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鼓励孩子与老师交流
在课堂上,老师总会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孩子自己看课文,自己解题。如果孩子有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在这时向老师发问。这时,应该鼓励孩子提问。如果有哪些问题没听懂,应该举手,对老师说出来。很多孩子不太会利用这段时间,老师允许提问的时候,仍坐在那里,一言不发,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是不利的。
(3)鼓励孩子把内心的疑惑表达出来
孩子是好奇的,在生活中,他们看到很多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不熟悉的东西,就会想着去尝试,去弄个究竟,这时,我们应该鼓励他们。比如孩子看到汽车,就会问:“汽车为什么会动。”看到一幢高大的楼房就会问:“房子里面有什么?”……每到这时,我们不应该敷衍他们,要允许他们提问,允许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的困惑,然后耐心地解答,这样,孩子就会感到好奇心释放出来,会更愿意思考和交流。回到课堂,也不会再压抑自己,有问题就会自然地问出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4)鼓励孩子多阅读
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阅读不仅会增长孩子的知识,还能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在书里学到了知识,在课堂上就会自然地与老师讲的相互比较,这样,他们的好奇心会进一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他们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会更喜欢上课,更喜欢与老师在一起。
所以,鼓励孩子多交流吧,孩子越是喜欢交流,得到的知识就越多;越是喜欢提问,他们的能力增长得就越快。这样,他们才能够取得好成绩,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5在平时就应该与孩子一起积极讨论
有很多父母,平时不太注意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等发现孩子性格变得内向、不会和别人沟通的时候又很着急。其实,要想让孩子养成爱沟通、会表达的好习惯,在平时,父母就应该多与孩子一起积极地讨论。
在生活中,我们是有很多机会与孩子一起探讨的。
比如,在吃饭的时候,孩子可能会问:“妈妈,为什么一定要让我吃这个菜啊?”这时就可以告诉他(她):“因为这道菜里有很丰富的营养,多吃,就可以长身体,长得高高壮壮的。”又比如,在看动画片的时候,孩子可能会问:“妈妈,为什么红太狼总要对灰太狼发脾气?”这时可以对他(她)说:“因为他捉不到小羊啊,所以才发脾气!”又或者,与孩子一起去公园,孩子可能会问:“为什么叶子在秋天会变黄,掉下来呢?”这时可以告诉他们:“因为到了秋天,气温变低了,叶子得不到充分的营养,就掉下来了啊!”
孩子总会有无穷无尽的问题,我们可以和他们一起讨论,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爱思考的好习惯,对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也会很有好处。
(1)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独立的见解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独立见解”在不断增加,追求自主的愿望也在不断加强。这种愿望有时会与家长的想法产生矛盾——在父母眼里,孩子就要乖乖地听话,不该有那么多自己的想法,乃至于不听从父母的。面对孩子的成长,很多父母还没有作好足够的思想准备。实际上,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独立思考,不要拒绝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我们与孩子有分歧时,要多倾听孩子的意见,让他们感到我们是在尊重他们,是平等地对待他们的。如果与孩子发生了“争论”,爸爸妈妈不要急于否定孩子,而要与孩子一起探讨问题,这样孩子才能够学会沟通,学会交流。
(2)有机会就多询问孩子的看法
其实在生活中是有很多机会与孩子一起交流的。比如在孩子画画的时候,可以问:“这片叶子应该画成什么形状的?”孩子可能会说:“画成五角形的。”“为什么要画成五角形的呢?”这时孩子可能就会说出他自己的想法:“因为我在公园里看到的枫叶就是五角形的!”又比如孩子在玩积木,可以问孩子:“你想把它搭成什么样子的?”“什么样的房子你最喜欢?”让孩子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对于他们的思考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4)当孩子想与我们沟通的时候,不要急于拒绝他们
父母不要因为自己工作忙、生活中的事情多,就拒绝与孩子的沟通。很多父母忙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里已经很晚了,不愿意再多说话了,可是孩子在学校、在幼儿园度过了一天,正想着与你亲近呢。这时,不要急于拒绝他们,因为,这时孩子正需要我们的关注。他们在学校里遇到好玩的事情,认识了新伙伴,学到了新知识,正想与你沟通呢!如果你拒绝了他们,他们就会觉得你不喜欢他们,不愿意听他们说话,这样,他们以后就可能会不愿意再向你开口了。
当孩子想与我们沟通的时候不要急于拒绝他们,静静地听他们把话说完,花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对他们就是莫大的安慰,这样,他们会更积极地表达、更爱表达。
总之,想培养孩子在学校里爱沟通、会讲话的好习惯,在生活中我们就应该注意引导他们,鼓励他们讲话,多和他们沟通,允许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他们的表达沟通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6孩子上课不发言怎么办?
孩子上学了,每天送他们到学校里,想到在学校里可以学到新的知识,认识新的朋友,父母们都很欣慰,因为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可是,没过多久,就从老师那里得知,自己的孩子太“内向”。上课了,别的小朋友都专心地听讲,到老师提问的时候,积极地举手发言,生怕老师不知道自己,可是自己的孩子呢,上课总是静悄悄地坐在那里,不知道是不是在听讲,老师提问的时候,他从不举手发言,如果老师叫到自己,他们会害怕地站起来,表现出紧张又局促的样子,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
上课积极发言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老师正是通过孩子的发言来了解孩子,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老师往往会更喜欢爱发言的孩子,愿意与他们交流,孩子不爱发言,就等于在自己和老师之间建立了一道“隔墙”。
可是,为什么孩子上课不爱发言?
(1)有的孩子不爱发言,是因为性格的原因
有一位妈妈对我说,她的孩子上课从来不愿意发言,老师问到她,她总是往后躲,问她:“为什么不爱回答提问呢?”孩子的回答是:“我感到害怕!”
孩子性格内向,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讲话,因为他们会觉得,在别人面前说话是一件很“吓人”的事情,一到别人面前说话就紧张,不自然,不好意思,上课了,当着那么多的小伙伴说话,万一说错了怎么办?让人笑话了怎么办?所以,干脆还是不说吧。
其实,这是不必要的。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在课堂上,老师认真地讲课,孩子认真地听讲。在课堂的间隙老师进行必要的提问,了解孩子是不是掌握了自己讲的内容,孩子回答,与老师积极地互动,让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老师是喜欢孩子们积极回答问题的,就算有说错的地方,只要积极参与,老师也不会责怪的。所以,孩子的担心完全是不必要的。上课要积极大胆地发言,不仅是为了学习的必要,也会让孩子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学习生活更丰富。
(2)有的孩子不爱发言,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发言
很多父母可能会感到疑惑:老师提问,孩子回答,这不是很简单的事吗?还有什么为难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回答问题却可能并不简单。是否听懂了老师讲课的内容?是否明白老师的问题是什么?能否清楚地表达出来……有很多时候,就算孩子听明白了老师的讲课,因为表达能力不足,他们也不一定能够清楚地说出来。
很多父母,一听到孩子上课不积极,不爱发言,就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父母可能还没有了解孩子的情况,不明白孩子到底是因为什么不爱发言。父母应该搞清楚,然后再告诉他们怎么去做。比如可以告诉他们“要认真听老师在讲什么,仔细思考老师的问题,在老师提问的时候举手,等老师叫到你的名字,站起来慢慢地说,说不好也不要紧,只要把你心里想的说出来,老师就不会责怪你的”。这样孩子就会消除紧张心理,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有的孩子太紧张,本来是会的,可是一站起来,又忘记了,告诉孩子这时可以对老师说“我一时忘记了”。老师也不会责怪的,可以等坐下以后想好再回答。
(3)上一次发言回答错了,老师和同学都笑话我!
有些孩子,好不容易举手发言了一回,可是由于紧张等原因,一时忘记了,或者没回答好,结果惹来了大家的“笑话”,这对孩子是一个打击,下一次,他们可能再也不愿意发言了。这就需要爸爸妈妈们鼓励他们,让他们重拾信心。其实,老师要求学生发言,就是要检验同学们是不是都听懂了,回答对了固然是好,如果回答错了也没有关系!让孩子明白这一点,他们就不会再害怕,不会因为一时没回答好,再也不敢发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