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人与读史:中国历史名人的另类解读
13332800000030

第30章 学艺不精还是逆天行事(2)

荆轲非常生气,斥责太子说:“太子这是什么意思?只顾去而不顾完成使命回来,那是没出息的小子!况且是拿一把匕首进入秦国。我所以暂留的原因,是等待朋友同去。眼下太子认为我拖延了时间,那就告辞诀别吧!”

太子丹先是把荆轲大材小用,仅仅当作一个刺客,而又对荆轲不信任,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催促荆轲出发。应该说,太子丹的这个想法,从头到尾就是错误的,可是他还逼着荆轲走上死亡之路,而且是不可能阻挡秦国统一脚步的死亡之路。

一去不还

荆轲出发的时候,太子和他的门客穿着白衣白帽为他送行。到易水岸边饯行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头也不回地走了。

一到秦国,荆轲就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秦王宠幸的臣子蒙嘉。蒙嘉替荆轲在秦王面前说了好话,秦王非常高兴,在咸阳宫召见荆轲。

荆轲捧着樊於期的首级,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前进,当他们走到殿前台阶下时,秦舞阳脸色突变,害怕得发抖,大臣们都感到奇怪。

荆轲回头朝秦舞阳笑笑,上前谢罪说:“北方藩属蛮夷之地的粗野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心惊胆战。希望大王稍微宽容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递上舞阳拿的地图。”荆轲取过地图献上,秦王展开地图,图卷展到尽头,匕首露了出来。

荆轲趁机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匕首直刺。秦王大惊,未等荆轲近身便自己抽身跳起,衣袖挣断。秦王慌忙抽剑,但因为剑长,所以不能立刻拔出。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柱奔跑。大臣们吓得发呆,突然发生意外事变,大家都失去常态。而秦国的法律规定,殿上侍从大臣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各位侍卫武官也只能拿着武器依序守卫在殿外,没有皇帝的命令,不准进殿。因事出突然,秦王来不及传唤下边的侍卫官兵,因此荆轲能够追赶秦王。

这时,侍从医官夏无且用他的药袋投击荆轲。正当形势万分危急、秦王围着柱子跑而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侍从们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后!”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才拔出宝剑攻击荆轲,砍断了他的左腿。荆轲残废,就举起他的匕首直接投刺秦王,没有击中,却击中了铜柱。秦王接连攻击荆轲,荆轲被刺伤八处。

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了,就倚在柱子上大笑,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骂道:“大事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归还诸侯们土地的契约回报太子。”这时侍卫们冲上前来杀死了荆轲。

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不久即攻克了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以能够祭祀。”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但这样做仍然无济于事,秦王不会因为一个太子丹的人头而停止进攻燕国的步伐。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历史上的刺客,暗杀的行动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就荆轲来说,他的本心是不希望用刺杀的方式来拯救燕国的,但是太子丹的固执和低能逼得荆轲走上螳臂挡车的道路。荆轲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而且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可是这样子除了让他自己名流后世之外,对燕国、对自己、对历史都毫无益处。

2。诸葛亮:志大才疏泪满襟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说诸葛亮善于调度,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军需官和内政官,但是两军对垒的战斗,却不是诸葛亮的长处。因为这句话,陈寿一直被后代的人认为是诬陷诸葛亮,甚至有人说是因为陈寿的父亲当年做马谡的手下,受到了诸葛亮的惩处,故而陈寿怀恨在心故意报复。当然,这种说法已经被后人发现属于无稽之谈,陈寿的父亲并没有受到过诸葛亮的处分,陈寿也没有怀恨污蔑诸葛亮的动机,但是,在民间传说里面几乎是一个神仙的诸葛亮,得到这样的评价,自然会让人们心中不平衡。

三国时期,各方都想吞并其他两国统一天下,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三国的力量对比并不悬殊,这个时候,就要靠有才能有魄力的人的奋斗,来决定到底是哪个国家可以完成统一的使命了。

当时,孙吴有诸葛恪、陆抗,曹魏有曹真、司马懿,蜀汉有诸葛亮,他们之间的军事战略斗争和国内建设比拼,是当时最为激烈也起到最大作用的。那么,诸葛亮到底是内政军事的双料人才,还是只会治国不会治军的半截统帅?

得其主,不得其时

有一个基本性的问题,就是诸葛亮没有完成北定中原的历史任务,最后只能让西晋南征统一了中国。当然,这不一定就说明诸葛亮的能力不如司马懿父子祖孙,因为在历史中,有一些环境的因素还是起着重要作用的。所以,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的时候,隐士司马徽说过一句话:“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颇有深意。在当时的局势下,有哪些时势的因素制约着诸葛亮完成统一天下的重任呢?

第一,因为刘备。一个将帅能否成就大业,和他辅助的最高决策者个人是有很大关联的,在三国的决策者中(曹操、刘备、孙权),刘备可以说是在文韬武略方面最差(当然收买人心还是很可以的)。根据诸葛亮的战略,要先占有荆州,诸葛亮等人多次出计叫他占有,但他都没有采用,结果被曹操占有了,诸葛亮是很艰难地从曹操手里夺下荆州的。这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和机会,对统一天下多多少少是有影响的。后来攻占西川,情况也差不多,刘备没有采用手下人的计谋,妇人之仁,结果一个和诸葛亮齐名的副军师战死了,死了不少兵,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当刘备占有两川和荆州时,已经用去了很长时间,这时另两个对手也发展了,经过多年的经营,这两国的人民对兴复汉朝已经没兴趣了,老百姓有了饭吃,才不管他是不是汉朝呢,可以说这就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政治基础。

刘备给诸葛亮统一天下计划的另一毁灭性破坏是,关羽死后,刘备自己东征,结果失败而回,给诸葛亮留下的烂摊子是这样的:蜀国的精兵已经不多了,外部环境是两个国家虎视眈眈,蜀国南部少数民族扰乱,南方几个郡还叛乱了;内部是人心惶乱,刘禅这个什么都不会的人当了皇帝。这种情况别说一统天下,能保住本国就很难了,幸好诸葛亮文稻武略,外交上把东吴稳定了,北方也挡住了,国内也发展了,并且通过南征平定了南方的叛乱,少数民族也臣服了。但是这段时间魏国和东吴也发展了,这就使得统一天下更难了。

第二,因为关羽。据诸葛亮出山前的“隆中对”中所计划,要刘备一统天下,必须先占有荆州,作为发展的根据地,再攻占西川一带,到时分兵两路夹击,一路从荆州、一路从西川,这可以说是当时统一天下的一种比较好的可行性方案。而且当时的天下是北方已被曹操统一,江东被孙权占有,而刘备还没根据地,剩下可以图取的就只有荆州刘表和西川刘章、东川张鲁。最终诸葛亮把这些地方都帮刘备占领了,可以说已经实现了他统一天下的基础。

但非常可惜的是这种良好的基础被关羽毁了,由于关羽不用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大意失荆州。荆州一失,刘备的地盘失去了大约一小半,最重要的是没有了荆州,诸葛亮两路夹击的战略无法实行,能进攻中原的路只有一条,而且蜀道艰难,魏国只要用一良将多放些兵固守就行了,后来诸葛亮多次北伐都失败,就是因为司马懿用固守战略,任你诸葛亮足智多谋,也飞不过去。所以关羽失荆州是诸葛亮不能统一天下的最大因素。

另外还有些因素(比如刘禅的无能)也使得当时蜀国要统一天下基本上是不可能了。我们综观历史,能统一天下的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一个皇朝已经失去了民心,有人起义,天下大乱,这时一个人物能救人民于水火,得了民心,加上良臣勇将的辅助统一天下。第二种情况是天下分为几国,当其中一国衰弱或当权者无能时,另外强大的一国趁机消灭它而统一天下。汉高祖刘邦时,是前一种情况,当时天下分别被各大大小小的王分割,刘邦在一群英雄的帮助下统一中国;汉光武帝统一天下时,是因为王莽无道,人心思汉,而当时的绿林、赤眉起义军只是一时代表了人们的不满,并没有得到人心的号召,所以汉光武帝能兴复汉室。

而刘备的情况却没这么好,东汉末年当权者无道,汉朝刘氏政权已失人心,刘备个人虽然比较得人心,但对于兴复汉室已没多大作用。而且蜀汉是个小国,魏国和东吴都比较强,这就使得刘备既没有上述第一种情况的优势,也没有第二种情况的优势。最后三国让晋国统一,晋一统天下就属于第二种情况。

更重要的是,所谓的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里的“主”,说的是刘备,而诸葛亮一生最辉煌的时期,不是在刘备在世的时候,而是在刘备死后,他才成为蜀汉政权内部的一号人物。同样,从时间上来看,诸葛亮和刘备合作的时间,远不如他和刘备的儿子阿斗共事的时间长。因而,这句话本身虽然能让崇拜诸葛亮的人们觉得辛酸里面有些安慰,但其实只是一句不符合事实的空话而已。

任人,用事,安内

从诸葛亮的从政生涯来看,诸葛亮除了北伐与南征之外,惟一一次领兵就是领兵入蜀支援。其余时间多留在后方处理国政。若没有才能,刘备是不会派其总掌国政的。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是诸葛亮毕生从政的写照。大德,很大的体谅。小惠,小恩惠。诸葛亮治蜀甚少颁布大赦令,偶尔颁布大赦令,因应国民的需求。西汉名相匡衡、东汉功臣吴汉也是如此。刘备访问过的大学者陈纪、郑玄都从未说过“赦”字。小恩惠施得太多,会使政治陷入僵局,而大德是要使国民的生活素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