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新知:让孩子学会交朋友
13329200000026

第26章 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改变(2)

晚上,开了整整一天会的狄德罗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里,不过,想到自己的那部分书稿马上就要完成了,他心里感到很欣慰。然而,推开书房门一看,他不禁怒火中烧,只见墨水瓶打翻在书桌上,墨水流得到处都是,而他的那部宝贵的书稿已经被染得一团黑。

狄德罗怒气冲冲地来到儿子的房间,小家伙却好像不关其事地在专心致志地玩,狄德罗冲着儿子“吼叫”道:“为什么你一定要去弄翻那个墨水瓶呢?”

小家伙有点不知所措的样子,他委屈地看着父亲,眼里含着眼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时,女佣走过来了,她对狄德罗说:“对不起先生,这个墨水瓶不是他弄倒的,是邻居家的花猫从窗户跳进来弄倒的。”

狄德罗这才知道错怪了孩子,不过彼得还是受到了影响。一连好几天见到父亲不敢说话,远远地看到父亲,他也会躲起来。作为一名教育家,狄德罗知道自己伤害了孩子。虽然以后渐渐地消除了这件事的影响,他还是很后悔,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一定要与孩子交谈,跟他们讲道理,这样,他们才会觉得‘我是你的朋友,应该为你负责,不能乱来’,过于溺爱,过于严厉,都会伤害孩子。”

父母不能够恰当地建立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常常会表现出以下几种情况:

(1)想当然地对待孩子

父母缺乏对孩子的了解,以为自己所想的就是孩子所想的,自己希望的就是孩子需要的,结果,常常把自己不好的观念、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会感到很茫然,无所适从。

(2)忽略孩子

大人整天忙于工作,忽视了孩子情感需要,孩子生活在孤独、缺乏关爱的环境里,即使每天与父母在一起,生活仍然一片空白。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难免会与父母之间出现隔阂,将来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也会表现得冷漠,不愿意与别人相处。

(3)责骂孩子

父母喜欢发脾气,经常无来由地把自己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责备了孩子还不准他哭泣和申辩。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可能会情绪不稳定、冲动,容易出现过激行为。

(4)溺爱孩子

父母给孩子以过度的关心和照顾,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结果,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知道节制自己的需要,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不在乎别人。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是片面的,只习惯于接受,不知道给予,不知道如何去尊重他人,固执、任性,将来与别人的相处会很困难。

(5)过于保护孩子

父母总是认为孩子还小,经常替他做好一切事情,结果,孩子会逐渐养成依赖心理,缺乏独自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他们在与别人相处时,往往会表现得软弱,缺乏勇气,不敢表现自己等等。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作为父母,我们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小大人”,当成是“朋友”,以平等、协商的态度与他们一起探讨问题,建立正确的亲子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他们成为一个通情达理、懂礼貌、有道德的好孩子,才能够学会和别人相处,更好地生活。

4孩子不擅交往的原因在您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孩子的交往能力太差,难以适应学校生活。眼看着别的小朋友都结交了许多新朋友,与小伙伴高高兴兴地在一起玩,自己的孩子却孤零零地一个人,不知怎样才能融入群体。或者,虽然已经结交了一些玩伴,但由于不懂得怎样和别人相处,不是和人争吵就是打架,最终还是不能融入到集体当中。

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女孩儿,性格特别内向,一说话就脸红,说话像蚊子叫一样,声音又细又小,别人很难听清楚。孩子转学了,到了新的集体,老师要她向大家做一下自我介绍,她站起来了,全班同学都在等着她发言,她犹犹豫豫地想了好久,开始说,可是,她说了一会底下的同学却开始骚动了,大家都在交头接耳:

“你听到她在说什么了吗?”

“没有,你呢?”

……

老师也没听清,就对她说:“××同学,请你大点声好吗,我们听不清。”

女孩儿听了,一着急声音更小了。

到了课间操,别人都出去玩了,她却孤零零地一个人坐在那里,不肯出去玩,老师叫她,她也不作声。

可是,为什么孩子不擅长交往呢?

其实,孩子的妈妈性格就很内向,自己平时不擅于表达不说,在教育孩子上,也不鼓励孩子与别人玩,看到孩子和别人玩了,她就讲:“总和他们一起玩做什么,他们欺负你怎么办?”或者“自己玩好了,不要总和别人在一起。”

这样,在妈妈的管教之下,孩子更加不爱和别人相处了。

孩子们不擅于交往、交往能力差,原因往往出在我们做父母的那里。

有很多父母,自己本身就不擅于交往,生活圈子狭小,朋友很少,结果,他们的孩子长时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受到父母的影响,交往能力也变得很差。

又有一些父母,由于缺少教育孩子的经验,面对孩子,常常有种不知所措之感,不知道该怎样和孩子沟通,要么表现得过于严肃,对孩子要求太严格。在培养孩子的态度上很随意,不太注意考虑孩子的感受,时常会责备、批评孩子,在这种压力下,孩子每天都在惊恐于自己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性格自然会趋于内向,不敢说话。

另外一种则是对孩子过于宠爱。父母对孩子的关心过度,事事代为安排。许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对孩子的生活过于关注,几乎一刻不停地关注着他,只要是孩子喜欢的,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得到。其实,在父母过于关注之下,孩子已失去了独立的态度。而且,还会形成固执任性的性格,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稍微不如意就会感到不高兴、发脾气,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在乎别人的感受,这样,他们就会很容易受到挫折。

所以,要想改变孩子不擅交往的情况,就要从我们自身做起,首先改变我们自己!

5学会与孩子商量也是一种能力

“你是我的孩子,就要听我的!”这是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的态度,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孩子在成长,他们要想成功地融入社会,就要学会和别人商量和探讨问题。如果父母们不注意平时对待孩子的态度,总觉得他们的想法很幼稚、不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听到他们在表达自己时总是不耐烦地打断,孩子也会变得急躁,缺乏耐心。他们将来在和别人相处时,也会变得武断,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孩子的发展就会遇到障碍。

一对父母,孩子眼看就要上学了,但还是太调皮,凡事很依赖父母,父母决定让他收收心,培养一下他的独立性,于是决定把他送到乡下的奶奶家生活一段时间。父母的决定本来是好事,可是当他们把这个决定告诉孩子的时候,他却不高兴了,又哭又闹,还质问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把我送走?”

“大人决定的事,还要问你同不同意?”爸爸非常生气。

“是啊,我和你爸爸明年会很忙,没有时间照顾你。”妈妈也发话了。

“可我也是这个家的人,为什么你们决定之前都不跟我说一声?”孩子还是觉得很委屈。

孩子最终屈服了爸爸妈妈的决定,但心里对爸爸妈妈赌气,到了奶奶那里,父母打电话问候他的时候,他都不接电话,家庭关系被这样一件小事搞得很紧张。

孩子在成长,他们会有更多自己的主见和想法。这时,我们要学会与孩子商量。

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报道。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学习成绩很好,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但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大和班里的同学说话,也不太和别人来往,大家都觉得不太了解他。老师也觉得这个孩子的话太少了,但这个孩子一直都很乖巧,从来没惹过什么祸,所以也就没往心里去。

可是,一天,在体育课上,男孩突然和别人打架了,还打得很凶。

那么,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原来只是为了一件小事。上体育课的时候,男孩一个人拿着一个排球在练习,这时有几个比较淘气的男生走过来,看他一个人在那里练习,就过来要球玩,男孩不给他们,那几个孩子觉得他平时不声不响,是一个“软杮子”,领头的过来就把他手里的排球抢走,几个人到一旁玩了起来。

按说这也不是一件十分特别的事情,在学校里经常会发生,可以请老师解决,或者再找一个排球就可以了,都是很好的解决办法。但男孩并没有这样做。他一个人在角落里站了半天,越想越生气,拣起一块石头,走到那个领头的孩子面前,一下把他打了。

可是,平时温文尔雅的男孩为什么会采取这样极端的手段呢?老师通过与孩子、家长的反复沟通,才搞清背后的原因。原来,孩子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专制、不讲道理的人,平时对孩子管束非常严厉,自己觉得对的就一定要求孩子照着做,从不与孩子商量,如果孩子反对就会受到他的严厉责备。时间长了,孩子学乖了,不再申辩,但是把气都憋在心里。结果,这股怨气只是压制下去了,并没有排解出去。在受到几个孩子的不合理对待之后,他的怨气一下子都涌了上来,一时失去了理智,才做出这样极端的事情。

所以,作为父母,当孩子不听我们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听取孩子的意见,学会与孩子商量,与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接受我们的意见,这样他们将来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也才会懂得怎样处理各种意外的事情。

(1)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

不要以为“我是你的爸爸妈妈,就一定要听我的”。孩子到一定年龄,就会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拥有自己的判断力,如果我们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他们,就会招致他们的反感,即使他们表面上不说,心里也会不服气,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要多问问孩子:“你对这件事情是怎么想的?你觉得怎样做合适?”虽然孩子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但通过这样的过程,孩子就会觉得:“我也是一个被尊重的人!”即使爸爸妈妈做的决定不如他所愿,他也能够理解和接受。

(2)与孩子商量的时候要讲道理

与孩子商量的时候,不要恃强凌弱,要讲道理。一家人坐在一起,大人和孩子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不断修正个人的偏见,最后达成共识。这样,孩子得到了大人的尊重,大人也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和观念,和谐的家庭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孩子也会变得通情达理,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

(3)与孩子有关的决定要多商量

与孩子有关的决定要多问问他们的意见。比如好不容易有个假期了,父母商量着去哪儿玩好,这时可以问孩子:“我们去哪里玩好呢?”“你喜欢去哪里?”受到这样的询问,孩子会非常开心。他们不会再觉得父母高高在上,反而会有一种亲近感,即使孩子说不出有价值的建议,这种讨论本身,对孩子的性格的完善和将来在社会的发展都会很有价值。

总之,要记住一点,学会与孩子沟通和协商,这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独立的性格和思考能力,对于将来他们在社会上的成长也很有帮助。平时多与孩子讨论,让他们多表达自己,他们才会成为一个有礼貌、受欢迎、有价值的人。

6尊重孩子,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一位母亲给我讲述她和女儿之间发生的故事。

她的女儿七岁,刚上小学,以前一直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可是刚上学没多久,不知怎的,就突然变得“有个性”起来,晚上回家,经常把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神神秘秘的,不知道在里面搞什么名堂。

妈妈觉得很好奇,就悄悄打开女儿的房门,想帮她打扫卫生。“妈妈你进来干嘛!不要进来!”女儿很不高兴地向她挥手。

“没看看你的房间脏成什么样了?”母亲不顾女儿的抗议,拿起扫帚打扫起来。

“谢谢,可是,那您也不该随便进我的屋子啊?进门之前至少应该敲门吧!”

母亲被女儿的话搞得一愣,长这么大,这是头一次被女儿要求进她房门之前要“敲门”。

“可是,你的房间这么乱,你自己又不清理。”

“那是我的事儿,不要你管!”女儿仍是一副不耐烦的口气。

“你这孩子,这是怎么说话呢?”

“妈妈,你应该尊重我啊。我也是大人了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