世纪和5世纪,由于雷击和地震破坏,竞技场曾修缮两次。此后,又频频发生地震,这里还曾一度成了罗马采石场,很多基石被人拉走,许多雕像也被人偷走。在罗马一些著名建筑上,如圣彼得大教堂等,都能发现竞技场的基石。1704年,教皇贝内德托十四世当政后,宣布竞技场为圣地,禁止采石,竞技场由此受到保护。1800年后,经过几次较大的修整,其面貌焕然一新。
竞技场全景
古罗马竞技场外观呈正圆形,俯瞰为椭圆形。整个建筑物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大直径为188米,小直径为156米,圆周长527米,围高57米,均用淡黄色大理石砌成。围墙共分四层,一、二、三层均有半露圆柱装饰。第一层的圆柱为粗犷质朴的多丽斯式,第二层圆柱为优美雅致的爱奥尼亚式,第三层圆柱为雕饰华丽的柯林斯式。每两根半露柱之间为一长方形,第三层共计80个拱门。第四层外表面装饰较简单,由长方形窗户和长方形半露方柱构成。在该层的三分之二高处,设有等距离的支架,以便举行古罗马统治者的头像盛会时固定圆顶上端的天棚为观众遮阳。据说,在古代的时候,第二、三层每个拱门洞中各有一尊大理石人物雕像作为装饰,其姿态各异,英武丰俊,使建筑显得既宏伟又秀丽,既凝重而又空灵。整体建筑看上去颇像一座现代化的圆形运动场。
竞技场内部的看台,由低到高分为四组,观众的席位按等级尊卑地位之差别分区。竞技场阶梯形看台分为三个区:最低一排的席位是为元老院议员和高等平民准备的,中间是皇帝的包厢,两翼是执政官和奉神的淑女们的包厢。高处的座位是为贵族准备的,再往上是普通的平民坐或站着的地方。一排排的石头长凳由低向高成梯级分布,可容纳5万名观众。
威尼斯古城
威尼斯的历史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素有“水都”之称。它位于亚得里亚海伸入内陆的一个泻湖之中,由100多个小岛组成,它是意大利北部的重要港口,人口35万,177条大小河道构成了城市的大街小巷,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把城市的各个部分连在一起。城市建筑大部分是建在打入泻湖湖底的数以百万计的木桩之上,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整座城市下沉了总共76.2厘米。威尼斯四周为海洋所环绕,只有西北角有一条4000米长的人工长堤与大陆连接。
威尼斯最初建立大约在6世纪,是由为逃避战乱而上岛的移民们建立的。9世纪中叶,它成为了独立于拜占庭的城邦国家的中心。威尼斯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从13世纪起逐渐成为联结东西方商路的要冲。到14世纪中,威尼斯成为意大利境内最强大、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拥有3000艘商船和近两万名船员,号称“亚得里亚海沿岸各国的首都”。直到16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它的经济地位才开始逐渐衰落,最终于1866年并入意大利王国。威尼斯在18世纪后叶逐渐失去了她强大的统治地位。在拿破仑战争中,威尼斯最终屈服于波拿巴的铁蹄之下。1866年,威尼斯才重归意大利的统治下。1930年,墨索里尼下令建造了一条连接大陆与威尼斯的通道。
威尼斯的建筑
威尼斯起源于罗马帝国末年,当时这个地区属于帝国里的第十州,是由威尼托与伊斯德利亚两地区所组成的,也是帝国里最不安定的州之一。三个世纪以来,穆斯林世界与基督教世界一直争夺着地中海的统治权。但是这两种力量却在威尼斯,这块当时独一无二的土地上和平共处,相安无事。整个城市中,摩尔人建筑风格与哥特式建筑风格达到了奇特的和谐。
威尼斯还是一座历史名城,全市共有艺术历史名胜450多处。其中有120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及巴洛克式教堂,120座钟楼,64所修道院,40多座宫殿。威尼斯的历史由许多不一样的文化所组成,最早有逃避匈奴王与隆戈巴尔迪人入侵而逃难到岛上的一群人,他们把威尼斯托州的传统带到这里。以后又有“拜占庭文化”——城中的圣马可教堂的基本结构、马赛克拼饰画。住宅和货仓的拱门建筑,都是受拜占庭文化影响的结果。“哥特文化”时期,托卡雷王宫,圣马可教堂的装饰建筑则受到哥特文化的影口向。“文艺复兴”时期的圣马可广场与小广场以及在大运河两边的许多房屋,都是文艺复兴风格。
圣马可广场
圣马可广场是经过多个世纪才建成的。原来的圣马可广场是教堂前的一块空地,后来变成宗教与政治活动的集会场所。圣马可教堂最初是当时地方首长的礼拜堂,而附近的托卡雷王宫是政府所在地,圣马可广场自然很早就成为政治与宗教中心。当时威尼斯的执政者有政治和宗教上的权利,他的权力包括任命教堂的主教在内,因此圣马可教堂的地位日益重要,教堂本身也持续扩建,圣马可广场自然也跟着扩建。圣马可广场在宗教上的重要性,也可从圣马可教堂外的装饰看出来,因为当时教堂里的一些宗教仪式,普通百姓不能参加,可是他们能从广场上观看,而这时圣马可广场就像是一座很大的教堂,教堂的正面也就变成这座大教堂的圣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