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的集体活动可以帮助孩子释放自己、提高自己的各种技能。很多孩子在一起玩,相互鼓励和督促,对他们的成长也很有好处。
经常看到这样的孩子,到了课间,到了游戏时间,别人都去做集体活动了,玩捉迷藏的捉迷藏,玩跳绳的跳绳,又活泼又快乐,可是他(她)呢,却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怯生生地看着别人,老师鼓励他(她)出来和大家一起玩,他(她)却一个劲地往后躲。
活动课、体育课、手工课、做游戏等集体活动,都是孩子展现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好机会,不要让孩子错过。
爸爸妈妈们当然希望孩子可以积极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但确实有些孩子性格比较胆小,对集体活动兴趣不浓,讨厌集体活动中纪律的约束,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对此,建议各位父母:
(1)在平时就要鼓励孩子多和别人一起玩
可以在节假日,利用游园踏青、参观游览、走亲访友的机会,鼓励孩子和别人接触,比如在亲戚家里,与别人家的孩子在一起,可以告诉他们:
“去和哥哥姐姐一起玩吧。”
“让他们了解你,好吗?”
“不要害怕,他们会喜欢你的。”
“那个玩具,家里不也有吗?你一定会玩好的!”
有了爸爸妈妈的鼓励,孩子就会大起胆子,向别人靠拢。一旦他们发现了其中的乐趣,这时,就算你想阻止他们,他们也不会听你的了。
(2)鼓励孩子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
有的孩子不会展示自己,一到别人面前就脸红,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在集体活动的时候常常会不知所措。遇到这种情况,平时就应该鼓励孩子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
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可以对孩子说:“给叔叔阿姨唱一首歌好吗?”
在孩子唱完了之后,要鼓励孩子:“你唱得真好。”
又比如家里来了别的小朋友,可以对孩子说:“把你的玩具拿出来,和弟弟妹妹一起玩好吗?”还可以鼓励孩子向别人展示自己都有哪些玩具,每种玩具都有哪些功能,这样,孩子平时就能学会与别人相处的方法,在学校里,做集体活动的时候,就不会不知所措了。
(3)让孩子发现游戏中的乐趣
其实孩子天生就是爱玩的,我们之所以觉得他们孤僻,害怕和别人相处,大都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发现和别人一起玩的乐趣,没有找到和别人一起玩的方法。
有一次,我和萌萌一起去公园里玩。公园的活动区域里,有很多小朋友在玩“冰棍”游戏,在这个游戏里,有一个小朋友要跑着去“捉”其他孩子,被捉的小朋友眼看着快被碰到了,这时如果喊一声“冰棍”,马上就可以“冻住”,这样,想“捉”他(她)的小朋友就只能去“捉”别人,然后,又可以喊一声“化了”,这样又可以自由活动了。我和萌萌在旁边看了一会儿,我觉得很有意思,就问萌萌:“想去玩吗?要不你也试试。”可是萌萌却因为不认识这些小朋友,有些担心,摇摇头说:“我不想玩。”
我知道他内心里是想玩的,我下决心让他尝试一下。我就鼓励他说:“别害怕,就玩五分钟,我在一边给你看着。”
就这样,在我的鼓励之下,他终于同意去玩一会儿。
一上场,他就很快地进入了角色,一会儿捉别人,一会儿被捉,一会儿“冻住”自己,一会儿又“化了”,五分钟过去了,我看到他在场上高兴地跑着,显然早已经忘记了时间。
孩子就是这样,一旦他们发现了一件事情的乐趣,就会变得乐此不疲。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发现游戏中的乐趣,让他们喜欢去玩。
(4)让孩子在活动中发挥主动性
在孩子和别人一起玩的时候,应该鼓励孩子多思考怎样才能够把游戏玩得更好。比如几个小朋友一起玩“老鹰捉小鸡”,可以问孩子:“谁来当老鹰,谁来当老母鸡,怎样才能够把这个游戏玩好?”孩子就会去想,谁当老鹰比较合适(跑得快一点的),谁当老母鸡比较合适(身材高一点的)。又比如孩子在玩捉迷藏的时候,可以问孩子:“怎样才能够把这个游戏玩好呢?谁来捉,谁来藏?”这样,孩子就会思考怎样才能够把游戏展开,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还能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游戏当中,玩得更开心。
(5)孩子在游戏中的点滴进步和突出表现,家长都要给予肯定
比如孩子在跳绳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或者在赛跑中跑到最前面去了,可以对孩子说:“你今天表现得真棒!”“今天表现得有进步,妈妈真为你高兴。”类似这样的鼓励性语言可以为孩子增加动力,孩子会感到信心十足,下一次会更投入。所以不要放掉任何一个表扬、鼓励的机会,让孩子在赞扬声中成长,这样孩子会变得信心十足,更有活力。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人类的智慧需要在服务于别人之中得到价值的升华。”孩子喜欢独处或者孤立,这都是他们缺乏与别人相处能力的表现,如果孩子独处的时间太多,随着时间推移会形成较为内向的性格和生活习惯,这将会影响到将来的生活与成长。
所以,当发现孩子不爱和别人相处,一看到别人就躲起来时,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改变。引导孩子融入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找到快乐,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地成长!
5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达自己
聪明可爱、大方、会表达的孩子,谁都喜欢。有很多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性格太内向,经常闷不作声,可能以后不会再改变了。其实,孩子的性格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如果我们在平时就多鼓励孩子,让他们多表达,这样,他们就可能变得大胆,在学校里也会更积极,不会再被别人忽视。
“做做玩玩”一直是萌萌比较喜欢的活动。有一次,萌萌与我一起做手工,我和他一起讨论了制作方法,并且示范了粘贴的方法给他看。然后,我要他自己动手做。在我示范的时候,他很认真地听着,可是等我要他动手了,他却慢慢吞吞、磨蹭了好久也没动手。
我以为他还没弄明白怎么做,就又讲了一遍,在讲的同时,还提醒他认真听,可是他撅着嘴巴不情愿地看着我。该他自己做了,他按照纸上的虚线剪好了,开始粘贴,但是不是把房子粘到草地上了,就是把小马的耳朵粘到小牛的头上。看着他不情愿的样子,我也不高兴了,就问他:“为什么不认真做,不喜欢吗?”
他这才对我说:“我不喜欢这个图案,能换一个吗?”
我这才明白,原来是不喜欢这个图案啊。可是,为什么不对我说呢?于是我急忙把所有的图案找出来让他选择,他选择了一个最喜欢的动物图案,这才高高兴兴地去做了。结果,做得又快又好。
有时候,萌萌会比较害羞,不愿意表达自己,也许是因为“害怕”的缘故吧,有什么话也不当我的面说出来。当我注意到这一点的时候,为了让他改变,我就有意地鼓励他。
比如在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坐在饭桌旁边,看着他吃了几口菜,我就问:“菜好吃吗?”让他作出自己的评价。看电视的时候,我也会问:“电视里的哆啦A梦的竹蜻蜓你喜欢吗?它为什么能飞起来?”“汤姆猫为什么没有抓到老鼠?”
家里来了客人,客人有时会问他:“你会唱歌吗?会背唐诗吗?”这时,我都会鼓励他说:“给叔叔阿姨背一首诗(唱一首歌)吧。”
一开始,他还很不好意思,但是渐渐地,他明白了我是想让他多表达自己,这样,他就很开心地去做了,往那里一站,大声地唱歌或者背唐诗。有时忘记了词,还会很主动地要我提示他。
这样,他的表达能力就改变了很多,性格也更开朗大方了。
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很重要。如果孩子不会表达自己,他们的想法和见解就不会成熟,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时就鼓励孩子多表达自己。这对于他们融入学校,更好地成长都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为此,应该:
(1)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话
有的时候孩子在我们面前吞吞吐吐,不敢说话,或者欲言又止的样子,我们应该鼓励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即使可能是我们不喜欢的话,或者只是孩子自己的只言片语,但是对于他们的成长却很有好处,孩子不仅把自己内心的情绪表达出来了,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2)允许孩子“闹情绪”
有时孩子会在妈妈面前闹情绪,这让妈妈很头痛。其实,闹情绪就是因为孩子的内心情感没有得到合理地宣泄。因此,父母应该允许孩子适当地“发脾气”,让他们情绪得到恰当地宣泄,这不仅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孩子的感受,更好地帮助他们改变自己。
(3)平时多创造机会让孩子表达自己
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可以让孩子表达自己。比如和孩子出去散步,看到别的小伙伴在做游戏,可以鼓励孩子:“与他们一起玩吧。”“你觉得这个游戏怎么样玩最好,能对妈妈讲讲吗?”家里来亲戚朋友了,可以鼓励孩子:“给叔叔阿姨唱个歌好吗?”“把你喜欢的那个故事讲一讲吧。”
孩子可能一开始很害羞,不好意思,但是你经常鼓励他们,他们就会变得大方自然,再也不害怕在别人面前说话了。
平时在孩子玩耍的时候,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体验。例如在游戏时,允许孩子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游戏主题,在孩子怯于表达的时候,就应当捕捉机会,允许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4)如果孩子的性格内向,更要鼓励他们
孩子的说话能力和水平是需要不断锻炼的,有的父母,看到孩子不爱说话,还以为孩子生来就是如此,或者干脆这样想:“不爱说就不说吧,听话就行。”其实,这都是不对的。孩子说话能力的培养关系到他们的成长,对于一些不爱表达的孩子,妈妈应该给予鼓励和帮助,让他们大胆地说出来,有孩子不爱和别人接触,父母更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和别人接触,让孩子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丰富自己。
总而言之,要在平时就多注意引导孩子,让他们学会表达,这不仅对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说话能力有帮助,对于帮助他们融入学校、尽快地适应学校的生活也很有好处。这样,孩子就会变得开朗大方起来,我们会见到一个热情、积极、快乐的好孩子,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6与老师和同学发生矛盾时怎么办
孩子与老师闹别扭怎么办?
孩子不爱上学,很可能是与老师闹别扭了。
记得萌萌在刚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有一天早上,他突然对我说:“今天可以不去幼儿园吗?”
“什么?”
听到他的话,我吓了一跳,不上学,那怎么行呢?问他为什么,他又不肯说,再仔细想了一下,开学以后,萌萌换了新的老师,我猜可能和这个有关系。
到学校一问,果然如此。原来,前一天,在吃午饭的时候,别的同学都吃得很香甜,萌萌也许是因为不喜欢那一天的菜,吃得很慢,还在桌子上洒了不少。别的小朋友都吃完了,准备午睡去了,他一个人还在那里磨蹭。老师走过来,看到这个样子,就批评了他。因为这个原因,萌萌对新来的老师产生了“惧怕”感,也是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原因,他不想去上学了。
孩子是天真的,遇到问题,与同学、老师发生矛盾,往往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也可能使他不爱上学,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有一位家长对我说:她的孩子聪明可爱,在学习、生活上样样都很出色,上学之后,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步,这让她感到很满意。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都比较顺利,每天回到家里都是高高兴兴的。可是,有一段时间,她发现孩子不爱说话了,回到家里就躲进自己的房间,问她学校里的事情,她也不说,对父母的话,常常是置之不理,问得多了,她还发脾气。
以前与孩子交流,孩子都是很听话的,很少会和父母吵架,还会主动地说自己在学校里遇到的事情,现在是怎么了?父母的话一点都不听,还经常和父母发脾气。孩子那里问不出来,她就只能够来到学校。在学校里才得知,孩子和数学老师间发生了一些矛盾。
原来,孩子一直很喜欢数学,有一天上课的时候,老师提问,问一道加法题应该怎么算,孩子很想让老师知道她会这道题,所以没举手,就抢着发言了,结果被老师批评了。
孩子觉得很委屈:“我明明是积极的,老师怎么不喜欢我呢?还批评我,真是让人难以想象。”
可是,尽管她很积极,上课也不能不举手就说话呢!
我给这位母亲的建议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想与同学们分享,也是出于好的想法,可是,也要考虑在课堂上该不该很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上课应该举手发言,有想法也可以在课下与老师交流,这样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这样,孩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又开始喜欢数学课了。
孩子还小,对事情的看法往往是比较简单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往往会觉得:“老师不喜欢我,故意批评我,同学们故意欺负我。”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事情不一定如此。
如果孩子与老师、同学发生了矛盾,故意赌气,老师还以为孩子就是不听话,结果越闹越厉害,甚至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这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
(1)和老师私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