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是孩子的问题
13276000000010

第10章 36计之10从小学会理财

有人可能会说,小孩理什么财,小孩能有几个钱,那么点钱需要理财吗?我认为需要理财,再少的钱都需要安排,对孩子来说小就是大,大就是小。

我觉得,不会理财就不会自理,不会自理就不会自立,而不会自立就无法长大成人。这或许是理财教育给予人们最重要的启示。理财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之一。大家发现没有,青少年的时候,特别是当你独立生活,比如说住校或者独自出门旅游时,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钱是有限的,有的人过得井井有条,有的人就过得乱七八糟,吃了上顿没下顿,满足不了欲望就开始出现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结果,甚至会出现贪欲无法节制导致违法犯罪的事情。

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个时候出国的人还很少,有个叫冯大兴的大学生就考上了国外的大学,要出去读书。但是他不但没走成,还居然被枪毙了。怎么回事呢?他当时出国的时候身上钱很少,但他很想要一个录音机,而他家里根本就没钱让他买录音机,他就去偷。心想反正身体好,胆大心细,偷这一回以后就再也不做这事了。结果被保安发现了,在厮打中他把保安给打死了。当时引起了社会上很大的震动,一个马上要出国留学的大学生,就为了偷个录音机把人给打死了,自己也被枪毙了。当然,这只是控制不了自己欲望的人的一种极端的情况。

德国的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迈尔斯提出,现代父母要教育孩子的三大财富能力,即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处理物质欲望的能力、了解匮乏与金钱极限的能力。犹太人就很会教育孩子理财,他们教育孩子从小养成精打细算的习惯,不该花钱的地方绝对不花一分钱。小的时候就要求孩子学会打工挣钱,这个意识很强。中国的孩子这方面的锻炼恰恰很少。

我们在做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消费状况比较研究时发现,相对于其他三国而言,中国高中生对金钱和打工的意识是最低的(45.8%),日本最高(70.7%),美国其次(63.3%),韩国第三(52.2%)。与此对应的是他们对于金钱的兴趣,中国高中生对于金钱感兴趣的比例为64.9%,也远低于其他三国(日本90.1%,韩国90.1%,美国78.1%)。这可能与中国高中生课业负担繁重、学习任务紧张有关,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打工。同时,大多数中国父母也缺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和理财能力的意识,不愿意让孩子分散学习精力。担心孩子的身体和安全,不忍心让他们过早分担经济压力也是重要原因。另外,学校和社会也没有把高中生打工作为锻炼其社会能力的方式。作为即将成人的高中生,适当参与社会工作,进行社会实践,对于未来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因此,社会应多为高中生创造机会,同时老师、父母也需转变观念,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的情况下,让孩子们进行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

有一个问题想提出来探讨一下,国外比较流行让孩子在家里通过做家务挣钱,中国对这个问题有很大的争议。很多人觉得孩子做家务是正常的,不应该给钱。还有一个理论就认为孩子是家庭的主人,干活怎么能要钱?的确有这样的说法。甚至有一个人还写了篇文章《小彼得的账单》,说国外有个小孩叫小彼得,彼得干了活就跟妈妈要钱,妈妈就不太高兴,后来给了他一个账单,你小的时候吃奶多少钱,什么什么多少钱,最后小彼得觉得很不好意思,就不再说钱的事了。

想跟大家探讨的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孩子的有些零花钱也通过他的劳动来体现。这劳动有两种,一种是属于单纯的家务劳动,这种可以挣零花钱;另一种是对父母的孝敬关照,这个不应该付任何钱。把自己的零花钱挣出来我觉得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做法。怎么给零花钱是家长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该怎么花这些零花钱。花钱要有计划,开销要有记录。每月底,父母要帮助孩子分析他这一个月的开支情况,引导孩子合理消费。在引导孩子合理消费方面可以采取一些奖惩措施:合理消费有奖励,下个月可以多给一些;开支不合理,下个月就会少给一些。

有远见的父母还都会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但孩子的责任感从哪里来?孩子需要有岗位和任务,没有岗位和任务,就很难有责任感。我们大家都有体会,平时生活中如果说这件事大家都要负责任,结果就没有人负责任。如果你说某某你负责什么,某某某你负责什么,这个时候每个人的责任感就会来了,因为责任很明确。

所以作为父母来说,我建议,要想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岗位,或者给他个任务。哪怕这个岗位任务很轻,只是负责每天把报纸从报箱里拿出来,或者是拿牛奶,或者是扫地或者是干什么,我觉得都是一种责任。责任坚持得好,给他一点物质奖励,他有劳动的收入。这样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职尽责的服务获得一点报酬,然后自己来规划自己的开支。

我们曾经在北京的一所小学做过这样的实验,叫做“5元钱的午餐”,后来物价高的时候提到10元钱的午餐,就是在小学生当中做这种理财的实验。假如给你10元钱,你怎么样安排让全家三口人吃上可口的午餐,要孩子来设计出午餐具体有什么,要花多少钱。结果呢,就发现差别很大,有的孩子说10元钱挺多的,吃肯德基、麦当劳吧,结果发现10元钱买不了多少肯德基、麦当劳里的东西,全家人不够吃,也不是有营养的东西;有的孩子说买烧鸡,发现10元钱也买不了,全家人吃一只烧鸡,也不是合理的午餐;有的孩子设计得非常合理,比方说买几个鸡蛋,买一点青菜,买几个馒头,又做了汤,荤素搭配。最后我们还请了营养学家,给分析看看谁花的钱最合理,谁设计的午餐最营养可口。结果有一个女孩子设计的午餐,只花了6元多钱,就可以让全家吃一顿非常可口的午餐。

有的家庭更聪明了,孩子放寒假暑假,就把家里的日常生活安排都交给孩子,让孩子来当家,从而学会精打细算这些管理能力,这种做法也会让孩子增加直接经验。这都是教育孩子如何理财的方法,虽然不是所有家庭都非常富有,但是所有家庭都会面对理财这个问题。

我有一个朋友,中央教科所的一位教授。我觉得,这位教授在好多年前的理财方式,也让他的孩子大受其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因公出国的时候,国家所发的钱里包含了置装费,他享受过这笔钱。他家有两个女儿,都很爱美。知识分子收入是有限的,他后来想了一个办法,也给两个女儿置装费。你们两个都想买衣服,咱们来一个改革,根据咱们家的收入确定你们的份额。你们两个人一年的置装费多少,由你们自己安排。给了置装费以后,穿戴上的东西就不能再跟家里要钱,行不行?两个女儿一听,不错啊,还有这笔钱,很开心,结果就很同意。这笔置装费一年分两次给,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妹妹拿到钱立刻买了一双皮鞋,但是到了冬天发现还需要别的东西,不够了怎么办,家里人不再给了,她就只能拣她妈妈剩下的衣物了。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磨练,他女儿变得非常精打细算,学会了用更少的钱买到自己更需要的东西,节省了不必要的开支。后来他女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强,去美国留学了。这样的孩子出去,父母心里其实也是很放心的。

学会了理财的孩子,不仅能管理自己的财务,也能管理自己的生活。所以父母应该把这件事情看得比较重要,听听孩子的一些消费方案,告诉他一些管理的才能,对孩子完全是有益无害。

现在啃老族、月光族的出现,都是一种悲哀的现象,都是一种教育失败的结果。有专家把中国孩子的这种压力状况概括为“软垫理论”,意思是,中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论是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学还是就业,哪件事情没做好,都有家长为孩子解决后顾之忧,家长就是孩子的安全垫。中国的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一样可以坦然地住在家里啃老。这种现象在国外很少见。国外的孩子,独立的紧迫感比较强。国外的家长也确实说到做到,“你能养活自己了,我就撒手不管了。”希望中国的家长们也能狠得下心来,帮助孩子更独立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