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攻占怀远、凤阳后,切断了清军的水上交通,并使淮河南北两岸的抗清力量联接了起来,成为淮北清军南下的重大障碍。于是,太平军得以专力打击天京东西两面的清军,捻军也更便于与太平军配合作战,战略上处于此较有利的地位。
1858年9月,龚得树率部分捻军南下,协同太平军贝如孝部围攻定远城,牵制了部分清军,配合陈玉成、李秀成部太平军取得了击破江北大营的胜利。
1859年3月,陈玉成部在庐州西面的官亭击溃李孟群部清军后,乘胜东进,于同年夏先后攻占安徽天长、盱眙,进攻滁州、来安,迫使钦差大臣胜保所部退守盱胎东北的蒋坝,切断了驻定远的安徽巡抚翁同书与胜保部的联系。捻军龚得树部万余人遂由怀远南下,配合太平军吴如孝部再次围攻定远。定远的东西粮道分别被捻军和太平军切断,翁同书在“官军久已绝食,兵勇皆啖草根充饥”,“待援不至,待饷不来”的情况下,于7月17日弃城逃往寿州,所部纷纷溃散。捻军占领定远后,进一步扩大了淮南的控制地区,与庐州太平军的辖区联成了一片;同时打击了捻军内部在李昭寿、薛之元叛变后出现的投降暗流,逼使曾想献山风阳和临淮关降清的张隆重又换上捻军的旗帜,不敢公开投敌,暂时稳定了内部。
(三)重返淮北
捻军控制淮河中游,切断了安徽清军的粮饷通道,加上淮北的捻军四出活动,引起了清廷的震惊。1859年10月底,清廷命袁甲三署理钦差大臣,接替胜保督办安徽军务,并告以“怀远一城居凤、颖之交,久为贼踞,亟宜迅图攻克,与翁同书下军合而为一,以便进攻淮南,兼顾北路”。与此同时,胜保趁捻军主力集中于淮南,淮河北岸的怀远守军力量减弱之机,督令副都统穆腾阿和总兵滕家胜等率清兵三千余人乘机进攻怀远。从定远、庐州派出的捻军和太平军援军被阻于淮河以南。张乐行在外援无望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于11月8日退出怀远,率部南渡淮河,退守临淮关和定远。清军占领怀远后,立即沂向临淮,在北岸扎营。胜保亦折回距临淮关三十余里的张家沟大营,以便就近督攻临淮,后又进至距临淮关十五里的三汊沟驻扎。12月4日,袁甲三到达胜保大营,接署钦差大臣职务,并将大营移往张家沟。袁甲三迅速集结兵力,并将苗沛霖练勇八千人调往临淮,总兵力由三千余人猛墙至一万余人。1860年1月上旬,袁甲三乘捻军配台陈玉成部太平军在潜山、太湖一带与湘军作战之际,督水师炮船和马步队进攻临淮关,连日发炮轰击,将关内炮台击毁。守关捻军与清军激战两昼夜,伤亡甚众,被迫于1月10日南撤定远。
1860年1月下旬,清廷对攻捻部署又作了调整:革去胜保钦差大臣的职务,调往河南,督办该省攻剿事宜,以副都统关保为其帮办;命云南提督傅振邦督办徐、宿一带攻剿事宜,以总兵田在田为帮办,袁甲三仍署理钦差大臣,督办皖省军务,除巡抚翁同书仍为帮办外,加派副都统穆腾阿帮办军务。
袁甲三在占领临淮关后,又督军围攻风阳。张乐行率部往援,在凤阳南梁家冈遭苗沛霖团练和穆腾阿马队袭击,损失五六千人,被迫后退。2月13日,守卫凤阳县城的捻军首领张隆被袁甲三部总兵张得胜所诱擒。次日,守卫府城的首领邓政明为求活命,缴出全部枪炮马匹,并将十四名拒不投降的捻军将领捆送敌营杀害,致使凤阳府,县两城相继丢失。
清军攻占怀远、临淮、凤阳三城后,打通了淮河的航道,隔断了淮北捻军和淮南捻军及太平军的联系,张乐行、龚得树等在淮南只据有定远一个孤立据点,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5月16日,袁甲三派兵夜袭定远,毁城外营垒九座。6月1日,龚得树率捻军一部出敌不意攻占定远以东的来安,企图调动袁军,但未达目的。定远捻军只得坚守待援。8月初,清军对定远形成合围。后太平军陈玉成部和吴如孝部分别从天长、庐州来援,捻军白旗旗主孙葵心也由河南固始率万余人赶来支援,夹击袁甲三部。袁见捻军和太平军势众,害怕造成“全军坐困,终成溃裂”的危险局面,便慌忙将所部清军从定远撤退至淮河北岸。可惜太平军和捻军没有乘胜追击,将其歼灭。
定远解围后,捻军和太平军转攻凤阳、寿州,均未奏效。随后,龚得树、孙葵心率数万人随陈玉成部南下,谋解安庆之围。12月10日,太平军和捻军与敌大战于桐城西南之挂车河一带,孙葵心不幸牺牲。1861年3月,龚得树也在湖北罗田松子关中炮身亡。孙葵心在脱离张乐行领导期间,曾企图降清,但未成事实。后来转战河南、山东,屡败清军;返回淮南后,重与太平军协同作战,最后把鲜血洒在太平天国的战场上。龚得树是捻军中仅决于张乐行的重要首领,不仅作战勇敢,“所领黑旗队枭猛耐战,势与张落刑(乐行)相埒”,而且较有政治头脑,是坚持与太平军联,合作战的核心人物,他的牺牲,是捻军的重大损失。
1861年9月安庆失守后,陈玉成率部退守庐州,旋又遭清军围困。捻军在定远的孤立据点也难于长期坚守下去。而当时淮北捻军的力量还相当强大,河北、山东等省人民起义此伏彼起,陈玉成为了“广招兵马,早复皖城”,再援天京,先派太平军马融和部北上,继派捻军首领张乐行等率部北渡淮河,后又派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祜王蓝成春等率部向西北远征。张乐行和苏添福等将定远据点移交给太平军后,于12月间率全部人马返回淮北颖上地区。至此,捻军和太平军在淮河沿岸的联合作战宣告结束。
二、淮北捻军向河南、苏北、山东出击
张乐行、龚得树等率捻军主力于1857年春南下与太平军联合作战后,淮北只有少数捻军就地坚持斗争。1858年初,蓝旗等捻军从六安返回淮北,兵力骤增,声势复振。以后,各旗捻军进一步挖壕筑垒,依托圩寨,抗击清军和团练的进攻,并经常伺机袭击清军据点,使当时负责江苏、安徽、山东三省“剿匪”事宜的袁甲三发出了“兵疲粮尽,势处万难”的哀叹。同年底,袁甲三向清廷建议由河南,山东出兵南下,与皖北清军联合攻剿淮北捻军。清廷表示同意,令新任河南巡抚恒福,山东巡抚崇恩“各就本境防军遴员统率,并力进剿,捣捻巢穴,以保北路完善之区”。1859年初,袁甲三进一步提出豫军由亳州东进,山东军由永城南进,本部诸军由宿州西南进的分进合击计划。清廷令崇恩、恒福将要隘严为布置(防止捻军绕袭其后),即行发兵合剿。崇恩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出境远征,有三不可胜,一是捻军众清军寡,地广数百里,难于合围,二是捻军以逸待劳,清军进攻则守垒不出,清军退却则伺机出击,三是如果清军日久不克,则饷缺兵哗,必为捻军所乘。清廷坚持原案,催促山东、河南迅即出兵合剿,但议未果行,淮北捻军便开始分道出击了。
(一)北舞渡、马埠、野猪冈歼灭战
1859年3月上旬,捻军二三万人在孙葵心,刘添福等率领下,集中于太和王市集,佯称西攻河南禹州(今禹县)。正驻鹿邑的总兵邱联恩(统率豫军六千余人)立即派兵防守豫皖交界的沈丘(今沈丘城)。3月14日,捻军突然进至河南商丘南面,次日分三路出击:一路进据商丘。宁陵交界的观音堂,一路西攻睢州城(今睢县);一路由沟香集进占宁陵县城。21日,三路联合攻下睢州城,全歼知州王联升所率乡团,继又分兵西攻杞县。邱联恩急率三千余人赴援,与捻军战于睢州东南的张公堡。捻军失利,于23日退出睢州,经太康东北的杨庙西进吕潭一带。3月25日,捻军南下围攻西华城。26日,邱部追至,捻军又撤围西走,一部驻郾城东南的五沟营,主力驻舞阳以北的北舞渡。邱联恩命参将穆特布率部分清军往击五沟营捻军,自率三千人于3月29日赶到北舞渡。捻军早在该地沿沙河两岸设防,步队配置在吃虎桥附近,马队分扎两翼,操刀持矛,严阵以待。是日下午,邱联恩将步马分为三队,向吃虎桥进攻。捻军步队坚决抗击,两翼骑兵突起,将邱部紧紧包围。黄昏发起总攻,捻军将士们呼啸猛冲,刀劈矛刺,将被称为“邱老虎”的邱联恩杀死于吃虎桥头。邱的部将二十余人同时毙命,三千人马大部被歼,少数逃往许州(今许昌市)。捻军携带大批胜利品,经西华,商水,项城等地返回淮北。
1860年春,捻军首领孙葵心,刘天祥,王怀义等率淮北捻军三四万人,分两路再次向河南出击。一路经夏邑,虞城到达山东单县地区后,又西入豫境,进至禹州,密县等地,另一路经鹿邑、柘城进击太康,通许,直指开封。胜保和新任河南巡抚庆廉匆忙布置城守。4月7日,捻军与胜保部在离开封二十五里的白酒店遭遇,作战失利,折向陈留。当捻军二三万人由尉氏、鄢陵、扶沟等地东返时,其先头部队于5月4日在柘城、太康交界的马埠(今马铺)与奉命拦截的总兵王凤祥。副将王庆长等所部三千余人遭遇,被迫后退十余里。此时后队人马赶到,使整顿队伍,进行反击。敌军大部被歼,王凤祥、王庆长等被杀,于是,捻军胜利重返淮北。清廷责胜保“剿贼下力,畏葸无能”,将其调回北京,改由巡抚庆廉督办河南军务,副都统关保仍为帮办。
庆廉督办河南军务后,鉴于在防豫军不满四千,其余皆系练勇,加上关保两营,总计不过一万数千人,而张乐行、龚得树、孙葵心、王怀义、姜台凌等各部捻军不下数十股,每股各有数万人不等,宿、亳、蒙、怀、庐、寿一带及豫省边界所在皆有,便向清廷提出由豫军与酸甲三、傅振邦部清军合力攻剿,并由苗沛霖部练勇驻扎萧县、永城边境,“力扼西北,进剿东南”的作战方针,得到清廷的批准。但就在这一方针提出不久,捻军又一次越过豫军防线,向河南大举出击。
1860年8月,蒙亳地区大雨成灾,捻军粮食供应发生困难,而河南秋收在望。捻军首领刘玉渊、雷彦、宋喜元、苏添才等便率四万余人,由亳州再次挺进河南。8月21日,捻军进攻薛庙清军大营,关保由鹿邑派兵往援。捻军立即绕攻鹿邑东关,迫使清军回顾城防,后在五里庙与敌军交战,杀游击罗忠保等多人。9月15日,捻军兵临陈州城下,因清军防守较严,便直薄周家口镇(今商水)。后因清军来援,南下商水(今旧商水)、上蔡、汝阳(今汝南)等地。庆廉命总兵承惠率八千余人追击,并令游击孙之友部为后援。但孙部为雷彦所率捻军牵制,无法前进。9月20日,承惠部进抵汝阳城南三十五里的野猪冈。捻军事先在此布阵,清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激战间,一部分捻军迂回至大石桥,切断了清军的退路,正面的捻军又将清军分割为二,展开白刃格斗。结果,承惠等十余名清军将佐及大部士卒被歼,捻军再次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北京的胜保后来哀叹:“野猪冈之役,全军遇伏,精锐胥亡,元气遂不可复。”清廷因无正规军可派,只得命河南团练大臣毛昶熙等整顿和加强河南乡团。
(二)袭占苏北重镇清江浦
1860年2月,捻军首领李大喜、魏希之、张宗禹等率步队二万余人、马队万余人,在江苏萧县宝安山集中后,佯攻砀山,摆出北进山东的架势,忽又挥戈东进,在徐州越过黄河故道,经邳州(今邳县北邳城)再长驱南下,于18日占领桃源(今泗阳南),然后直趋苏北的政治中心和商业重镇清江浦(今清江市)。当时,河道总督庚长,漕运总督联英等正置酒观戏,昼夜不辍,闻捻军将至,才仓皇派兵堵御。2月21日,捻军击败都司德兴部清军三百人,乘胜进抵清江浦,庚长等逃往淮安。清廷闻清江浦失守,急忙调兵往攻。捻军在获得大量钱粮物资后,于3月5日撤离清江浦,返回淮北。
(三)进军山东,三败僧军
捻军在出击河南、苏北同时,还不断深入山东境内,打击清军。1860年9月下旬,张敏行、姜台凌等率四万余人由宿州北进至山东峄县(今峄城)、兰山(今临沂)等地。10月下旬,捻军又进至山东鱼台、金乡、巨野等地,26日直逼济宁城。旋又分兵三路:一路经汶上北进东平的戴庙,又经梁山南下占领巨野,后由定陶、曹县返回淮北,一路经滋阳(今兖州)北占宁阳,进围泰安不克,由大汶口南下曲阜等地;一路东北经泗水,转至新泰,攻占蒙阴,复由沂水、莒州(今莒县),日照南下至赣榆、郯城地区。三路捻军在获得大量粮食牲畜后,胜利返回淮北。
清廷害怕捻军由山东进入直隶,危及京畿安全,便于1860午11月5日,即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不久,命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仍任钦差大臣)统带清军一万余人(内马队三千五百人、步队二千人、绿营兵五千人),由直隶开赴山东剿捻,命文渊阁大学士瑞麟以侍郎衔帮办军务。清廷规定滑军的任务是,“前往剿办北路各匪,先由河间一带,次及山东、河南,权其缓急,以次进剿”。12月17日,僧格林沁率部进驻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