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做孩子性格好: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秘诀
13327300000008

第8章 开朗的孩子,生活里充满了阳光(1)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闷声不语时都很着急: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为什么都不肯告诉我?其实,孩子并不是不愿意说,而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如何与父母进行交流。父母要想培养出开朗的孩子,让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就要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

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闷声不语时都很着急: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为什么都不肯告诉我?其实,孩子并不是不愿意说,而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如何与父母进行交流。父母要想培养出开朗的孩子,让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就要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

假如孩子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家长应当引导孩子将这些不快倾吐出来。那样,孩子心里的委屈、不满就找到了发泄的出口,孩子也就会变得健康活泼。就算孩子没有遇到什么委屈的事,那么,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也会让孩子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魄力。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

现实中,很多父母都不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当然也就很难引导孩子成长为优秀的人才。其实,父母可以通过培养与孩子共同的爱好来达到沟通与交流的目的,如与孩子下棋,一起听音乐、看球赛、游泳等。父母下班后应该经常与孩子谈天说笑,以培养情趣,共享欢乐。父母首先要亲近孩子、信任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孩子才能倾诉自己的想法。

宋小佳今年6岁,刚从奶奶家回到父母身边。一天,妈妈炒了一盘鸡蛋端到桌子上,接着进厨房继续炒菜,等妈妈再次来到桌旁时,宋小佳已经把鸡蛋吃得精光。

妈妈看了一眼对她说:“父母都还没有吃,你怎么可以一个人把鸡蛋都吃光了呢?”妈妈的责备让宋小佳很难过,于是躲到一旁悄悄掉眼泪。

妈妈看到后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我又没骂你,你还哭?”

没想到宋小佳哭得更厉害了。妈妈感觉到孩子与自己的想法不一样,于是开始耐心地询问和开导小佳,后来孩子终于道出实情:“妈妈,在奶奶家时我吃得越多,奶奶就越高兴。多吃点儿,奶奶还表扬我呢,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别人没有吃的时候,自己不能都吃完。”

妈妈听了后,说:“乖女儿,妈妈这次不怪你,但是你以后要记住,不论做任何事,都要为别人着想,明白吗?”

宋小佳点点头。

假如父母不与孩子交流,一味地责怪孩子,不仅不能让孩子体谅到父母的苦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委屈。孩子考虑问题十分单纯、幼稚,父母不应该用自己的思想来衡量他们,而应该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然后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做,才会培养出乐观、豁达、有主见、自信的孩子。

宋小佳的妈妈鼓励女儿说出了哭泣的原因,不仅消除了母女之间的误会,还使宋小佳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假如妈妈采用粗暴的方式教育她,也许会引起孩子的疏远和反抗,给孩子心里留下阴影。因此,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始终要记住,让孩子把话说完,不仅如此,还要鼓励孩子把不敢说的话讲出来,让孩子慢慢就变成“语言的巨人,行动的巨人”。

爱心指导鼓励孩子说出心里话的4个方法

1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很多父母的时间都被工作占满了,爸爸忙,妈妈忙。为了节省时间,妈妈们经常催孩子:赶快吃饭、赶快写功课、赶快洗澡、赶快……就这样不停地催促,哪有心情和孩子好好聊天呢?但父母没有想过,如果不多和孩子沟通,就不会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而且,孩子只有在频繁的沟通中,才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2认真倾听孩子的话。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这么说,上帝给人两只耳朵,一张嘴就为了让人多听少说。可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喜欢说话而不喜欢倾听,尤其是父母与孩子进行沟通时,更喜欢以“家长”的姿态教育孩子,说起道理来滔滔不绝。然而家长不听孩子说话,就不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管教也就无从谈起。其实,养成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并不困难,只需要多一点耐心。孩子在发表自己观点的时候,父母不要打岔,只需要做出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示赞同、鼓励即可。一旦孩子发现父母愿意听自己说的话,他一定会很高兴,并乐意将谈话继续下去。通过倾听,父母才知道孩子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在想什么。

3多鼓励赞扬、少责骂。在我们身边,常常听到很多孩子不耐烦地对父母说:“懒得理你”,很多人觉得是孩子的错,事实上孩子用这种口气和父母说话时,表示他已经对父母很失望,甚至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失望了。很多孩子和父母沟通不畅,干脆就选择不沟通。也许以前孩子很喜欢和父母聊天,但他的话语权得不到尊重,因此不得不放弃。

4教育孩子应该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建议。一般来说,有效的建议,都是有的放矢的。想给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就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效的建议提得太多了,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一旦恶性循环形成后,孩子就不那么容易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了。

正确处理孩子的抱怨和发脾气

每个人都有一些负面情绪,孩子年龄小、社会经验少,所以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牢骚满腹,甚至会当众发脾气。很多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众人面前这样会觉得很难为情,觉得很没有面子,甚至会暴怒,严厉教训孩子;但是他们并没有去思索孩子此时的真正心理。父母这种态度不仅无法有效地解决孩子爱抱怨的问题,反而更加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一般来说,3岁左右的孩子爱发脾气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他们易冲动,自制力差,对挫折的容忍度有限。他们想去外面玩,但父母不允许,他又不能理解父母不允许的原因,就会通过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孩子到4岁以后,对挫折有了一定的容忍力,也明白了一些事理,发脾气就会越来越少了,如果这时候他的脾气还是很大,父母就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了。

其实,抱怨和发脾气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正常的情绪宣泄,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抱怨、偶尔发发小脾气,但要找到孩子发脾气、抱怨的原因,再正确处理孩子的不良情绪。

文文是个可爱的女孩,但她很固执,认准的事情决不回头。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会发脾气,并借机哭闹,妈妈对此十分头疼,却又无可奈何。

妈妈常常对朋友说:“我家文文平时都很乖,就是脾气一上来,怎么说,怎么劝都不行,软硬不吃,真让人发愁!”一天,一位朋友说:“她总是有原因的吧,不会无缘无故就哭闹吧,你应该静下心来找找原因。”

妈妈留心观察后发现文文总是在父母不耐心或者有恼怒表情时开始“发威”,而且纠缠不清。妈妈感觉到,也许文文一看到父母生气,就会想到她们不再爱她,所以“小心眼”里产生了危机感,从而暴怒。

不久,文文又一次闹了起来,这次妈妈没有训斥她,而是和颜悦色地拥抱着文文说:“宝贝,妈妈知道你心里难过,能不能告诉妈妈为什么心里难过呢?”刚开始,文文并不理睬妈妈,过一会儿,文文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妈妈,我看到你刚才生气,以为你不喜欢我了。”

“傻孩子,妈妈怎么会不喜欢你,刚才妈妈情绪不好,有点急躁。你要相信妈妈,你永远都是妈妈的好宝贝,妈妈永远都会喜欢你!”文文听后破涕为笑了。

文文的妈妈找到了孩子发脾气的原因,也就找到了减少孩子发脾气的方法。在孩子抱怨和发脾气时,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动辄就严厉训斥甚至打骂,那样会阻碍孩子情绪的宣泄,使孩子心理受到压抑,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和身心的健康。作为父母,要想培养出明事理、有气度的孩子,就要用科学的方式正确处理孩子的抱怨和发脾气。只有这样,才能搞好亲子关系,让家庭和谐美满。

爱心指导正确处理孩子抱怨和发脾气的3个方法

1父母要给孩子抱怨和发脾气的权利,当孩子发怒时,父母不妨先坐下来,不要急于阻止他的怒气,让孩子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同时,全神贯注地关注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在乎他的,然后再慢慢引导、鼓励孩子把心中的不快倾吐出来。这样才有利于疏导孩子的情绪,并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

2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当孩子抱怨和发脾气时,成人之间首先要保持一致的态度,而不要形成几派。如果有人指责孩子,有人维护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没有错,并使家长中的一方在孩子的心中失去威信。只有家长之间保持相同的立场,孩子才会去反思自己,并慢慢制止心中的怒气。

3如果孩子养成抱怨的习惯,父母可以采取冷处理方式,在其发脾气时故意忽视不理,让他慢慢冷静下来;也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让他发泄出来。父母要明白,孩子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是毫无掩饰的,这是孩子心理的一种优势,一种使得孩子能及时宣泄各种情绪能量的优势,他们自然流露这些情绪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只要不扰乱别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不伤及别人,就没有什么问题。

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牢骚

牢骚满腹是一种消极人生态度的表现,不但解决不了任何事情,还可能影响他人的情绪。父母在孩子面前发牢骚,无形中会给孩子一种消极的感染,甚至会让孩子产生压力,进而形成胆小、封闭、甚至敏感多疑、自信心不强等性格特点。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切记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牢骚。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父母这样说孩子“我这个孩子,一点都不争气,学习不用功,在家里做作业慢吞吞的,一点上进心都没有,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孩子,我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孩子?”显而易见,这些抱怨、指责会阻碍孩子潜力的发挥。换个角度讲,就算是成年人,如果每天面对批评或牢骚,也会失掉信心。因此,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牢骚满腹,若是始终能在孩子面前保持一张阳光的面孔,那么孩子的心中也会充满阳光和活力。

琴琴从小就练钢琴。一次,琴琴正在练琴,妈妈在旁边监督,发现她手形不对,就用一根小棍挑起她的手腕,大声训斥:“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手形不对,你怎么总是出错啊?”

琴琴马上改了过来,但是不一会儿,手形又不对了,妈妈又大声训斥她。这样很多次,琴琴也有点着急了,对妈妈说:“我练不好,我不练了!”说完就跑了出去。

其实刚开始练琴时,琴琴很积极,每天都主动要求练琴,并且很努力。但在妈妈一声高过一声的训斥中,弹琴变成了琴琴最讨厌的事情。妈妈常常对她发牢骚:“孩子啊,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你看你们班某某同学,学习比你强多了,他妈妈和我在一个单位,你这样让我在单位里都抬不起头来,所以你一定要超过他。”每每听到这个,琴琴都十分沮丧。

因为妈妈每日牢骚不断,琴琴的钢琴不仅没能继续下去,而且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不仅如此,琴琴和妈妈的关系也每况愈下,最后降至冰点。

琴琴的妈妈和很多父母一样,面对问题不是冷静地分析,而是不断地埋怨指责,这样自然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父母经常密切注视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有错,立即着急地加以纠正,甚至训斥、打骂孩子,不断地在孩子面前发牢骚的行为,会让正在成长的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其实,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只要他努力就一定能行。即使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也应该以冷静的分析指导取代粗暴的发脾气。父母不在孩子面前发牢骚,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种信心和支持,培养出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爱心指导在孩子面前克制发牢骚的3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