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许多做父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其实,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常常要我们尊重他们,不再“干涉”他们。这时,我们要对孩子的这种要求予以理解,并且把它当成一个信号,孩子长大了,有独立意识了,我们不能再把他们当成“小孩子”,反而,要像个大人那样尊重他们。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父亲在街上看到儿子和一个女同学在一起走,他担心儿子早恋,又联想到这段时间儿子十分神秘地在日记本里写什么东西,父亲想:是不是真的早恋了呢?这样下去可怎么办?
出于对儿子的担心,趁着儿子上学的时候,他来到儿子的房间,打开抽屉,看了儿子的日记。
其实,儿子与那个女孩只是在探讨一些学习上的问题,父亲的怀疑是多余的。细心的孩子回来以后,发现有人动了他的日记,就冲爸爸发火了。一时之间,爸爸都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孩子在成长,我们应该看到他们希望受到尊重的需求,渐渐地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
为此,父母要掌握以下几点:
(1)要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想法
一位父亲,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操和性格,在孩子七岁时,开始安排他练习书法。在他的要求下,孩子每天都要进行一小时的书法练习,看着孩子书法一天天地进步,他感到很欣慰,可是有一天,孩子竟然央求他说:“爸爸,不练了行吗?我实在不喜欢写毛笔字,一点意思也没有。每天你们都逼着我写,其实我是为你们写的。”听了这话,这位父亲感到既震惊,又伤心。可是转念一想,他明白是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了,孩子的话虽然让自己惊讶,但毕竟说出了孩子的心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于是,他不再强迫孩子每天都练习。不过,有一天,他带着孩子参观了一个书法展,在展览上,孩子看到那些漂亮的、有气势的名家书法之后,对书法的抵触情绪反而消失了。这时,他对练书法又有了热情,反而喜欢上了书法。所以,我们不强迫孩子,他们反而会更愿意听从我们,更愿意与我们一起努力。
(2)不要替代孩子做出选择
孩子总会有自己的想法,当孩子坚持己见的时候,不要强迫他们,要给孩子一定的选择能力。比如带着孩子买玩具,可以让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而不要自己觉得哪个好就让孩子要哪个,或者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安排作息时间,不一定非得按照我们写的时间表去做,这对于孩子都是一种锻炼,同时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3)保持一定的宽容
父母要明白自己的想法可能与孩子的有较大差异,所以,如果孩子“不听话”,应该以宽容的态度看待孩子,以理智的态度去分析问题,用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切不要对孩子发脾气。
(4)不要随意责骂孩子
拒绝孩子不恰当的要求时,要心平气和地说明原因,决不能简单粗暴地说“不行”,这样会伤害孩子的感情,更不要随意责备孩子,以免在孩子和我们之间形成一条无形的鸿沟。
7学会与孩子沟通
许多父母,以为自己是孩子最亲近的人,觉得“不用交流也能了解孩子”,其实,虽然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但孩子的很多想法我们不一定了解。如果缺乏沟通,孩子就可能和我们疏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我们的家庭幸福。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一位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很孤僻,很少和别人说话,大家都不了解他。有一天,他突然不声不响地就离开了学校。一开始,同学们以为他想家,回家了,过两天就会回来,可是过了一周,也没有见他回来,大家相互询问,结果谁都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学校领导得知了,急忙向他家里打电话询问,他的父母一听也急了,因为孩子压根就没回来。
就这样,一直过了三个月,在这期间,父母到派出所报了警,父母和学校并且想尽了各种办法,也没能够找到孩子的下落。
三个月之后的一天,这位大学生突然回到了学校里,大家既激动又高兴,围着他问长问短,问他到哪里去了,他说:“我感到太烦闷了,出去散散心。”
原来,这个孩子从小就成长在一个沉闷的家庭,父母都是不爱说话的那种人,很少和他交流,那时他年龄小,一门心思用在学习上,父母觉得这孩子很听话,不调皮捣蛋,没有把这种情况当回事。等到他上了大学了,大学里丰富多彩的生活让他感到非常兴奋,看到别的同学都有很多朋友,每周都要参加很多活动,他很羡慕,也想参与,可是,从小缺乏沟通的他,却不知道该怎样向别人开口,看到别人快乐地在一起,他只能一个人待着。久而久之,他又闷又烦,最后,他决定一个人出去“散散心”。
就这样,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他跑到外地流浪了三个月,还是靠好心人的资助才拿到了回来的路费。
……
从这个孩子的经历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如果我们不与孩子沟通,不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就会变得闭塞、孤僻,缺乏交往能力,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将来的发展。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娜做过一个调查,她访问了很多政治家、企业家、律师、大学教授、社会活动家等社会成功人士,通过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她发现,从小开始,他们的父母就有意地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与别人讨论问题,结果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都变得思维敏捷、擅于沟通。而那些从小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人,长大以后则大都表现得固执、保守,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就很难受到别人的欢迎。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从小就注意与孩子沟通,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够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呢?
(1)平等相处,换位思考
与孩子的沟通是以平等为前提的。在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况发生,也许是过于操劳,当我们面对孩子充满期待的眼睛时,却常常用这样一句话对待孩子:“你没看到我在忙吗?一边去!”……试想,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怎样想呢?只有平等相处,换位思考,才可能了解孩子,才可能正确地指导孩子,想想从他们那个还未完全成熟的内心世界里看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与孩子沟通的桥梁。与孩子相处,可以先做朋友,再做父母,建议家长们试一试。
(2)接纳孩子,包容孩子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孩子要有宽容之心,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如果孩子有过失,不要随便斥责。如果总是责备孩子,孩子一旦犯错,遇到了困难,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如何想办法隐瞒家长而免受责备。遇到问题要多引导,少责备。给孩子提意见时一定要理由充分,切忌胡乱批评一通,否则,不但效果不好,还会使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3)少作攀比,多提建议
许多父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看看人家某某,学习好、弹琴好,画画也好……攀比之余,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严重的甚至可能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们形成自卑的性格……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如果我们觉得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可以帮助他们分析没有做好的原因,多提有用的建议,少挖苦讽刺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就会主动地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4)多交流,少说教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需要不够了解,只是一厢情愿地判断孩子的问题,用大道理空洞地“说教”……结果不但没起到帮助孩子的作用,反而会让他们觉得父母对自己不关心,并不了解自己。多交流,减少说教,让孩子觉得我们是关心他们的,这样他们就会更愿意听取意见。
(5)给孩子发言的权利
家长还要注意给孩子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允许孩子与自己争论。如果只是一味地压服,非但效果不好,还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孩子一起探讨怎样解决问题,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表达能力,对于他们将来的成长也会很有好处。
8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改变
一位老师给我讲述了一位父亲和他的孩子的故事。
这位父亲是一个闷罐子,不擅言谈,交往能力很差,孩子跟爸爸差不多,也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父亲因为自己沉闷的性格,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了不少麻烦,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了,看上去总是不爱说话的样子,他知道这样下去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会很不利,于是就想着找机会改变一下孩子。
有一天,儿子从学校里回来,对父亲说:“学校里搞文艺演出,要排练话剧,我要报名吗?”
父亲一听很高兴,鼓励儿子:“当然,好孩子就要努力地展现自己,我全力支持!”在父亲的鼓励下,孩子果然争取到了一个角色,为此,父亲还亲自拿来剧本,与孩子一起演练怎样才能把故事中的人物演好。
到了文艺演出那一天,孩子登台表演了,家长们受到邀请,坐在台下看孩子们的演出,这位父亲也紧张地坐在台下。
演出很成功,演出结束后,小演员们拥到台前谢幕,台下的家长们致以热烈的掌声。这时,主持的老师为了鼓励孩子们成功的表演,对家长们说:“现在,请孩子们的家长到台上来说两句!”
就这样,其他孩子的家长都高高兴兴地上台发言了,这个男孩也很希望自己的爸爸能够大大方方地上来说两句。可是左顾右盼不见自己的爸爸。等到好不容易看到爸爸了,没想到爸爸的脸一下子红了,急着编了一句:“不要叫我,不要叫我,我今天嗓子不舒服。”
可以想象这个孩子有多么失望。
……
我们要想改变孩子的性格,使他们变得开朗、活泼,擅于交往,那么,我们自己就要首先做到这一点。家长是孩子们的榜样,是孩子们学习的第一个老师,如果我们自己表现得孤僻、不愿意合作,不愿意和别人打交道,那么孩子受到影响,也会变得不合群,缺乏交往和沟通能力。
常常遇到有孩子抱怨自己的父母不会和别人沟通。
一个女孩对我讲,她特别不愿意和她的妈妈交流,平时有什么心里话从来不跟妈妈说,每天和妈妈打招呼,都是应付了事。
我问她:“为什么会这样呢?”
她说:“因为妈妈特别不讲道理。”
比如有一次,女孩在爸爸的书房里看到堆了一地的书,觉得很好奇,就随便捡起来一本,坐着翻着看,这时,妈妈进来了,看到满地的书,以为是女儿弄乱的,也没搞清原委,劈头盖脸地就把女儿责备了。其实,根本不是她弄的,是爸爸自己为了找一本书,把书架上的其他书都拿了下来,上班时还没来得及收拾,就堆在地上。
看到妈妈冲自己发脾气,女孩心里别提有多失望了,要知道,妈妈在她心里可一直是很崇高的。但打那以后,有什么事她就不爱和妈妈商量了,因为她觉着妈妈不讲道理。
……
所以,作为父母,如果想让孩子会交往,懂得沟通,成为一个通情达理、受人尊重的人,那么我们自己就要首先做到这一点。
又比如一位父亲,自从家里买了电脑,就整天泡在电脑前,要么打网络游戏,要么下载电影看,对孩子疏于管教,孩子叫他去开家长会,他嘴上答应着,可是因为夜里上网到深夜,白天就直打瞌睡,结果一不小心睡过了头,把孩子家长会的事情忘记了。
就这样,孩子和爸爸赌气,有什么事也不愿意和他说了。直到有一天,孩子的班主任打电话给他,告诉他孩子两门课不及格,成绩大幅下滑。而且,从这个学期开始,他的孩子就迷上了网络游戏,还结识了几个不三不四的孩子,一放学,几个人想的不是回家,而是到网吧里去“冲关”。自习课的时候还趁着老师不在的时候偷偷地溜出去,老师说了他几回他不听。老师问这位父亲:“平时你在做什么?孩子出了这么多事,为什么一点都不知道?”
这时父亲才追悔莫及,他知道,正是因为自己整天泡在网上,给孩子作了坏榜样,结果孩子也变得贪玩、不好好学习了。
我们都知道有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样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一位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看一眼孩子的言行,家长的为人处事心里就有谱了。”
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将来,我们要经常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作好榜样。“伟大的父母为孩子搭起走向辉煌的天梯。”即使做不到伟大,我们仍然应该尽力去做好自己,让孩子受到我们积极的影响,变得自信、积极、乐观,这种努力一定不会白费,因为,它必将会对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
所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