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宫于1689年全部竣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宫殿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凡尔赛宫的宫殿是一座巴洛克式的四层大理石建筑,中间为主殿,南、北两翼是王子及亲王居所,行政官员办公室、教堂和剧院,规模,气势均冠绝一时。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凡尔赛的外观宏伟,壮观,内部陈设和装潢更富于艺术魅力。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壁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做工考究的家具。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还有远涉重洋而来的中国古代的精致瓷器。来到凡尔赛的人,站在远处遥望,立刻就会被凡尔赛宫气字轩昂的外观所震慑。三条放射状的马路,在宫前半圆形的大广场上汇拢;镶着金色国王徽记的宫门,正对着广场中央路易十四的马上铜像;后方缓升的小坡上,是有着两翼高大建筑拱卫,前有大理石铺就的华美王宫庭院。这座17~18世纪欧洲最灿烂华丽的宫殿,是法国国力和王权发展至极的杰作,其法式花园宫殿造型和以几何线条为基础的美学观念,成为当时各国王室竞相模仿的典范。
凡尔赛宫的建立,代表了法国17世纪以专制君主生活为中心的文化。为了提高君王威信并刻意美化宫廷生活,这个展示国王权威的最佳场所,在宫殿建筑上和雕刻、绘画、工艺等方面,都充满了彰显“太阳王”气势的豪奢风格。
路易十四认为唯有太阳才能赋予群星光芒,使大地充满光辉,最适合用来代表皇权,因而他选择太阳作为自己的象征。凡尔赛宫到处都装饰着太阳神阿波罗塑像和象征太阳王的饰物。自1663年开始,路易十四就召集当时最富盛名的建筑师勒沃为自己建造这座宫殿园林。同时他也竭力使凡尔赛宫成为全欧洲最令人瞩目的艺文中心和时尚舞台。他召集众多画家,剧作家,诗人,音乐家,付给他们丰厚的薪金,以各种歌功颂德之作装饰这座豪华宫廷。他还命人在宫殿、庭园内举行盛大表演,法国著名剧作家莫里哀,拉辛的很多作品,都曾在此首演。后世无法确知建造凡尔赛宫到底花了多少费用,但据推算,可能相当于当时国家预算的三到四倍。完王后的凡尔赛宫殿约可住进1000名贵族及4000名侍从,另有数千名贵族则住在凡尔赛宫周围的市镇中。自此,凡尔赛由一个森林小村庄,一跃成为拥有数万人口的城市。
自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欧洲各国首都纷纷掀起模仿凡尔赛宫的热潮,如维也纳的贝尔德勒宫,森布仑宫,拿波里的卡塞达宫,德国的夏洛田堡宫,圣西斯宫及俄国的圣彼得堡等,都被喻为凡尔赛宫第二。特别是德国和奥地利的巴洛克,洛可可式宫殿,多少都受到凡尔赛宫的影响。
多样的厅堂
观赏凡尔赛宫,大部分都从皇家大教堂开始,这个建筑物是宫里的第五个教堂。建筑格局按照举行仪典的两层宫殿式教堂设计,国王通常在楼上包厢里祈祷,只有特别场合才会下楼。在他回包厢的路上,如果有人向他提出个人的愿望和疑难,通常都会被允诺。连接大教堂北部侧面建筑和国务侧楼的海克力斯厅,从前是举行盛大庆典和接待仪式的地方。海克力斯厅之后,主要宫殿右侧楼上的一组建筑,是国王和大臣进行官方活动的国务配殿,各厅内部铺陈壮观,场面突出。这组贯穿右翼宫殿的楼层现有六间大厅,每间大厅都以一个罗马神话人物命名,并饰有以此神话人物为主题的壁画。这既是装饰也是暗喻,让人产生对宫殿主人——太阳王神秘力量的联想。各厅名称依序为:丰盛角厅,美神厅。月神厅,战神厅,信使神厅,太阳神厅。
皇室配殿
王后配殿是整个建筑中色彩比较温和的部分,跟对面国务配殿渲染张狂的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由王后的客厅、前厅、接待室、寝宫为主的这组套房,大量使用丝缎装饰,追求一种儒雅的情调,表现了宫中生活的另一面,可惜大多数房间原有的家具已经不全。位于主宫殿正面的楼上,面朝向大理石广场的房间则是国王私人内殿。这里是国王的私人领域,每天由亲信贵族以及侍从,随时陪伴左右照顾起居。在主搂的楼下,是专为皇太子和公主准备的太子配殿,主要由太子寝宫、王子书房以及公主寝宫组成,装饰风格没有楼上奢华、铺张,而是突出生活与教育功能。在19世纪几尔赛宫成为博物馆时,原先宫殿楼下王子和公主居住的部分都被占用,20世纪初,这里曾是存放路易十八藏画的地方。后来人们找到原先的设计图,并依图重现了当年面貌。
镜厅
几尔赛宫整个建筑由层层叠叠的宫殿构成,每个宫殿都汇聚了无数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心血结晶,无论是天花板上绘就的圣经故事壁画,还是挂在墙上的名画,都价值连城,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最为突出的自然是宫内的镜斤,无论何时它总是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镜厅是由建筑家阿尔端.芒萨尔于1680年设计建造的。室内用乳白和浅紫的大理石贴面,廊柱则用绿色大理石贴面,再加上镀金的壁饰,尤显华贵富丽。此厅的拱顶上是表现路易十四在位前18年功绩的巨幅油画。在长廊上,人们可以看到17扇拱形巨窗面朝花园而开,而17面落地镜又与巨窗相对而立,这样一束,窗外的阴晴雨雪、春花秋月,蓝天白云,全都融进了镜子的景致里,这应该是此处被称为镜厅的原因吧。当年宫廷举行盛大招待会和国王会见贵宾使团时,整个大厅的所有烛台上都点上蜡烛,人们身处5000支蜡烛的光亮中,恰如来到仙境中一般。
御花园
几尔赛宫的御花园位于宫殿西侧,总面积达80平方千米,在现有世界皇家园林中首屈一指。从宫殿以西开始全是大面积的园林,大体均等地分布在中轴线两侧。御花园内,以对称的几何线条排列着栽种的林木、笔直的河渠、高大的喷泉塑像。这种设计在当时是首创之举,开启了所谓法国式或勒诺特式庭园的典型,凤靡园林界达一个世纪之久。园林设计者勒诺特认为,沿袭已久的意大利式庭园变化无常;过分装饰,缺乏整体感,他希望自己的设计能赋予御花园典雅庄重的形式和开阔大气的外观。
御花园从东向西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花园、小林园和大林园,越向西面积越大。花园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1千米。中心有一对大水池。南半部是规则的绣花形花坛,最南部地面下降约50米,是一处橘园。有对称的水池和盆栽大树。北牛部也有花形花坛和树林,最北端是面积2万平方米的大水池和海神喷泉。西侧的小林园,地面比花园低约5米,面积是花园的三倍。几何图形的道路把小林园分为12块林地,每块林地中有不同的小路、迷宫路,水池、水剧场、岩洞、喷泉和亭台。小林园中轴线上的大道称为皇家大道,道路中央有草坪,道旁排列着众多雕像。皇家大道东西两端各有一个喷泉水池,池中分别有阿波罗之母和阿波罗神的组合雕像,这表明皇家大道的主题是歌颂太阳神阿波罗,也就是歌颂自诩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小林园再向西即进入大林园,中轴线部位出现一条宽大的人工河,在中点处还有一条垂直方向的人工河,两条人工河十字相交,如同十字架。十字架南端有动物园,北端有大小特里阿农庭园各一个。小特里阿农庭园垒山叠石,是一座仿中国式林园。大林园内全是高大的乔木林,树木郁郁葱葱。几尔赛宫是早期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建筑造型严谨。御花园的规模在世界皇家园林中首屈一指。它不仅创立了宫殿和园林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仍然被现在的欧洲各国所效法或直接模仿。
埃菲尔铁塔
云中牧女
提及法国巴黎,人们便会想到巴黎的象征性建筑物——埃菲尔铁塔,这是为庆祝世界博览会在巴黎举行,于1887年动工修建的一座世界著名的钢铁建筑。铁塔的设计建造者为法国著名建筑师居斯塔夫,埃菲尔,铁塔亦因此而得名。埃菲尔铁塔不仅是法国最高的建筑物,一直以来,它都是法国著名的游览中心。人们在各种形式的刊物,明信片及电视节目中,都可以见到这座被法国人称为“云中牧女”的铁塔英姿。
铁塔风采
埃菲尔铁塔高达320米,塔基占地面积为1万平方米,有四个水泥浇灌制成的厚实塔墩,塔身全为钢架镂空,它由300名安装人员用250万个铆钉将18000个金属部件在两年时间内安装而成,重达7000吨。再加上电视天线和塔基的重量,埃菲尔铁塔的总重量达到9757吨,总建筑费用达746万法郎。远远望去,埃菲尔铁塔外观优美,形如一倒写的字母”Y”。它一共分三层:第一层高57米,有钢筋混凝上的四座大拱门;第二层高达们5米;第三层离地面276米,从这层开始,倒写着的字母“Y”敛势而上,直冲云霄。站在铁塔320米高处放眼望去,整个巴黎城景尽收眼底,从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巴黎圣母院等等,直到巴黎东南96千米外的沙特尔大教堂,都一览无余。力排众议的工程
埃菲尔铁塔于1887年1月破土动工。设计这座铁塔的埃菲尔曾是一位化学工程师,他年轻时曾多次参加过巴黎一所有名的工程学校的入学考试,因成绩不佳未被录取。但他后来继续自学,终于成为一名铁路桥梁方面的“万能工程师”。铁塔的建造曾遭到一些文化艺术界名流的反对,如莫泊桑、小仲马和夏尔伦等夕阳下的埃菲尔铁铁塔多了几分妩媚人。他们认为,建造铁塔有碍法兰西的大雅,是对法国历史与艺术的伤害。但埃菲尔信念坚定,力排众议,精心设计施工。在铁塔初建时期,因为本地居民害怕他们的生命财产有危险,有段时间不得不停工。一位数学家扬言该塔在达到229米高之前将要坍塌。幸亏当时已经负担工程大部分费用的埃菲尔签字同意由他承担风险,才使铁塔工程得以继续。铁塔于1889年建成,全部工程历时约两年,花费比预算的要少几十万法郎。
命运多舛的铁塔
1889年5月,国际博览会开幕时,埃菲尔铁塔成为最吸引人的地方,埃菲尔亲手将一面法国国旗升上天空。埃菲尔以卓越的设计和技艺保障了铁塔的修建,他无悔的勇气使铁塔得以顺利完成,使巴黎人以铁塔为骄傲。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工程师英雄,将塔以他的名字命名,并在塔下为埃菲尔塑了一座牛身铜像。
铁塔建成后,埃菲尔邀请曾反对建塔的著名音乐家古诺到塔顶的沙龙里坐赏高空奇观。眼观美景,古诺乐兴大发,在现实面前抛弃了偏见,根据缪塞的一首诗即兴谱出了《云中协奏曲》。尽管如此,铁塔建成后仍引起了一场反对运动。法国那些颇有文化修养的文人雅士们对这座新潮、前卫的建筑深恶痛绝,很多作家都在一份请愿书上签名,联名反对这座“怪物”。他们指斥它是“俗不耐的、可憎的阴影,乱七八糟的东西”,认为它对巴黎市容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对巴黎的伟大建筑物是一种侮辱。作家莫泊桑经常光顾平台上的一家餐馆,仅仅因为这里是巴黎唯一看不到铁塔的地方。诗人保罗,维莱那第一次看见它时,吩咐马车夫马上掉头,以免多看了一眼那个“既丑陋,又讨厌的东西”而影响了他诗歌创作的好心情和灵感。
在铁塔初建之时,人们对这座铁塔的惊异、怀疑甚至愤怒是可以找到文化意识根据的。人们不愿意看到改变的发生,尤其是这种改变了自己惯常的心理平衡并带来冲击的东西。传统风格纪念碑的铭文、雕饰的庄严、华丽、肃重、宏伟已经凝结为下意识的标准,这就是所谓的传统姿态,有时它非常不理智。这种心态险些给埃菲尔铁塔带来厄运。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要求拆毁铁塔的社会呼声虽然略显平息,然而,事情并未完全结束,在20世纪20年代,法国政府仍在考虑要推倒铁塔,并准备用它的1万吨铁在那些因战争而遭受破坏的地区修建工厂,幸运的是此举最后因战场形势的紧张而不了了之。因为根据最初的建造合同,在埃菲尔铁塔建成20年后要拆毁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围绕铁塔发生了一件真实的奇闻。一位副食供应商居然把铁塔中的7000吨铁卖给一个废品收购商,并且得到了50万法郎的预付全。这一荒唐事件的发生,从一个侧面表明铁塔在当时民众心中并未占有太大的份量。
云开见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心中的偏见开始消失,“云中牧女”的命运也发生了转机。1964年,铁塔终于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它被列为不得拆毁的历史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终于被视为巴黎的象征。20世纪80年代,为了增强铁塔的坚固性,人们开始着手修整铁塔,铁塔被暂时关闭,并接受对其问世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建。改建工程中,首先将铁塔第二层的混凝土平台改用钢板替代,这样,一下就将铁塔的总重减轻了1000吨,然后将第二层上的豪华饭店迁到第三层,在原地重新开设了一个大众酒馆。另外,为了保护铁塔,每隔几年就要将其重新油漆一次,每油漆一次就需耗费油漆52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