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人与读史:中国历史名人的另类解读
13332800000015

第15章 枭雄、浪子、野心家(2)

蒯通见韩信不为所动,就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想法:“祸患产生于贪得无厌而人心又难以猜测。如今您打算用忠诚、信义与汉王结交,您断定汉王不会危害您,这就错了。大夫文种、范蠡使濒临灭亡的越国保存下来,辅佐勾践称霸诸侯,功成名就之后,文种被迫自杀,范蠡被迫逃亡。希望您能够深思熟虑。况且我听说,勇敢、谋略使君主感到威胁的人,有危险;而功勋卓著冠盖天下的人得不到赏赐。而您现在的战功可以说是天下无双。并且计谋出众,世上少有。如今您据有威胁君主的威势,持有不能封赏的功绩,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信任;归附汉国,汉国人震惊恐惧,您带着这样大的功绩和声威,哪里是您可去的地方呢?身处臣子地位而有着使国君感到威胁的势力,名望高于天下所有的人,我为您感到危险。”

可是,韩信天真又固执地认为自己如此尽心竭力地为刘邦卖命,刘邦不会辜负自己,于是拒绝了蒯通的建议。有人评价韩信是“工于谋天下,拙于谋自身”,的确很有道理。对他来说,战场才是他发挥自己才华的地方,而政治上的钩心斗角,他一窍不通,胸中纵有精兵百万,也毫无用武之地。作为军事天才的韩信,在政治上,却是一条迟钝的恐龙。

毫无野心的野心家

在刘邦和项羽进行决战的时候,刘邦采用了张良的计策,征召齐王韩信,韩信自然责无旁贷地率领军队在垓下与刘邦会师,并且取得了决战的胜利。项羽兵败自杀后,韩信这位大功臣不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赏赐,反而被刘邦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夺了军权。汉高祖五年正月,为了给韩信一点补偿,刘邦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

被刘邦暗算之后,韩信没有什么警觉,反而依然故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地位身份和战功会给刘邦带来威胁而遭到刘邦的疑忌。这个时候,因为项羽兵败而四处流亡的项羽部将钟离昧逃出来归附韩信。当年钟离昧曾经在战场上伤害过刘邦,所以刘邦对他特别怨恨,而这次刘邦接到消息,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楚国逮捕钟离昧。但楚国是韩信的地盘,有韩信的保护,刘邦的命令没有得到贯彻,所以,对韩信一直猜忌的刘邦认为韩信是利用钟离昧的事情来和自己作对。

而韩信刚刚做楚王的时候,巡行所属县邑,进进出出都带着武装卫队。这种行为被一些人议论,就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计谋,假托外出巡视会见诸侯,派使臣通告各诸侯到陈县聚会,说要巡视云梦泽,其实是要袭击韩信。韩信却不知道。而刘邦将要到楚国时,韩信得到了刘邦要收拾他的消息,为了保全性命,他曾想发兵反叛;又认为自己没有罪,想朝见高祖,又怕被擒。有人对韩信说:“杀了钟离昧去朝见皇上,皇上一定高兴,就没有祸患了。”韩信去见钟离昧商量。钟离昧说:“刘邦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您这里,你想逮捕我取悦汉王,我今天死,你也会紧跟着死的。”接着他大骂韩信不忠厚,然后自刎。韩信拿着他的人头,到陈县朝拜刘邦。刘邦命令武士捆绑了韩信,押在随行的车上。并且告诉韩信说:“有人告发你谋反。”给他带上了刑具。到了洛阳,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为淮阴侯。

可以说,韩信在知道刘邦要对自己不利的时候,还天真地认为只要杀掉钟离昧就可以解决问题,是对政治一窍不通的表现。要知道,寻找一个借口除掉政治上潜在的对手是十分容易的,但韩信却觉得刘邦不会那样做,正因为这样,他自己才再次受到侮辱,被当作囚徒押解,还剥夺了王位。

这一场风波后,韩信知道刘邦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但他的言行却依然我行我素,经常抱怨自己和那些以前在自己麾下的武将处于同等地位是对自己不公平。这种话传到刘邦耳中,自然十分不舒服。

有一次,刘邦试探韩信,问他:“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又问:“你怎么样?”韩信回答:“我是越多越好。”刘邦讽刺韩信说:“你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这番话虽然说得十分中听,但是在刘邦看来,却好像是韩信在讽刺他只会搞政治斗争而没有打江山的本事。所以,韩信这种表现,有时自己会觉得是谦恭了,但在别人看来,效果不但不好,反而会引起更多的误会和麻烦。从此以后,刘邦就对韩信更加猜疑,甚至觉得他有谋反之心。

后来,钜鹿郡守陈豨反叛,有人告发韩信是内应,而且已经串通好韩信将在朝中起兵颠覆西汉政权。吕后接到告发的信件,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相国萧何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何骗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韩信信以为真,进宫之后,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

韩信的一生,只适合做一个追逐狡兔的猎犬,但不适合做端坐朝堂上的大臣,因为他的心机都用在兵法上,而不懂政治,所以他虽然曾经举足轻重,但一次次被刘邦暗算,最后还是难逃杀身之祸。

2。年羹尧:狂傲浪子,急进野心家

人们常说“上行下效”,讲的就是一个领导的模范作用。当一个人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获得了成功,那么马上就会有很多想要成功的人尾随,试图用这个人的成功经验把自己也克隆成为成功者。这样的事情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许多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整日捧着比尔·盖茨的传记琢磨,就是这个道理,他们也想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小子摇身一变成为拥有亿万身家的大富翁。

谁都知道,不可能每个人都是成功者,一个人的成功模式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人,但是有个活生生的成功例子放在自己面前,谁又能不心动呢?尤其你看着这个人和你比起来,什么地方都不比你强,但是他却成功了,你又怎么能不心动手痒想要试一试像他一样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在成功的榜样的诱惑下,许多人不惜东施效颦,甚至以性命作为赌注,想要来一场豪赌。但有时也只是想想而已,真正有资格、有实力、有魄力进行一场豪赌的人,少之又少。

有着传奇色彩的清朝大将年羹尧就是一个有实力、有魄力进行豪赌的人,而他也确实进行了豪赌。

他一生中下了两次赌注:第一次是协助雍正皇帝成功登上皇位,第二次则是为自己蓄积力量想要谋朝篡位。第一次,他成功了,并且因此获得了极大的政治收益,第二次,他失败了,不但把第一次赢来的一切都输了回去,而且还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年羹尧是个十分聪明的人,他不会不知道篡位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但是他面前就有一个十分成功的榜样:雍正皇帝。

雍正登基,本身就不是什么名正言顺的事情,就算是雍正没有篡改康熙的遗诏,他也是通过苦心经营和挑拨离间,让康熙疏远其他皇子而指定自己成为皇位继承人的。

有雍正这个成功典型在前,智力、军权、计谋都不在雍正之下的年羹尧自然会有想法,就像阿Q在酒馆里面对小尼姑说的:“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从神童进士到亲王心腹

年羹尧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为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他一生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大军剿灭青海罗卜藏丹增,立下了赫赫战功。

年羹尧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年家是富贵之家,所以年羹尧的父亲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教育,请过很多的教书先生来辅导年羹尧。可是这些教书先生一个个都被年羹尧赶走,因为他觉得那些先生所教的东西过于枯燥,没有趣味,而且学了之后对自己毫无帮助。在尚是孩童的年羹尧心中,读书识字远不如习武打仗有意思,可是那些教书先生又哪里懂得什么兵法战略?于是年羹尧的父亲为此十分发愁,怕儿子不读书就荒废了一生,到处寻访有名的私塾教师来教年羹尧。

有一次,一个外乡来的先生表示可以试试和年羹尧沟通,但是他提出了一些比较苛刻的要求:要年羹尧的父亲拿出一大笔钱来,在年家附近修一个大院子,但是院子除了和年家相连的窗口和小门之外,不得开门,那窗口和小门也只是为了让仆人们每天送三餐和日用品使用的。而且先生要求年羹尧跟着他学习,必须和家人分开几年,而且如何教由他决定,年家不得干涉。望子成龙的年父见这位先生提出种种古怪的要求,觉得他可能真的是有才能,于是全部答应下来。

结果,这位先生和年羹尧进行的第一次沟通,就是比武。以前那些被赶走的先生,很多都是因为打不过年羹尧而被迫告辞的,而这位先生则不同,他一来不是那种文弱书生,二来不怕打了年羹尧得罪年家。结果,顽皮乖僻的年羹尧被这位先生一顿板子打得没了脾气,慑服于先生的威势之下。而先生问明白年羹尧是想学兵法战术之后,就答应年羹尧,白天要认真学习读书写字,有了文化基础,才能学习最高深的兵法。这样一来,年羹尧自然言听计从,对这位先生十分佩服。经过了几年的教授,年羹尧学成了兵法,而读书方面也颇有成绩。后来,这位教书先生向年羹尧的父亲告辞,说自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不留姓名,飘然而去。关于这位先生的身份,后人有很多种猜测,有人说他是个反清复明的异士,有人说他是身怀绝技的剑客,甚至有人说他是天上下凡来点拨年羹尧的神仙。

年羹尧这段童年的经历,为他赢得了神童的美名。年纪轻轻就满腹文韬武略,在当时的公子哥里面颇有盛名。后来,经过科举考试,年羹尧考中了进士,后来就结识了当时尚是一位普通皇子的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