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
13328800000006

第6章 由观而自在(2)

但心念又是无常的。比如你现在很开心,可能很快就因为什么不开心了。这种开心与否,并不是我们的主动选择,而是面对不同境界的本能反应。也正因为心念是无常的,我们才能主动加以改变。比如有人会在痛苦中无力自拔,其实,那只是我们不懂得心的运作规律,不懂得怎样进行调整。虽然我们都害怕痛苦,却常常在痛苦到来时沉溺其中,越陷越深。我们不知道,痛苦也是一个念头,即使当下再强烈,其本质仍是空无自性的,仍是可以改变的。你要告诉自己,这是心灵天空的一个念头,一片云彩,而不是天空。具备这样的认识,念头的影响就会减弱。反之,当我们把心投向对念头的执著时,会觉得这种痛苦越来越大,越来越真切。这个大,也是我们的一种认识,你觉得它很大,它就变得很大了;你觉得它很真切,它就变得很真切了。

因为每种心念都是我们反复串习的结果,只要不断重复,力量就会越来越大,进而成为心灵世界的主导——从一念爱心变成强大的爱心,从一念嗔恨变成剧烈的嗔恨。

这些心理力量又会形成我们的生命之流、轮回之流。佛教将有情分为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六道,这些生命形态也是由心念构成。比如畜生代表着愚痴的张扬,饿鬼代表着贪婪的张扬,阿修罗代表着斗争的张扬。六道如此,当下的现实也是如此。追求艺术的人,每天会想着艺术,在追求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执著,促使他进一步追求。经商的人、从政的人、做学问的人,哪一个不是如此呢?

这就是当下的轮回,现世的轮回。

在这样的执著中,我们是不得解脱的。因为贪著会像绳索一样,把我们和执著对象牢牢捆绑在一起。佛法所说的解脱,就是帮助我们解开这条执著之绳。当我们不再执著,当下就回归到解脱了。

因为我们本身就具有解脱的潜力,不必再去另外找寻一种叫作“解脱”的境界。所以说,解脱并不是天方夜谭,事实上,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方法正确,无须千里追寻、万里跋涉——当下即是。

三、觉性,才是究竟的皈依处

学佛,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心的种种念头,进而加以调整。阻止其中的不良心理,发展其中的正向心理,也就是佛法所说的正念。在我们皈依的佛法僧三宝中,佛是代表正念修习的圆满,这个正念就是觉性。换言之,佛陀已在迷惑中彻底觉醒,圆满开启生命内在的觉性。皈依佛,就是通过学佛来认识内心,降伏烦恼,达成和佛陀同样的成就。

法是代表了解心灵的智慧,以及发展正念、消除妄念的一门技术,也就是禅修。具备一定正见之后,也会知道什么是正念、什么是妄念,但如何让正念变得强大,让妄念逐步消除?这就需要正确的方法。皈依法,就是依佛陀所说的教法树立正见,进而根据佛陀讲授的调心之道反复实践,将正见真正落实于心行。

僧是代表清净解脱的品质,尤其是贤圣僧,他们已经沿着佛陀开拓的道路走向解脱,证得涅槃。所谓涅槃,就是完全平息烦恼妄念,生命不再有任何躁动,并使内在觉性得以显现。皈依僧,就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宝,并以他们作为修行的良师和助伴。当然,这并不是要我们亲近所有僧众,只需依止能够引导我们如法修行的师长即可。

总之,皈依就是选择帮助我们认识内心、开发觉性的信仰对象。这个信仰对象就是三宝,以佛为榜样,以法为指导,以僧为助伴,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但我们还要知道,皈依不是寻找一种外在依赖。在究竟意义上,是要认识我们的觉性。所以佛陀在《阿含经》中告诉我们:“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自依止,是说解脱要靠自己。但凡夫充满无明的,所以还要依法。而法是佛陀两千多年前讲述的,这就需要“亲近善知识,依法得解脱”。否则,我们可能会师心自用,也可能不得其门而入。所以,我们既要依靠外在的三宝,也要知道修行的重心是在我们内心。

究竟的皈依处,是心灵内在的觉性而非其他。

四、发心,对心的选择和发展

皈依而外,佛法还特别强调发心。

很多人对发心理解得比较抽象,认为这是一套形而上的哲学。其实,发心就是我们要发展一种什么样的心念。学佛之前,我们一直在发展凡夫心,在发展轮回。如果我们不希望继续这样的现状,就要开发走向解脱的心理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心就是开发心灵潜在的觉性。

发出离心,是发愿从轮回中走出。但更重要的,是从构成轮回的心理基础走出,那就是贪嗔痴,就是无明我执。所以,出离心的本质不是说出离某种对象,而是出离贪嗔痴的心理。当我们出离这些心理时,当下就是解脱,此处就是解脱——而不是解脱到别的世界。发菩提心,是发愿以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为尽未来际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愿望和实践,成就像诸佛菩萨那样的大慈悲和大智慧。

我们希望财富增值,需要选择最有价值的项目投资。我们希望生命提升,就要开发内在的觉性,这是一项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量利益的“心灵投资”,将使我们彻底断除烦恼,成就解脱;进而使天下众生断除烦恼,成就解脱。

发心既包含着对目标的确立,也包含着我们当下的用心,那就是以成佛、以利益一切众生为目标。但利他也离不开自利,这个自利就是开发内在觉性,否则我们是没有能力真正帮助众生的。而且,利他和觉悟并不矛盾,在利他过程中,我执会随之减弱,使觉性得以开显。

所以,发心对禅修也非常重要,它代表对心念的选择和开发。禅修的核心就是正念,这个正念离不开选择,离不开发展。发心,就是帮助我们选择内在的良性心理,进而发展它,使之成为生命主流。

五、持戒,建立简单清净的生活

很多现代人对戒律不以为然,觉得这是一种外在的约束,一种过时的传统,和禅修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因为在凡夫的心念之流中,贪嗔痴有着强大力量。一旦陷入其中,就会像漩涡那样,将我们越卷越深,不能自主。这就必须阻止不良心念的相续。戒律的作用,正是帮助我们建立心灵的防御系统。

我们在受戒时,发愿“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在庄严的宣誓过程中,内心会产生强大的自制力。当我们习惯性地想要杀生、偷盗、邪淫时,这种自制力就会产生作用,使我们不再被串习的漩涡席卷而去。

持戒,不仅能阻止妄念的延续,还能指导我们建立一种简单、清净、健康的生活。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都是生活方式造成的。过度的娱乐,使我们内心躁动,混乱不堪;过度的消费,使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日益恶劣。在佛陀所说的八正道中,就特别强调正业、正命的重要性。当生活简单了,心也就简单了;生活清净了,心也就清净了。

禅修,同样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灵环境。所以,禅修绝不是每天抽时间打打坐就能坐好的,既要有正确的观念为指导,也要有健康的生活为助缘。如果我们对行为不加约束,每天都在纵容妄念的发展,即使由闻思培养了一点正念,也会很快被掩盖,被遮蔽。

可见,皈依、发心、持戒都是禅修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正念的基本前提。

六、依正见善用其心

正念最为核心的因素,就是正见。

本次禅修重点使用的是四念处,这是佛法的四种基本认知,分别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此外,大乘佛法所说的诸法唯识、缘起性空等,都是立足于不同层面的正见,有助于我们认识内心,明确自己究竟要选择什么,放弃什么。

当然,作为禅修来说,更重视实际训练。在未来几天修行中,希望大家在宗净法师的指导下用功办道。西园寺给大家提供了优越的修学环境,你们所在的地方叫大觉堂,是三宝楼的中心。大觉,就是三宝的核心内涵,我们来到这里,也要有成就觉悟的信心。

禅修并不复杂,关键是善用其心。简单地说,就是认真走路、专心呼吸、活在当下、保持觉知。基本的禅修大体就是这些内容,容易不容易呢?你们会不会认真走路?会不会专心呼吸?似乎都很容易。但真正做到并不那么容易。不过我们无须气馁,只要认真实践,总归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希望大家在这七天内,珍惜善缘,努力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