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地名纵横
13329500000036

第36章 部分村(社区)地名(4)

洞口村位于清流县龙津镇东29千米,属沙芜乡,以处于岩洞下方而得名。据传洞口村建于唐宋时期。1931年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第二纵队路过此地。该村古迹文物众多,1974年安砂水库建成后被淹没。该村的村舍依山分布,山中岩洞众多,在村内方圆10余千米的河谷中有各式各样的石灰岩群洞,被称为九龙洞群,与省级风景名胜区永安桃源洞、石林毗邻,构成闽西北山水岩洞旅游的绿色长廊。其中居于白马山的溶洞就有狐狸洞、白云岩、燕子岩、化身岩、前后锅5处。狐狸洞洞口朝南,高出附近河床约80米,洞深10多米,最宽处4米,高约5米。1988年至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人类研究考古学家在狐狸洞挖掘出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化石,把福建的人类活动历史向前推进了一万多年,经专家认定,这里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与台湾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左镇人”同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是自古闽台同根同祖的实证。狐狸洞古人类文化遗址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燕子洞规模较大,洞厅可容数百人,洞内钟乳石造型奇异,洞顶有小瀑布倾泻而下。据史料记载,太平天国石达开的溃部曾在此屯兵。九龙洞群已开发的溶洞长约1.5千米,由大小不同、长短不一的三廊五厅洞室组成。洞内钟乳石星罗棋布,千姿百态,变化万千,有生命之源、天鹅戏水、古人望月、古钟长鸣、千层古塔、仙人田、冰雪世界等上百处景观,景致优美,瑰丽万千,是省级风景名胜区九龙湖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山村位于清流县龙津镇南26千米,属赖坊乡。因此地开基始祖来自长乐郡南山下,故取村名为南山。南山村内有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的马氏宗祠,为合院式宫祠建筑,素朴端庄,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占地约660平方米,由山门、围墙、大坪、正堂、左右配厝等几部分组成。祠中供奉着马氏入闽始祖马发龙的神位。马发龙于唐大和元年(827)来此地肇基,其子孙后裔迁徙江西、湖南、广东以至辗转台湾等地。据多方族谱记载,马发龙是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先生的第三十七世祖,南山村诸多马氏历史文化事项,连接着两岸世代相传的脉络,折射着两地姓氏亲缘关系的客家文化之光。2009年,马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七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又被认定为首批省级涉台文物保护单位。

梧地村位于清流县温郊乡,与明溪县胡坊相邻。该村原名苏洋,因苏姓在此开基故名,但居民只有寥寥数户。清初蜀地李氏迁入后,开荒造田,发展较快,人丁繁盛,占地较多,故有人言:“吾李氏开辟之地也。”于是村名改为“吾地”,后以谐音转为梧地。又据说是因为村民在村子周围种了很多梧桐,故改吾地为梧地。村内有建成于清乾隆七年(1742)的海会塔,塔高15米,六角五层,每层开六拱顶门,塔顶铺古砖,六角飞檐,雕石斗拱,造型古朴,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宁化县

石壁村石壁于隋时名为玉屏,因此处西部有雄伟的武夷山自南而北为屏障,四周皆山,中间为广阔盆地,山涧密布,水草丰富,满山遍野森林茂盛,犹如一道天然绿色屏障,故得名“玉屏”,又称“玉屏坑”。又有一说是因其四周环山,靠雷家坪有一粉红岩石斜立,晶莹纯洁如玉,酷似“玉屏”,故名玉屏。

唐初时村名改称“玉瓶”,有当地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生活富饶之意。

石壁村,至今还流传有玉屏易名的故事。原来,玉屏坑与邻近的禾口、江口、溪子口三个村庄毗邻,传说在唐中叶,这三个村的村主曾制造所谓“三口食玉屏”的谎言,多次发动村民侵扰玉屏坑,但每次均被玉屏坑的村民所力挫。玉出于石而精于石,屏即壁也。玉屏之名虽然高贵文雅,但文雅则意味着善良可欺,玉屏坑的村民为表示反侵扰、抗蚕食、拒吞并的决心,遂改玉屏坑为石璧坑。璧字当中还含有玉,此名带有高贵不可侮,坚强不可摧之意,以示意后代子孙要有像石璧一样顶天立地的坚硬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孕育了客家民系并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唐末五代,石璧坑的后人又将石璧的“璧”字下面的“玉”字改为“土”字而为石壁,把最后一点文雅之气也改掉了。到了宋代,也许是受到满眼青山碧水之影响,又把“壁”改为“碧”,碧即青玉,既保留了玉屏之名气又表明了当地森林茂盛,满眼青绿之意,此名一直沿用至现代。1994年禾口撤乡建镇并更名为石壁镇后,为同历史文献相一致,便恢复石壁原名。玉屏坑也一直作为石壁村的别称而流传至今。

石壁村为石壁镇政府驻地,也是著名的“客家祖地”所在地。晋太熙元年(290)就有中原移民徙入定居,唐初黄连镇将巫罗俊率民众开山伐木,发展生产,成为名噪一时的经济、文化中心。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状元张显宗即生于石壁坡下村。1955年全国首批少将军衔的张雍耿将军就是石壁立新村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是著名的“宁化西南半县农民暴动”的重点乡之一,是闽西开辟较早的革命根据地区域,1933年底“扩红”中被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授予“我们模范区”称号。1971年于当地出土的古动物甲鱼化石现陈列在三明市地质研究所内。石壁作为客家民系形成中心,为典型的客家子民南迁中转站,故有“客家摇篮”、“客家中转站”、“客家祖地”之称,成为著名的地名,在世界享有盛誉。1995年11月28日世界首座客家公祠在石壁村落成。

南城村在宁化县翠江镇南偏西13千米,属方田乡,宋代时建村,名黄桶寨,后改名为潭飞砦(当地亦有称为潭飞磜、潭飞寨)。宁化旧县志载:“潭飞砦,有重冈复岭,砦居其中,山环水合,田地丰腴。”宋绍定二年(1229),盐商晏彪(即晏头陀)在潭飞砦聚集盐贩乡邻剃发刺字,举行武装起义,周围数百里七十二村寨的村民揭竿响应,一时声势浩大,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席卷泰宁、将乐、宁化、清流、长汀、石城诸县,与此同时邵武、南剑州(今南平)等地不服朝廷官府欺压的农民也手持刀棍器械与晏头陀联络呼应,拥晏头陀为首领。义军以潭飞砦为根据地,攻克汀州府、清流、宁化、泰宁、将乐、建宁等地。绍定三年,朝廷起用陈韡知南剑州,提举汀州招抚军,训练一支“忠勇军”,同时任沙县主簿的建阳人刘纯发家财招募兵丁1300多人,号称“忠武军”,与陈韡合兵攻破潭飞砦,谕降七十二村寨,晏头陀兵败遭杀害。晏头陀变平后,汀州府将潭飞砦更名为南平寨,示平定之意。民国时期该地更名为南城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南城村。此地山多林立,地势险峻,村舍多聚集在山谷之间资源丰富。

下曹村下曹村位于省道富下线495千米地段旁,距宁化县城约40千米,属曹坊乡,得名于开基祖姓曹。据《曹氏族谱》记载,下曹村始建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距今已有735年。清光绪五年(1879),这里出过正四品官员。清嘉庆十二年(1807)后,清代书法家伊秉绶曾在此修过族谱,办过学堂,留下了不少的墨宝真迹。村中共有古民居45座,大多建于明末清初,建筑时间长的约有四五百年,最短的也有二百多年。下曹古民居的“九井十八厅”独具特色,每座房子的照壁上都有名人字画,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杨岗公祠”和“敬湖公祠”至今还完好保存着福建省罕见的清代室内古戏台。下曹古民居是宁化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古民居标本,是福建传统古建筑的一朵奇葩。2008年至2009年,宁化县邀请省博物院专家到村里考察,给村中45座古民居、4座石板古桥、1口古井、1座古寺建立了详细的“户口”加以保护。2009年10月,下曹古民居被评为“宁化最具开发潜力的十佳景点”。2012年1月14日,下曹村被列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延祥村地处宁化县泉上镇南部,位于宁化、清流、明溪三县交界处,村域面积41.25平方千米,共有10个自然村。北宋天圣元年(1023)至九年,江西瑞州高安刘凝之后裔刘东升,为避战乱,从南剑州沙县徐兰角里携家迁徙至此,开荒垦殖,并将居住地取名刘源,为延祥开基之始。南宋绍兴末年,著名理学家杨时四世孙杨万福为避战乱,从将乐九龙玉华大铺上(今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携家迁徙鹞子窠,更其名为丁贵坊。南宋淳祐元年(1241),杨时七世孙杨五九见当地有瑞鸡、玉兔出现,以应其祥,更名为延祥。清康熙至道光间,延祥曾经一度兴旺昌盛,成为除玉屏(今石壁村)、县邑外,宁化首屈一指的大村落,当地曾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除了苏杭,只有延祥”之语,自喻“延祥庄园,世外桃园”。

延祥世居以杨时后裔为主,文风昌盛,明、清两朝考取举人、贡生、秀才、太学生、邑痒生等功名者220余人。村内历史古迹、古建筑、文物十分丰富,代表性建筑为延祥下村墩丘土堡,由杨时二十一世孙杨希孟于清康熙年间兴建,占地8820平方米,楼宇为砖木结构,内外装饰仿宫殿式样,牌楼房屋雄伟壮丽,神龛门窗精雕细刻,金字楹联、宫灯围屏光彩照人。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杨鼎铬故居(又称百间房),占地1900平方米,共99间房,四周砖砌围墙,前后两门进出,楼宇为砖木结构,仿宫廷园林式样,十分精美。村内有元末的德馨祠,宋朝古墓,南宋时兴建的里社坛、新林寺,明清时期的东岳庙、崇福堂、连丰祠、杨三五大厝、诒谷堂、杨念四祠、聚族堂、中园戏台、文峰塔等18处古建筑,还有九龙寨(明末永宁王妃彭氏聚众起义反清复明处)、文峰古塔、酒堂寨、莲花峰、五马落槽、百脚巨石、狮象犬牙等名胜。全村村貌古朴典雅,道路均用花岗条石铺设,大部分房屋为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雕窗画栋,还保存着为数可观的古井、古瓷缸、古牌匾、古香炉、古字画等,被称为“明代村级博物馆”。

南田村位于宁化县石壁镇。该村原名葛藤坑,其得名由来,据典籍载有传说:“在昔,黄巢造反,隔山摇剑,动辄杀人,时有贤妇,挈男孩二人,出外逃难。路遇黄巢,巢怪其负年长者于背,而反携年幼以并行,因叩其故。妇人不知所遇即黄巢也,对曰:闻黄造反,到处杀人,日夕且至。长者先兄遗弧,父母双亡,惧为贼人所获,至断血食,故负于背;幼者固吾生子,不敢置侄而负之,故携行也。巢嘉其贤,因慰之曰:毋恐!黄巢等邪乱,惧葛藤,速归家,取葛藤悬门首,巢兵至,不厮杀矣。妇人归,急于所居山坑径口,盛挂葛藤,巢兵过,皆以巢曾令勿杀悬葛藤者,悉不敢入,一坑男女,因得不死,后人遂称其地曰葛藤坑。今日各地客家,其先,皆葛藤坑居民。”客家人自此有在门前“挂葛藤”之俗。当年从中原辗转逃难入闽的客家先民,穿过闽赣交界的站岭隘口进入石壁的第一站,就是葛藤坑。其后葛藤坑又被称为葛藤村、南田坳,今为南田村。

长坊村位于宁化县济村乡。传说该村的开村始祖十郎公一日携猎狗外出狩猎,行至此地时,猎狗生下一窝狗崽,并久久不愿离去,十郎公甚是奇怪,后来一想莫非此处乃风水宝地?于是携家人迁居到此,繁衍生息,并把此地命名为长坊。长坊是个客家古村,历史上人文鼎盛。清代著名书画家伊秉绶母亲是济村长坊人,伊秉绶幼时曾在长坊生活和学习,至今村民多有留存伊秉绶墨宝;近代著名学者郭沫若祖籍地在济村村长坑组(古称龙上里七都);国民党将领张辉瓒,长坊人士,随母改嫁湖南,为黄埔一期学生;张树庭,生于长坊村,民国36年(1947)被选为国民党国大代表,首创道南中学(今宁化二中),同时辟建禾口、济村两地新街。长坊村境内名胜有三仙祠与东华山寺。东华山横亘于宁化县与江西省石城县之间,被称为“宁化之祖山”,是有名的佛、道两教圣地,据传说该山顶常有三只鹤飞集其处,村民以为神鸟,于是在其山顶兴建三仙祠,崇祀三仙神像。三仙祠下建有佛庵,名为“东华山寺”,又称“西华山寺”、“金沙庵”,建于明隆庆年间。近年来,长坊村内发现有百余棵世界珍稀野生濒危植物古红豆杉群,其中有20余棵树龄超500年。还有一棵树高30余米,直径约1.5米,树龄达千年的红豆杉尤为引人注目,其树干粗壮如盘,树冠高耸入云,枝叶繁茂浓绿,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