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楚湘读本(大夏书系)
13327200000034

第34章 高山流水(2)

光阴迅速,过了秋冬,不觉春去夏来。伯牙心怀子期,无日忘之。想着中秋节近,奏过晋主,给假还乡。晋主依允。伯牙收拾行装,仍打大宽转,从水路而行。下船之后,分付水手,但是湾泊所在,就来通报地名。事有偶然,刚刚八月十五夜,水手禀复,此去马安山不远。伯牙依稀还认得去年泊船相会子期之处。分付水手,将船湾泊,水底抛锚,崖边钉橛。其夜晴明,船舱内一线月光,射进朱帘。伯牙命童子将帘卷起,步出舱门,立于船头之上,仰观斗柄。水底天心,万顷茫然,照如白昼。思想去岁与知己相逢,雨止月明。今夜重来,又值良夜。他约定江边相候,如何全无踪影,莫非爽信?又等了一会,想道:“我理会得了。江边来往船只颇多。我今日所驾的,不是去年之船了。吾弟急切如何认得?去岁我原为抚琴惊动知音。今夜仍将瑶琴抚弄一曲,吾弟闻之,必来相见。”命童子取琴桌安放船头,焚香设座。伯牙开囊,调弦转轸,才泛音律,商弦中有哀怨之声。伯牙停琴不操:“呀!商弦哀声凄切,吾弟必遭忧在家。去岁曾言父母年高。若非父丧,必是母亡。他为人至孝,事有轻重,宁失信于我,不肯失礼于亲,所以不来也。来日天明,我亲上崖探望。”叫童子收拾琴桌,下舱就寝。

伯牙一夜不睡,真个巴明不明,盼晓不晓。看看月移帘影,日出山头。伯牙起来梳洗整衣,命童子携琴相随,又取黄金十镒带去。“傥吾弟居丧,可为赙礼。”踹跳登崖,行于樵径,约莫十数里,出一谷口,伯牙站住。童子禀道:“老爷为何不行?”伯牙道:“山分南北,路列东西。从山谷出来,两头都是大路,都去得。知道那一路往集贤村去?等个识路之人,问明了他,方才可行。”伯牙就石上少憩,童儿退立于后。不多时,左手官路上有一老叟,髯垂玉线,发挽银丝,箬冠野服,左手举藤杖,右手携竹篮,徐步而来。伯牙起身整衣,向前施礼。那老者不慌不忙,将右手竹篮轻轻放下,双手举藤杖还礼,道:

“先生有何见教?”伯牙道:“请问两条路,那一条路,往集贤村去的?”老者道:“那两条路,就是两个集贤村。左手是上集贤村,右手是下集贤村,通衢三十里官道。先生从谷出来,正当其半。东去十五里,西去也是十五里。不知先生要往那一个集贤村?”

伯牙默默无言……那老者道先生这等吟想,一定那说路的,不曾分上下,总说了个集贤村,教先生没处抓寻了。”伯牙道:“便是。”老者道:“两个集贤村中,有一二十家庄户,大抵都是隐遁避世之辈。老夫在这山里,多住了几年,正是‘土居三十载,无有不亲人’。这些庄户,不是舍亲,就是敝友。先生到集贤村必是访友,只说先生所访之友,姓甚名谁,老夫就知他住处了。”伯牙道:“学生要往钟家庄去。”老者闻“钟家庄”二字,一双昏花眼内,扑簌簌掉下泪来,道:“先生别家可去,若说钟家庄,不必去了。”伯牙惊问:“却是为何?”老者道:“先生到钟家庄,要访何人?”伯牙道:“要访子期。”老者闻言,放声大哭道:“子期钟徽,乃吾儿也。去年八月十五采樵归晚,遇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讲论之间,意气相投。临行赠黄金二笏。吾儿买书攻读,老拙无才,不曾禁止。旦则采樵负重,暮则诵读辛勤,心力耗废,染成怯疾,数月之间,已亡故了。”伯牙闻言,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大叫一声,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钟公用手搀扶,回顾小童道:“此位先生是谁?”小童低低附耳道:“就是俞伯牙老爷。”钟公道:“元来是吾儿好友。”扶起伯牙苏醒。伯牙坐于地下,口吐痰涎,双手捶胸,恸哭不已。道:“贤弟呵,我昨夜泊舟,还说你爽信,岂知已为泉下之鬼!你有才无寿了!”钟公拭泪相劝。伯牙哭罢起来,重与钟公施礼,不敢呼老丈,称为老伯,以见通家兄弟之意。伯牙道:“老伯,令郎还是停枢在家,还是出瘗郊外了?”钟公道:“一言难尽!亡儿临终,老夫与拙荆坐于卧榻之前。亡儿遗语嘱咐道:‘修短由天,儿生前不能尽人子事亲之道,死后乞葬于马安山江边。与晋大夫俞伯牙有约,欲践前言耳。’老夫不负亡儿临终之言。适才先生来的小路之右,一丘新土,即吾儿钟徽之冢。今日是百日之忌,老夫提一陌纸钱,往坟前烧化,何期与先生相遇!”伯牙道:“既如此,奉陪老伯,就坟前一拜。”命小童:“代太公提了竹篮。”

钟公策杖引路,伯牙随后,小童跟定。复进谷口。果见一丘新土,在于路左。伯牙整衣下拜:“贤弟,在世为人聪明,死后为神灵应。愚兄此一拜,诚永别矣!”拜罢,放声又哭。惊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黎民百姓,不问行的住的,远的近的,闻得朝中大臣来祭钟子期,回绕坟前,争先观看。伯牙却不曾摆得祭礼,无以为情。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伯牙诵云: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钟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伯牙道: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选自《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冯梦龙(1574-1676),江苏人。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注释

两接:即两截。

赍(jī)志:谓怀抱大志,无由实现。

笏(hù):板。

轸(zhěn):琴上用作调弦的转轴。

赙(fù):以财物助人办丧事。瘗(yì):埋葬。

拙荆:对人称自己妻子的谦词。

远古的交响

汪森

(汪森,1968年8月生,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主讲中国音乐美学。)

曾有人问,这世上有没有一种音乐能使戎马倥偬的将军们激动不已呢?

有!这就是青铜编钟所奏响的音乐,它不仅能使古代的英雄们心潮澎湃,也能把今人带回到那个金戈铁马的青铜时代。1978年在湖北随州擂鼓墩发现了一座24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钟、磬等八种共125件乐器,堪称“地下音乐厅”。其中一套65件的曾侯乙编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制作最精,音域最广,保存最好,它音色优美、音列充实,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多种乐曲,是乐器史上的罕见之作,被称为我国古代“编钟之王”。

编钟为何如此神奇?它究竟有何独特之处?价值何在?

在所有乐器之中,最能体现大自然之威严、神祗之神圣的,莫过于那巨大、恢弘、深远的钟声。那由一个撞击点生发出的厚重而悠长的怒吼,使人不由心生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情。

何为钟?《说文》从音韵角度认为,钟乃秋分之音,万物种子成熟,故与“种”同音。第二种说法认为“钟者撞也”,与敲钟的动作有关。另一种说法则从文字的形和义的角度认为,“锺”字,从金从重,既表明它为金属所制,同时也表明它是“国之重器”。

荀子在那篇著名的《乐论》里说: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箫管似日月星辰。在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乐器演变的顺序是:钟鼓——箫笛——丝弦,即打击乐——吹奏乐——丝弦乐。打击乐的发展规律按不同材质又分为:鼓(木、革)——磬(玉、石)——钟(青铜)。唐兰先生认为,最初的钟就是把竹木桶倒悬敲击,到了陶器时代,则是把有耳的鬲(就是煮饭的锅)倒悬敲击。在原始时期,人们叩击生活或生产工具来表达感情,节制歌舞。

进而把发声清脆的木头挖空,再用木棒敲击,声音更加悦耳动听,这就是脱离了生产工具阶段的专门乐器。直至青铜时代,人们才仿其形制作出钟。郭沫若先生在《青铜时代》中也认为最早的钟是以竹木制作的。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出土的一套13枚的木质编钟证实了这一看法。

学者认为,钟的前身是铃。《广韵·青韵》:“铃,似钟而小。”《古今乐录》:“凡金为乐器有六,皆钟之类,曰钟、曰錞、曰钲、曰铙、曰铎。”铎乃大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