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的确是出自爱,出自关心,但过度的唠叨不仅会抹杀你原有的善意,还会变成一种噪音,干扰孩子的情绪,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就像闹钟本来是提醒人起床的,但如果人都已经起床了,闹钟却还在一旁吵个不停,那么就只能让人更加厌烦。
假如你开着车,副驾驶座位上坐着你的妻子。如果你起步慢了,她就说怎么还不走,你起步快了,她又要说你别那么冲;你跟车远了,她说别被人插了,你跟车紧了,她又叫你注意安全;你提前打转向,她说你太急了,你临转弯再打,她又说你为什么不早点打灯;你加大油门她说你浪费油,你低转熄火她又怪你不肯给油……听得你简直要崩溃,更有甚者会靠边停车,然后冲着伴侣气呼呼地说:“要不你来开!”
其实每个人都不喜欢别人唠叨,孩子也是如此。
也许我们不能杜绝唠叨的毛病,但我们可以克制自己,试着遵循以下几个唠叨的原则——
原则一:突出重点、只说一遍
家长对孩子叮嘱事情或者口头警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突出重点,挑选出最有分量的话讲一遍就可以了,不要对孩子反反复复地唠叨个没完。如果你认为孩子可能不理解或者没有往心里去,那么可以给他将话中的重点多解释一下,而千万不要采用多说几次的方法。要知道,唠叨是根本一点也不动听的,有可能你说一次其实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多说反而起到了削弱的作用,画蛇添足的成语相信读者一定都听说过!
家长还要注意对孩子的警告不要超过限度,孩子犯一次错,家长只能警告一次,不能想起来就挂在嘴边上。而如果你忍不住或者发现孩子并没有做出改善,而非要再次警告或批评他时,我也建议你不要简单地重复以前说过的话,可以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试试。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他的错误在被你“揪住不放”,心理上对警告和批评的抗拒和厌烦也就会随之降低了,心理压力也就会慢慢消除了。
原则二:就事论事
警告和批评孩子不是对对子,用不着举一反三,一定要就事论事。要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难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的,甚至可以说孩子就是在不断改正自身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对于孩子所犯的错误,家长一定要就事论事,孩子做错了什么就说什么,什么时候犯的错就什么时候说,过后千万不要翻旧账。
从受批评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的就是父母翻旧账,犯一个小错结果把陈芝麻烂谷子全都给带出来了,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这样一种心理,即:我自己一无是处,永远也做不好。一味翻旧账,会让孩子感觉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都被忽视了,有时或者干脆认为父母简直就是在故意找茬,从而失去改正的信心,从此破罐子破摔、我行我素。
原则三:学会等待
在我们教育界没有药到病除这种说法,实施任何教育手段都要有一个过程才能见到成效,对孩子的警告和批评更是如此。因为孩子的心智和能力发展毕竟还不算成熟,我们对他的警告和批评是要经过慢慢的理解才能想通的。但很多家长却不给孩子这个理解的时间,总想自己的批评教育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就是太心急了。
教育孩子必须要有耐心,做家长的必须要学会等待,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去转变。相信很多孩子还是懂事并知道反思的,我们给了他一些时间,这样他自己反省出来的效果,是远远好于我们唠叨个没完的!
原则四:变唠叨为建议和指导
如果你发现一件事已经重复讲了两三遍,就要在脑子里叫“停”,然后想想,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来制止自己的这种唠叨呢?
不妨变“唠叨”为“指导”。也就是说,用亲切的、简单的话语来鼓励孩子独立自理,让孩子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做好该做的事情。
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多用“我……”的表达,而不是指责孩子“你总是……”。比如说“看到你这么做,我觉得……我的想法是……”。这样的表达,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我责任感。
很多家长对我说过,一件事我都说了无数遍了,孩子就是记不住。想让孩子记住,说的次数多不如少,有时候要做到惜字如金。心理学研究证明:老调重弹,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进不到心里去。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在乎。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怪孩子不听话,也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唠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