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是孩子的问题
13276000000003

第3章 36计之3培养孩子学会选择

明智的父母一般会培养自己孩子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选择能力。所谓选择,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父母要特别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

在这点上,我觉得辽宁大连有一位母亲做得特别好。这位母亲是一所职业学校的校长,她想写本书,因为她觉得她儿子特别优秀,所以到北京来找我,希望和我讨论一下这本书怎么写。跟她聊了后,我就发现,她最重要的成就是将她儿子培养得很会选择。比如说生活中买这个还是买那个,今天干这个还是干那个,这位妈妈都是让孩子自己做比较并自己决定怎么做更合适。比如说有一件事就特别逗,这个儿子上初中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女孩子了,他妈妈知道后就说儿子别着急啊。这母子俩因为关系很好,儿子也不避讳:妈妈,不着急不行啊,我同学都找女朋友了,找得晚了好的女孩就没有了。

我们很多人想象不出来这妈妈是怎么和儿子交流的。这位妈妈说:“儿子,你女朋友不在你们班里。”儿子问:“那在哪里呢?”“你女朋友很可能还在小学呢,也可能在幼儿园呢。”儿子对此回答当然也颇为意外,觉得怎么可能呢。她说:“按照妈妈的经验,其实等你长大了以后,你找的女朋友很可能比你小。可能你后来会发现,比你小好几岁的女孩子比同龄的女孩子更适合你,因此你的女朋友现在还在上幼儿园或者在小学呢,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啊!”儿子想是啊着什么急啊。看看这位妈妈的智慧,她并没有说早恋不好你可别犯傻,早恋的都是坏孩子。她只是给了孩子一个比较,你恋爱是很好的事情,但是你眼界要开阔一点,可能你的女朋友还在幼儿园呢,你现在不用着急,好女孩有的是,只要你优秀了,将来一定会找到好女孩。

教会孩子这种比较就是一种智慧,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话题回到网络上来,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上网是可以的,玩游戏也是可以的,但是在目前这个阶段需要有节制,比如我认为小学生一天中上网或看电视时间最好不超过一个小时。中学生上网或看电视一天也不要超过两个小时,这是我的建议。有研究发现,孩子在10岁以后就有选择使用媒介的能力,如果选择看印刷媒介的时间多于电子媒介的时间,孩子的智力发展会加快,道德得分也会提高。就是说孩子看书看报听广播对他的智力发展和他的道德的水平提高有好处。如果孩子不喜欢看书看报就喜欢看电视上网,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我们大家都一定会理解看电视和读书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看电视你会发现坐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不知道看了什么,因为你太轻松了,坐在沙发上,喝着饮料吃着东西,泡沫电视剧一集接着一集,看了半天你都不知道看的是什么。可是看书就比较费劲,看书你不可能看了半天不知道看的什么,那肯定是没用心看,用心看的话你大脑的思维就在紧张地运动工作,这个时候你记忆深刻。当然,如果你的孩子独立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很强,那电脑放在他房间也没问题,但是孩子自己应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一种选择。

讲到选择,我觉得中国的青少年在这个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很多孩子不太会选择,因为缺乏训练,所以很盲目。我想起老子的一句名言,老子是个大智慧的人,比方他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我的理解是此处的“勇”是勇气,“敢”是鲁莽,如果你有勇气但很鲁莽你就会走向危险,走向困境。“勇于不敢则活”,就是有勇气但你不鲁莽,就能获得平安获得成功获得发展。我觉得这话很对,所以说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不要那么鲁莽不要那么不顾一切,要让孩子学会有智慧地生活,我认为这是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大连这位妈妈后来跟我联系了多次,了解多了后,我发现她会从各个方面来教育孩子学会选择,比如生活上买什么、吃什么、怎么跟人家交往、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包括如何选择安排自己的学业,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也有必要跟孩子建立这样的一种关系。有一位父亲,他的做法也非常有意思。他儿子想买自行车,看到一辆自行车挺好想要买。他爸爸说,不着急,咱们要货比三家,看看买哪家的最合适。结果这位父亲带着儿子走了三家商店,最后发现其中有一家店可以少花十块钱,而且质量很好,最后就买了这家的自行车。然后又用这十块钱跟儿子吃顿饭。这种做法有人可能不太能理解,不就十块钱么,值得费这个时间和精力吗?不是这个道理,这种做法的作用在于让孩子知道了如何进行比较,他会发现原来买东西可以这么买,通过比较发现它的优点缺点,最后你发现原来可以用比较少的钱就能买到你需要的东西。我在《参考消息》上曾经看到过一篇报道,说中国一个私立学校的孩子到日本去访问,平均下来,每个孩子花的钱超过两万多人民币。日本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都对中国小学生的高消费感到惊讶,买东西根本不比较,这个挺好,那个也不错,那都买了吧。这件事在日本引起了人们的惊讶和讨论。

我到国外访问时,发现很多外国的青少年在买东西时也会比较,我需要什么,我需要的东西怎么能够更便宜更有质量。实际上这是一个生活态度,可以让我们学会选择。所以,孩子从小就得做这样的训练,那么怎么有效地培养孩子的选择习惯呢?拿看电视来打个比方,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电视报,这样在看什么节目时可以做选择,可以和孩子讨论哪些节目可以看,哪些节目不值得看。通过这种选择,你会发现有很多非常好的节目就不会漏掉,而且为了保证能看这个节目,之前需要做出时间上的安排。这样的话,你就会发现孩子自己慢慢学会了选择,在生活中面临各种诱惑的时候,他也会做出一些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刚才我们讲到预防网瘾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种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有一个问题,我想在这里给大家稍微补充一下,因为刚才那部分侧重讲的是亲子关系,这里要给大家讲一下师生关系。最近这个话题也经常被人提起来,关于好老师还是好父母,很多人觉得好父母更重要,我也认为好父母很重要。但是,不可否认,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问题?你孩子写作业你发现错了,你说“儿子,这个写错了”,“没错啊,我们老师就这样说的”。完了,你改不了。孩子说老师说的就像圣旨一样不能改,你怎么办?我的建议是你也不要改,让孩子在小时候信任老师是很有必要的。有家长可能会说了,老师水平低,这不是误人子弟吗?但事实上,如果孩子对老师不信任了,后面的教育就会很麻烦,孩子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还是在学校里,如果对老师基本的信任感都没有,那在学校的那么多时间还怎么学习呢?父母需要与孩子一起建立起一种支持性的师生关系。我就建议我们的父母首先要了解老师、尊重老师,经常和老师沟通,和老师要处在相互配合的关系中,这样的话,你会发现跟老师会处得比较好,不要简单地否定老师,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要表示理解,如果有问题可以找老师沟通。

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北京有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回家说我再也不上学了我可不喜欢上学了,上学没意思活受罪,因为老师不喜欢我,同学也不喜欢我,学习我学不好,我也不喜欢学习了。这妈妈说,儿子,你才五年级就不上学了,不上学你干吗呢?你就得上学去学本领。可孩子死活说不想上了,这妈妈就很着急,到处找人想办法找人咨询。后来找到著名女作家毕淑敏。毕淑敏是我的一个老朋友了,在西藏当过军医,后来她写作成名之后又到北师大读了心理学的心理咨询方面的博士课程。这位妈妈找到她,我儿子不想上学了您看怎么办呢。毕淑敏很幽默,说我给你开个处方吧,就拿纸写了个处方。这妈妈一看哭笑不得,咱们看看这处方是怎么写的:这个孩子有病,需要表扬,表扬一个星期。毕淑敏说,你把这方子拿给老师看看,可能有用。这位妈妈没辙就把这处方给老师看了,老师一看说这什么大夫开的啊?这妈妈说军医开的。老师就叹口气说,你这个儿子还真没觉得有什么可表扬的。这妈妈说,老师,你就发发慈悲吧,我这孩子真的一点信心都没有了,你要再不鼓励鼓励他,都不肯来上学了。这位老师还是比较有慈爱之心的,说那好吧我试试看吧。星期一,上课了,老师就看看那个男生,看来看去也没看出什么优点,老师心想,瞎表扬吧,某某同学今天上课很认真。那孩子一听老师表扬我了,太阳真是从西边出来了,于是腰板挺直认真听课。第二天上课,老师又看那个男生,看来看去还是没发现什么优点,不过还是表扬一下吧,某某同学作业写得有进步,能好好写作业了。结果,五天下来,这孩子像变了一个人,爱上学、爱写作业,还特别喜欢他的老师。为什么变化这么大呢?我给老师家长们讲课经常讲这个道理:对小学生来说,老师要是摸一摸他的脑袋,就像被活佛摸了头顶一样,那个舒服那个开心!他会昂着头回家:妈妈,今天老师摸我脑袋了,老师喜欢我。

不过,中学生不能摸脑袋,中学生被摸脑袋会浑身起鸡皮疙瘩,但是中学生更渴望被欣赏和鼓励。人的本性一定是喜欢被欣赏被鼓励的。所以我讲这个道理什么意思呢,你看她这个孩子已经走上失败的边缘,都不想上学了。其实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她这个孩子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学习的兴趣,失败感太强。所以,刚才讲这个道理,就是孩子要想好好学习,最好的方法是要有学习的兴趣,而学习的兴趣来自哪里?来自于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越多,孩子的兴趣越高,自信心越高。

我曾经采访过上海的闸北八中,那时候那个学校被称为垃圾学校、流氓学校。留级的学生达到38%,但是这个学校现在却成了全国的名校。学校校长跟我说,成功教育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和老师沟通,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关系,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对老师光简单地抱怨否定,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比较好的方式是理解,是相互的支持引导。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和老师的这种沟通,并不等于是希望老师给自己的孩子吃偏饭,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让老师给孩子吃偏饭。我非常理解父母的心情,当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去的时候,有人说,就好像把自己最心爱的宝贝交给一个不熟悉的人保管,是很不放心的。最好是老师我给你好处我给你关照,然后你对我的孩子能特别关照一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要注意,不要把这个关照变成吃偏饭。曾经有一个人就这样,他让老师偏袒他的孩子,像评三好学生、学生干部之类的荣誉,他儿子都可以不费劲地获得。结果,没想到在一次最关键的评选中,他的孩子落选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行为引起了公愤。同学们对老师偏向谁是很敏感的,那次是评选市级三好生,跟保送有关系,全班同学投票,这孩子得票就很低。其实这孩子也挺努力的,但家长的这种做法反而帮了倒忙,搞得这孩子非常被动。其实你会发现,让孩子受点曲折受点委屈,对孩子成长是有好处的,不要让孩子过于顺利过于受到关照。所谓“关照”应该是该鼓励的时候要鼓励一下,而该严格要求的时候就该严格要求。像之前那位妈妈的做法就很好,她只是在挽救她孩子的失败心态,而不是要求老师光给她孩子吃偏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