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论
13329100000017

第17章 人的机体上存在着情感需要(5)

可惜,马斯洛远离进化论,所以他对情感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缺乏根本的认识。

情感需要的发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人们通常以为人只有生理方面的需要,而不知道人的机体存在着情感,更不知道情感也是人机体上的需要。情感需要的发现,揭示了人内在的全部能量(动力),即人不仅有生理方面的动力,而且有情感方面的动力。这为全面地把握人性、洞察人的心理、科学地对待人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五、情感的生理根源

情感既然是自然界植根于人的机体的,那么一定可以在人的机体上找到情感需要的生理根源。科学证明,人的情感被激起时,体内物质会发生种种变化。美国有位科学家揭示:人的害怕刺激肾上腺素的产生,肾上腺素“作用于肝脏,使之释放出葡萄糖,为肌肉提供必要的能量以便于有机体发动攻击或逃走”。

1994年4月4日《新民晚报》有文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博士的最新研究揭示了赌瘾之谜:赌博时体内某种特定的化学物质变化起了关键作用,这种化学物质叫内啡肽。它可以使人获得一种超乎寻常的快感,正是这种快感驱使赌徒一次又一次地拿起赌具。他的实验还显示,赌博时人的心跳明显加快,而心跳加快时内啡肽产量骤升,快感也达到高潮。结合我的观点,可解释为赌博时人的好胜心、自尊心和好奇心被激起,从而刺激下丘脑的“快乐中枢”,使体内内啡肽物质增加,产生快感,以致成瘾。这些都充分证明人的情感与机体有着直接的联系。

对于情感与脑的关系,150多年前,达尔文就已看到了动物美感是神经系统构造方面的原因。在研究一些动物能从美(某种色彩、声音或形状)中得到特殊的快感时,他承认,对于美感“最初怎样在人类及低等动物的心理发展”的问题,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但他坚信“在每个物种的神经系统的构造方面,必定还有某种基本的原因”。

弗洛伊德的老师、著名生理学家布吕克也曾认为:人所具有的心理能力是一种物质能力,它产生于神经细胞。

20世纪中叶的科学证明,情感是脑的机能,“边缘脑是情感发生的主要区域”。边缘脑就是脑的“边缘系统”,“这一系统在1952年曾被保罗·麦克莱恩称为情感脑”。

在我看来,精神疾病本质上是情感过度失衡所致,由情感造成的精神疾病也是生理疾病。精神病学研究认为,“心理异常与躯体疾病一样,都有生物学方面的病因”。英国精神病学家H.Maudsley认为,“各种精神疾病都有生物学的病因”,他“还把这些精神疾病与各种躯体疾病,如中毒、感染等联系起来。德国精神病学家Wernicke和Kleist甚至认为,各种精神症状都可以定位于大脑的某一特定部位”。

这里,“精神疾病”主要是情感方面的疾病。

[人性百题]

情感受挫会导致身体疾病吗?

科学证明,“精神因素”(实际上是情感因素)也会导致身体方面的疾病。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情感需要受挫,不仅可能产生种种精神疾病,而且还可能导致高血压、心脏病、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等生理疾病。我国古代中医就有“忧伤肺”、“怒伤肝”、“恐伤肾”、“气伤心”之说。

100多年前,弗洛伊德和布罗伊尔医生研究过一个病例。刚就诊时,此人头痛剧烈、咳嗽不止,有幻觉、有严重的视感和听觉障碍,颈部肌肉和右肩麻痹,精神恍惚,并出现语言障碍。他们相信,此人身体器官方面不会有什么问题,病因在精神方面。在治疗中发现,此人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彻夜守在病危的父亲身旁,精神和身体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她的恐惧感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后来,病人在讲述(病人自称“谈疗”)自己照顾父亲期间心情的过程中,病症消失了。

这里有两个极有意义的问题,一是谈话为什么能治愈精神疾病?二是情感受挫为什么会出现身体方面的疾病?

前面说过,机体需要是以生理机制的形式存在的。相信,每一个情感需要在大脑中也一定存在着一个对应的生理机制(情感需要的生理机制可称心理机制)。

[人性百题]

美国有位女子没有恐惧感是她大脑发育残缺造成的吗?

2010年12月18日,广西卫视“新闻夜总会”报道:英国媒体说,美国有位女子超级胆大。蜘蛛、蛇、鬼、巫婆和恐怖片,对她来说一点怕的感觉都没有,即使命在旦夕也不会恐惧。医学专家在对她进行体检后发现,她无所畏惧的胆量,竟然是她大脑发育残缺造成的。她胆大,不是她勇敢,而是她先天产生不了怕的感觉。或者说,她之所以产生不了怕的感觉,就是因为大脑残缺造成了恐惧机制缺失或失灵。

机体需要的生理机制,是由一定肉体组织、神经系统、感觉系统和大脑组成的指向一定目的的、相互联系的生理结构。生理机制都有一定运行程序。这如同电脑中的“软件程序”一样,点击鼠标就会启动(受到刺激就被激发),启动后必然按一定程序运行,最后必然出现人所要的目的。对人的心理机制而言,受到刺激就被激发,激发了就会运行,运行了就必然要出现一定的结果。比如,恐惧感的心理机制,一旦危险情境刺激了这种机制,就必然产生恐惧感,有了这种恐惧感就必然会逃跑(以躲避危险),逃跑了恐惧感就会消除。危险情境就是“鼠标”,躲避危险就是机制的目的。

一个人十分恐惧时无法躲避危险将会怎么样?从程序来说,那是机制被激起的目的没有达到,即程序没有走完;从实际来说,无法躲避危险,恐惧感不会消除,人就长时间地处于恐惧之中。我想,这必然导致负面情绪积压,从而给人的心理造成伤害,严重时会使人产生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负面情绪的积压既可能是因为一次重大的打击,也可能是因为多次打击的积累。负面情绪包括恐惧、忧愁、焦虑、愤怒、悲伤等,这些情绪过分强烈或经常的积累都可能导致疾病的产生。

可见,生理机制的程序没有走完,就导致负面情绪积压,从而导致机制受损,这应该是产生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谈疗”之所以能治愈精神疾病,是因为“谈疗”可以通过“说出来”、“哭出来”的发泄,释放积压的负面情绪,让“程序”走完。

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之所以会导致身体方面的疾病,弗洛伊德说“心理是人精巧复杂的肌体集中工作的地方”,此处一旦出了问题,势必导致身体的相关方面出现问题。“病态的灵魂对于身体的疾病有重大的影响”,这正是弗洛伊德的发现。“在弗洛伊德之前没有任何人想到引起情感障碍的可能不是生理的,而是心理的,也没有人想到要去寻找病的根源,以便治疗。”

至此,我们对情感的本质和特点可以有这样的认识:作为生理机制的情感是无欲的,被激起时体内会发生种种生理变化,继而产生心理的快乐或痛苦的感觉(喜悦、兴奋、甜蜜、忧愁、愤怒、伤心、羞愧),产生心理层面的情感。心理层面的情感是人能够感觉到的。

[人性百题]

情感有两个层次吗?

可见,情感有两个层次,一是以一定生理机制存在于机体生理上的情感;二是情感的生理机制被激发后产生的心理上的情感。生理上的情感是始终存在的,心理上的情感则时有时无。如果情感在机体上没有生理的机制,外界的刺激又如何使人产生心理的情感呢?情感是客观的东西,生理上它客观存在于人的机体,心理上它是可以感觉到的心理活动。

在很多人看来,情感“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也就是说,情感是意识,是主观的。2010年中国出版的《普遍心理学》说:“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的反映。”“情绪和情感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

现在看来,传统的理论对情感的认识太肤浅了。事实证明,情感是天生的,是作为生存能力进化而来的。

六、“情感”被误解

几千年来,一些思想家虽然知道人有情感,但不知道情感真正的起源和本质。西方,“情感”总是被混入“精神”之中。比如,把“同情心”、“羞耻心”等情感归入“心灵”、“灵魂”、“精神”、“思想”、“道德”之中,把“情感需要”说成是“精神需要”,把“情感生活”说成是“精神生活”。古希腊时期,认为灵魂或心灵包括理性部分和恐惧、自豪、义愤、嫉妒、仇恨等非理性部分;“精神快乐”就是“不为任何恐惧、迷信或其他情感所困扰”。文艺复兴时期及后来的思想家认为,爱情是精神上的爱,而同情感在心灵之中;笛卡儿在《心灵的感情》一书中把惊恐、爱恨、欲望、快乐、痛苦作为心灵中的基本情感;黑格尔认为,爱情是婚姻中的精神纽带,婚姻关系是性爱和精神因素的统一。

中国。古代,孟子把“我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作为人的道德心;现代,将精神和情感混在一起的现象更是到处可见。人的生活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对应。一个人因失恋或当得知亲人得了癌症伤心之极时,总是说我的“思想崩溃了”或“精神崩溃了”。“精神快乐”和“精神痛苦”是人们常说的,可人们不知,精神是绝无快乐、痛苦之感的,快乐、痛苦乃是人生理和心理的实际感受,所谓“精神快乐”和“精神痛苦”实际上乃是人的情感快乐和情感痛苦。精神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我想,在这“一般心理活动”之中,一定包括人的情绪和情感。显然,这个定义是不准确的。情感是什么?是外界情境刺激人脑中的相关机制产生的与快乐、痛苦的感觉紧密相连的心理反应。比如,看到新奇的事物感到好奇和兴奋;自己做错了事被批评感到羞愧;被人欺负感到愤怒;看到他人受难而同情落泪。所以,精神就应该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而不应该包括人的情感。情感是客观的东西,“心灵”、“灵魂”、“精神”、“道德”是主观的东西。

[人性百题]

人们常说的“精神需要”本质上是“情感需要”吗?

人们常把唱歌、跳舞、看书、看电视、旅游、交友、写作、上网、绘画、打球等活动,把思想追求、理想追求、道德追求、文化追求、艺术追求、真理追求、娱乐追求等作为“精神需要”,把这些活动和追求作为“精神生活”。其实这些活动之中所满足的是情感需要,那些表面上起作用的“精神”东西,本质上还是情感在起作用。比如,唱歌、跳舞,是在满足人的好奇和爱美的需要;人对理想、艺术、真理等追求,实际上都融进了人的情感。人们追求理想,有的是出于好奇好胜等情感,如一些科学家;有的出于正义感、同情心、好胜心、复仇心等情感,如一些革命家。人们追求真,主要是源于人的正义感;人们追求善,主要是源于人的同情心和爱;人们追求美,起源于人的爱美之心。纯粹精神的东西仅仅是情感需要的载体。至此,我要强调的是,人只有“情感需要”而没有“精神需要”,只有“情感生活”而没有“精神生活”。

当然,在表述上有时也可以把一些情感追求称为“精神追求”,把有时的生活称为“精神生活”。比如,当人对情感的追求已经上升为信念、理想的追求时,这个追求就可以说是精神追求了;这个时候的生活就可以说是精神生活了。不过,我们千万记住,这个精神本质上乃是强烈的激情。

几千年来,情感被误解造成人思想上的严重混乱。比如,造成了人们在“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还是利他的”、“灵魂是不是人的主宰”等问题上的无数争论,看重理性和情感利他的人,认为人的本性是利他的,理性是人的主宰;看重人的肉体和物质力量的人则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非理性的本能是人的主宰。在我看来,情感混入精神,也正是历史上感性主义人性论与理性主义人性论、人性一元论与二元论长期争论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