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怪兽家长
13277200000036

第36章 何必赶赢在起跑线

教育政策摇风摆柳已是不争的事实,亏得官员还能在众多用过的烂词里找出“微调”这个新词来。

无论怎样细微,“微调”也是“调”,既然有所调整,就难免有所影响。

以为在字眼上可以避重就轻,说穿了还不是简单一句“取消中中、英中名义上的标签”。以为“微调”两个字可以让社会减少震荡,证明看官们的脑汁尽数都花在了如何欺骗市民、蒙骗传媒这旁枝上去了。

香港的教育“病了”,而且是“病入膏肓”。

官员顾的尽是政府形象,学校怕关门、老师怕丢饭碗、家长怕孩子输给别人……一个理所当然的循环,孩子当然最怕教育。

这个城市几乎没有一个孩子是爱上学的,随便做个问卷调查,我相信香港学童不愿上学的比例绝对有百分之百。

一个聚满同龄孩子,又能一起吸收知识、共同成长的地方,本该是个天堂,可惜大家都将之铸炼成坑儒的地狱。

看过几本关于芬兰教育的书,听说政府高官也到那里取过经,可惜,别说凤毛麟角,我认为香港连人家的半点皮毛都没学到。我们的政府既然没有大刀阔斧改革的勇气,根本就无须枉费公款四处观摩,然后仍无济于事。

芬兰小国寡民,位处极地,教育却办得表现杰出。那里是全球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地方,仅百分之四点七,抛离英(百分之二十三点五)、美(百分之二十九点一)等大国很远很远。

落差小不等于水平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全球十五岁的中学生评级,芬兰孩子的整体表现竟是世界第一。

成功当然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芬兰也曾经历过痛苦漫长的改革过程。教育方针多次转型、教改,不断错误、不断修正,才得到今天的盛世景象。我们不按着灵丹妙方照单拿药,却踏着错误的足印愈走愈远,不单是大错特错,更是愚不可及。

在孩子眼中,因为圣诞老人,他们认识了芬兰;大人知道这个苦寒的北极圈国家,大部分都是因为手上的那部Nokia。

从错误中走出血路来,芬兰人摸索了一条成功的真理:不求快,不急于立竿见影,一步一步踏实地走,像在雪地上缓行,一步一个脚印,跑不了,慌不得。

那里没有人要赶着赢在起跑线上,但终点上的胜利已是成功的最好明证。极地小国究竟如何尽输在起跑线,却全赢在冲刺红绳上?个中奥妙,容我慢慢道来。

香港的教育有个特质:快、多、早。书教得很快,功课练习得很多,上学的年岁很早。培育出来的人,不见得特别聪明,倒是特别不快乐。

在教育成就非常杰出的芬兰,我们却看到许多跟香港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的教育特点:

全球上课的时间最少·课后复习的时间最少·

没有家庭作业,有的只是半小时的课外阅读·

暑假最长,中小学两个半月至三个月,大学四个月·孩子满七岁才入学,不要赢在起跑线上·

没有资优班,人人平等,不让任何一个人落后,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学校没有校服、没有督学、不标榜精英,学校不做排名·

考试次数很少,老师不作在职考核·

免学费、免费加热午餐、偏远学生还可以免费搭出租车上下学·没有课外补习班·

课程没硬性规定,纯为孩子度身订做,教师对教授的内容有绝对自由的选择权·没有尖子班,只有引导班(即辅导班)·

中小学生下课后很少待在教室里,即使天寒地冻,下课也要全副武装到教室外·

玩,或者进行户外活动

没有固定上、下课的时间·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重视过程多于结果·

没有城乡差距,重视弱势学生·

重视移民孩子的教育,降低移民与主流社会的疏离感·

教师地位崇高,专业足以与律师、医生相提并论。有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是芬·

兰中学生心目中的第一志愿

芬兰的教育特点还有很多,不能尽录。只是在简单窥探以后,再看看其斐然的成就,是否隐约觉得,我们正走进一条背道而驰的死胡同?

芬兰的教育已经建构成一个Nokia之外的新品牌,全世界都来取经,英国、美国、澳洲、日本、中国台湾、丹麦、德国、挪威、瑞典……应接不暇的教育考察团,一场又一场的国际教育研讨会,今日“芬兰教育”这个响亮的品牌,原来始于四十年前一次决定性的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

那回改革的重点就是一切回归,以人为本。

教育本是一场马拉松,不急于争胜在起跑线,才有机会拿下最后的胜利。

成功的芬兰教改之路正好是一面宝贵的镜子,拿它照出冤枉路,才是走向教育理想的最佳、最快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