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对我说:“我真的拿这个孩子没办法了,我说他什么他都会顶我几句。就说前几天吧,他放学回来,进门连招呼都没打,扔下书包就去玩了。我担心他的作业完不成,就好心地提醒他一句:‘你的作业都写完了吗?’可是你猜他说什么?他回了我一句:‘你怎么总管我,真烦。’他这句话把我说得一愣,你说说,这孩子怎么成了这样啊?十几岁的人了,一点礼貌都不懂,说他两句他还火了!”
在母亲数落孩子不是的时候,父亲也铁青着脸在一旁听着,一言不发。
然而,作为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我知道其中一定有蹊跷。于是我问母亲:“平时孩子都跟谁住在一起?”
母亲:“主要就是跟我们生活在一起。”
我:“那,你们平时说脏话吗?”
这时我注意到坐在一旁的父亲的脸一下子红了。
母亲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她转过身去,看着一旁的父亲说:“哦,我想起来了,孩子的脏话都是从他爸爸那里学来说的,平时我要是多说他(丈夫)两句,他就烦了,顺嘴回我一句:‘你怎么这么能唠叨?’估计是小孩子听多了,结果我一说他,他就冒出这句话了!”
……
从这对父母的经历中能够得到什么?
教孩子懂礼貌,就需要我们家长能够以身作则。如果父母能够作出表率,言传身教,平时注重说话的态度和语气,孩子也会变得温和,懂礼貌。
有一个主人,他养了一只会说话的鹦鹉。平时里他对这只鹦鹉不是打即是骂,态度一点都不好。有一天,他准备招待一些贵宾,他想:“有什么新奇的玩意儿可以在朋友面前显显自己的威风呢?”他想到了那只鹦鹉,于是连夜教了鹦鹉几句话。
第二天,主人大宴宾客,在宴席上,他取来那只鹦鹉,对朋友说:“我这只鹦鹉可以和人讲话,是一只非常聪明的鹦鹉。”
看到朋友们将信将疑的样子,于是他得意洋洋地对鹦鹉说:“你好。”
鹦鹉歪着头想了半天,与预想的不一样的是,它突然冒出一句:“吃饱了撑的啊?”
朋友们哄堂大笑,主人满脸通红,他又问:
“你叫什么名字?”
鹦鹉:“一边去!”
朋友们笑得更厉害了,主人恼羞成怒,呵斥道:“给客人们道个好吧。”
鹦鹉:“去你的!”
……
其实,鹦鹉所说的,就是平时这位主人的话!平时里不注意小节,又怎指望它能在关键时候表现得彬彬有礼呢?
文明的行为举止,是孩子在与别人交往中成功与否的关键。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懂礼貌呢?
(1)要以身作则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礼貌,培养他们的礼貌行为是天下所有父母的职责。在生活中父母应该首先从自己做起,比如父母之间说话态度要和蔼,相互尊重,对孩子说话时不要用责备的方式,要和颜悦色,用讲道理的方式去沟通,以此教会自己的孩子懂礼貌。
(2)教孩子学会一些常用的礼貌用语
多使用“谢谢”“你好”“再见”“请”等礼貌用语。当孩子帮你做完事后,别忘了说声“谢谢”;对孩子提要求时,使用“可不可以……”的句子;当打断孩子的活动时,也要说“对不起”或“现在能不能……”孩子在家里经常听到礼貌用语,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也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3)教孩子学一些日常礼仪
如进门前先敲门,使用别人物品前要先征得别人的同意,说话之前不要打断别人。与别人讲话的时候要注意倾听,知道别人在说什么,等等。
(4)让孩子行为举止大方
比如站立的时候要挺胸收腹,避免无精打采,坐立的时候千万不能半躺半坐;走路要昂首挺胸,肩膀自然摆动。在别人面前讲话的时候,要自然大方,不要吞吞吐吐,等等。
(5)要对孩子予以足够的尊重
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他们才能尊重别人。平时就要把孩子当成伙伴来看待,和他们有关的事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想法。当孩子在公众场合表现不好时,不要当众呵斥他们。让孩子感到我们是认真对待他们的,把他们当成一个好伙伴来看待的。
只要你注意这些方面的培养,你的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懂礼貌、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7李开复选什么样的人?——有团队合作精神
从前,森林里有一只奇怪的鸟,它长着两个头,却共用一个身体。
两个头遇事都要讨论一番,才会采取一致的行动,比如到哪里去找食物,在哪儿筑巢栖息等,它们一直相安无事。
可是有一天,不知为什么,它们之间发生了很大的误会,谁也不理谁了。
第一天,它们又出去觅食,一个头看到一只鲜艳的蘑菇,就想去吃这只蘑菇,它却不知道这只蘑菇是有毒的。另外一个头知道这种蘑菇是不能吃的,但是它想到对方的不好,心里想:“为什么要告诉它呢?”于是它眼看着自己的伙伴把那只有毒的蘑菇吃了下去。
结果,两个都被毒死了。
很多人都意识到,在现在的社会当中,如果想取得成功,任何人都不能够只靠自己,学会合作是在现代社会中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
有这样一个家庭,孩子在初中毕业以后,以良好的成绩升入一所寄宿制重点高中。开学一个多月,父母本以为孩子在学校能够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这时候,老师却打来电话,在电话里,老师认真地对母亲说:“孩子的学习不成问题,就是太特立独行。”
学校里学生公寓每间可以住6个人,每个房间里都有卫生间和洗漱室,每晚60分钟洗漱时间,只要抓紧一点时间是足够的,可她的孩子因为这个与别人闹矛盾了。他一去洗漱就得在里面待上半小时,结果搞得别人时间不够了,于是就经常有同学到老师那里告状。
这是其中之一。
学校里组织篮球比赛,她的孩子平时一直喜欢打篮球,球技也不错。比赛的时候,老师指派了另外一名篮球打得也很好的同学担任队长。没想到他就不干了,一开始是消极训练,在受到了老师几次批评之后,他就干脆退出了篮球队。本来班里的篮球队是有实力夺冠的,但是因为他的退出,结果最后在八个班级中拿了最后一名。
听老师介绍了这些情况,她找到了孩子问题的根源——由于一直学习成绩较好,以前一直倍受老师的喜爱,再加上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被两位老人家惯坏了,所以养成了凡事以我为中心的心态,缺乏合作意识。
不可否认,有的孩子能力很强,一个人就可以把很多事情做好,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许多工作都需要与别人合作才能够成功。
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李开复博士,担任谷歌公司的中国区总裁,谷歌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技术服务商。2005年,李开复刚上任就招聘了50名高校毕业生。他们中有硕士、博士,也有少量优秀的本科生。这些人大部分来自计算机专业。虽然最终只有50人入选,但一开始报名的却有数千人,那么,李开复是根据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拔人才的呢?
李开复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表示:“技术能力当然非常重要,但是,合作能力更重要,因为工作任务很庞大,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如果合作能力不好,就很难融入到这个集体当中,所以,即使是天才如果不会合作的人在这里是不受欢迎的。”
在实际的招聘中,有不少应聘者因为缺乏合作精神而落选。一位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毕业生,在笔试中几乎得了满分,但由于面试时这位学生经常表现出不耐烦最后没有被录用。还有一位著名的教授,他在自己专业领域里绝对是权威,但是也许因为太过优秀,在面试时他显得很傲慢。考官们深信这位大教授以后很难与别人友好相处,最终放弃了他。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如果这种“自我”意识不断内化,很可能会形成自私、固执、不信任别人等不良品质,这将影响他们将来的发展。未来社会,学会合作是每个孩子必须具备的素质。所以,一定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呢?
(1)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可以带领孩子参加一系列的“团队意识培养训练”。这是为一些专门培养一个人团队意识的课程。活动项目很有意思——两人相互支撑走过离地一米高的钢索梯;队友搭起手臂,一个队员从一米的高台往下背跳,由别的队员接住他;在假想的鳄鱼湖中,十几名队友用两块跳板、三个汽油桶逃生……这些项目如果只凭个人,再能干也是白搭。只有那些能够相互协作、精诚合作的人才能够最终成功。经过参加这一系列的团体活动,孩子切身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好处,最终改掉了不与他人合作的毛病。
(2)教孩子学会欣赏别人
团队的默契来自团队成员的互相欣赏和熟悉——欣赏长处、熟悉短处,扬长避短。如果达不到这种默契,团队合作就不可能真正成功。
(3)让孩子学会尊重团队中的其他人
只有尊重彼此的意见和观点,才能为这个团队营造出和谐的气氛,使团队资源形成最大程度的共享,达到共赢的目的。
(4)信任别人
团队是一个相互协作的群体,没有信任,就没有合作。让孩子学会了解别人,发现共同之处,信任别人,这样他们才能够成功。
(5)敢于沟通,善于沟通
当孩子有了好想法、好建议时,要鼓励他与别人分享,否则,不论是多么好的想法,如果得不到别人的支持与肯定,那就几乎等于没有。
只要注意从这几点入手,你的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善于合作的人!
8少年犯的痛思——守纪律
让孩子学会守纪律很重要,因为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必然地要受到一些规定的约束,如果孩子不懂得去接受这些规定,就有可能触犯到别人,影响他们将来的生活。
一位中学老师,对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她所在的班级的几名男生,平时成绩中上等,是不错的学生,就是有些散漫,有时候我行我素。有时候还结成小团伙,把和老师作对当成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老师拿他们也没有办法。
有一天下午,学校放学很早,他们几个没有回家,而是结伴出去玩。其中一个同学买了一盒烟,每人分了一支,他们点着后叼在嘴上,在大街上边走边唱歌儿。这时其中的一人就说:“最近上演的美国大片,要是能去看就好了。”可是,他们都是孩子,哪里来的钱呢?
这时他们看到路旁的自行车棚里有一辆车,刚好没上锁。其中一个人就随口说了一句:“不如骑了这辆自行车去卖吧。”其实他本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听着的人却上心了。几个人一合计,一个胆大的走过去,看看周围没人,骑上就跑。剩下的人跟着跑在后面。
就这样,他们把这辆自行车卖了,其中一部分用来看电影,而另外一部分,为了体现他们是“侠盗”,在慈善募捐的时候他们还把它捐了出去。
可是纸包不住火,这件事情终于让别人知道了,他们几个也受到了处罚。
这位老师对我说:“其实,他们真的就缺这点钱吗?他们本质上就是坏吗?他们卖到的钱,还捐一半出去。多么可惜的学生,仅仅因为缺乏纪律性,给自己的生活蒙上了阴影!”
是啊,我们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做什么就会去做,这样,往往会缺乏守纪律意识。可是他们将来总要走向社会,不管在哪里都有纪律的约束。如果总是不守纪律,就会和别人发生矛盾,影响他们的生活。
所以,不要忽视培养孩子守纪律的意识。
(1)要想让孩子守纪律,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的好习惯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乱扔玩具,文具乱放,不按时起居,不好好吃饭,想干什么干什么,肯定不会有很好的纪律性。所以,应该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入手,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不能轻易做。家长可以和老师相互配合,监督、纠正学生,一旦发现他们有不守纪律的情况,就要及时指出,帮助他们改变。
(2)要鼓励孩子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规矩
生活中有很多提示孩子的机会。比如节日里一家人吃饭,饭菜已经上桌,要等人齐了才能开饭,可是孩子很可能不愿意等,这时候就要告诉他应该再等一下,一个人先吃是不礼貌的。可以让他帮忙请长辈们入座,他一定会很乐意去做。在游乐园中玩滑梯、坐碰碰车等都要排队等待,有些还要排很长的队,这时就要教导孩子不能自己想玩就挤到前面去,要排队等候。慢慢地孩子就会懂得凡事不能乱来的道理。
(3)父母要作出榜样
还是前面那位老师,她班里的一个孩子,有一个坏习惯,就是每次买饭的时候都喜欢插队。中午下课了,同学们到食堂去吃饭,大家都排队,但就是他不排队。
为这事老师批评了他好几次,他都不放在心上。
不久,他妈妈来到学校里,找到老师,问:“为什么您总批评我的孩子啊?”
老师向她解释了她的孩子的情况。
结果这位母亲亲自到食堂里调查了一番,然后对老师说:“你们学校的食堂什么条件啊?这样的食堂我的孩子能吃好吗?还不让插队,好了,以后不在这里吃了,我们以后在饭店订盒饭。”
……
或许学校的食堂条件有限,不能让孩子吃到最好的饭菜,但家长这样做是不对的。那个孩子在其他方面的问题也很多,自由散漫,不守纪律,不合群,上课随便说话,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玩。
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这样孩子才会懂得道理,愿意遵守和改变。
(4)要锻炼孩子的意志力
有些孩子不遵守纪律,是因为意志力比较差,缺乏耐心,遇到问题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这时就要有意地锻炼他的意志力。比如带他们参加长跑,学习游泳,学钢琴等培养耐力的活动,他们的意志品质就会得到提高。这样,就会变得有耐心、有毅力,更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