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是孩子的问题
13276000000012

第12章 36计之12人生有目标,做事有计划

这部分咱们开始讲“人生有目标,做事有计划”。

先给大家讲一个案例。哈佛大学做过一个研究,非常耐人寻味。他们把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找来进行测试,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智商水平、学习成绩这些指标都差不多。让这些学生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你的人生目标(奋斗目标)是什么?第二,你实现这个目标的计划是什么?结果只有3%的人写出了清晰的目标、详细的计划。13%的人写出了大概的目标和计划,还有84%的人没有目标没有计划,还没有想过呢。10年过后,研究人员又把这些人找到一起进行调查分析,居然发现什么了呢?那3%写出过清晰目标和详细计划的人,其收入是那些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的人的收入的十倍;写出了大概目标和计划的人,其收入是没有目标计划的人的两倍,差别非常明显。

哈佛大学的这个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中学阶段特别需要一种职业生涯的意识,要学会训练,学会论证,学会计划。这点从小就应该有所锻炼。我比较欣赏德国人的做法。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什么叫做有目标,有计划。德国的孩子说,爸爸,明天我要去滑雪。德国的父母很可能会这么问,你的计划呢?孩子说没有计划,德国的父母就说,没有计划的事不要做,做事一定要有计划。孩子就得做计划。一做计划就会发现有的事可行或是不可行。

讲到教育孩子,作为父亲当然还是讲自己的孩子最熟悉了,不是说觉得自己孩子被教育得多么成功,我永远不敢说这些话。其实还是觉得孩子身上有很多缺陷,我也很遗憾,但是只是觉得在有些环节和做法上是非常值得回味的。

比方说我女儿在一个连区重点都不是的中学读书,考大学时也很紧张。想想看,连重点中学竞争都很激烈,在区重点都不是的学校能没有压力吗?很有压力!我跟我女儿说,闺女你不要怕,你能考上大专吗?我女儿瞪我一眼,我怎么会连大专都考不上?我考上普通的本科都没问题。我说那很棒啊,我当然不是想让孩子考一个大专就完了,我只是让孩子降低压力。后来我女儿说了,老爸,我特别想去上海上学,想考复旦大学。我说复旦挺难考的,尤其是你们学校的基础也比较差。不过高考能考好了就上复旦,考不上就上普通本科,上大专也可以啊!又问我女儿,考复旦准备考哪个专业。我女儿说新闻学院,她想当记者。我说当记者不一定考新闻学院,复旦的新闻学院分很高,依你的基础,难度一定很大,建议你考虑一下社会学系。第一,社会学系毕业以后也可以当记者,另外搞管理搞研究也都可以。最重要的是,社会学系的录取线比较低,大概比新闻学院低10~20分左右,这就差很多了,我觉得这个希望可能更大一点。后来我女儿就选定了报复旦大学的社会学系。

我女儿就开始为高考努力了,但是一模成绩出来就哭了,因为那个分只能考上一个二本,根本上不了复旦。我们就给她做工作,没有关系,你一模考试就已经能进到二本了,那很棒了,你很有潜力,还有好几个月呢。我看了你们学校以往的考试成绩,据我们了解,有的人高考成绩比一模成绩上升一百多分,我觉得你也有这个发展的空间。

高考前20天就更紧张了。我说闺女你不是想考复旦吗,把复旦大学招生小册子上的三句话,每天早上起来之后到阳台上大喊三遍,会有奇效。哪三句话?“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选择了成功的人生。”我女儿就喊,女孩嗓音细,喊不出来,但每天坚持下来就越喊底气越足。最后我女儿的高考成绩确实比一模成绩高,而且她比复旦大学社会系学院录取线就高出一两分的样子,擦着边勉勉强强就进去了。后来我们回头看都觉得很惊险,如果她不选择这个专业,她就不可能进复旦。

成功永远是属于那些有目标有计划的人。这就是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对中国的学生来说特别重要特别值得警醒。在中国,很多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没有清晰的目标,没有详细的计划。甚至连父母也想不太清楚、不过可能有些父母觉得想得很清楚,我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考名牌大学,然后出国留学。这个目标太模糊。什么意思呢?清晰的目标应该是要明白你要走什么路,你怎么能够实现你的目标,你每一步该怎么奋斗。

但家长们也需要注意不要走入另一个极端。北京有一所知名中学的校长,有一天我们在一起聊天,他说我做了一件愚蠢的事情,后悔晚矣。他说:“我想让我的儿子学医,我儿子其实不喜欢学医,但是儿子很听话,因为我让他学医他就学医,一考考上了,某某军医大学,结果学了五年的医还是不喜欢医学。大学毕业之后自己去学计算机了。”因此,确立目标做好计划是以孩子为主体,家长只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孩子各种各样尝试的机会,在尝试中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兴趣所在。家长首先要发现孩子有什么梦想,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梦想或愿望,但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如何才能实现,让孩子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一个人只有知道怎么样能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才会有干劲,也才会有信心。但是,家长过早地单方面替孩子确立人生目标,特别是职业目标,这是很危险的,容易限制孩子的发展。家长应该给孩子的成长留下足够的空间和余地。

§§不要把早期教育变成早期摧残

36计之13:保护儿童的理性休眠期

36计之14:游戏是幼儿最好的学习

36计之15:道德智能决定人生成败

36计之16:提倡童言无忌

我在多年从事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父母比问题孩子多。所以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做起,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做起。下面谈的是破解家庭教育九大难题中的第四个难题,就是讲不要把早期教育变成早期摧残,呼唤父母提高心理抚养水平。在分析这个难题时,我们要侧重讲早期教育,下面我们还会讲关于学业的竞争压力,怎么样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成功以及关于性教育的一些问题。

大家可能早就感到现在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是越来越低龄化,过去也就觉得考大学压力很大,现在发现中考压力就很大。甚至还发现孩子要上个好的初中甚至上个好的小学压力都很大,以至于现在很多幼儿园在家长们的压力之下都纷纷开课,所以出现了一种现象叫做“幼儿教育小学化”。

天津河西区一所幼儿园,已经开始应父母的要求,教孩子用竖式做三位数的加减法,而这是小学二年级才教的内容。再比方说,有的幼儿园要求孩子认字,例如“莲藕”的“藕”、“板凳”的“凳”、“跳舞”的“舞”、“酱油”的“酱”,还有“笔墨”的“墨”,这些笔画都极其复杂的字,本来应该是在小学三年级以后才学的字,现在都编到了小学学前五百字中。

我觉得这种做法违反了幼儿的发展规律,可能会造成伤害。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天津一个小朋友梦里都在说算术题,太紧张了。后来发现这个孩子居然掉头发,开始是几根几根地掉,后来就一片一片地掉。她妈妈很紧张,带她到医院检查,大夫诊断说这是精神紧张所致。

我认为,这样的一些做法就是把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