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能错过的儿童敏感期
13275000000018

第18章 语言的敏感期——开启孩子的语言天赋

从最初咿咿呀呀到说出“爸爸”、“妈妈”那令你至今都激动不已的语言。现如今,3~4岁的宝宝又进入了语言能力发展的最快时期。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家长的一项艰巨任务。那么,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你知道孩子在语言方面会有怎样的表现?又该如何帮他度过这一语言敏感期,开启他的语言天赋呢?

捕捉孩子语言的敏感期

在儿童语言敏感期的早期,当他们发现一个词语和一个外物能配上对时,很喜欢重复这种配对游戏。

“妈妈!”

“哎!”

“妈妈!”

“哎!”

这是孩子在语言敏感期早期的一种表现,当然,在这种一叫一答的对话中,他们也享受着语言所带来的喜悦。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孩子到了三四岁的时候,开始进入语言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能够使用非常丰富的词类。通常,3岁的孩子已经掌握了900个左右的词汇,而且能够以5~6个词的句子交谈,并且还能模仿成人发出的大部分声音。3岁多的孩子,在他们讲话时还能够使用主语、动词、形容词、连词等来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当孩子到了4岁,在语言质量上更是有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词汇量会猛增到1600个左右,能和别人随意交谈,也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个时期的孩子愈发喜欢说悄悄话。也许很多时候,家长会对孩子这种无声的悄悄话感到奇怪,其实,这是孩子语言敏感期的一种特殊表现。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语言的发音,也在渐渐发现原来语言还有很多表达形式,可以大声喊,也可以是两个人之间的私密对话,而说“悄悄话”也是孩子发现的一种探索语言的形式,而且很多时候,他们喜欢对着玩具悄悄地说些什么。“悄悄话”这种特有的交流方式,声音低,不被他人听见。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具有一种不被别人知道的神秘感,更能让他们着迷,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教师使用“耳语游戏”来发展孩子的听力、理解力和表达能力,这也充分说明“悄悄话”这种语言交流形式对孩子智能的开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了爱缠着大人说悄悄话,但凡孩子接触到的任何对象,像天上的太阳、月亮,地上的花草树木、河流,有生命的动物,各种各样的玩具等,都有可能会成为他们交谈的对象。而且,3~4岁的孩子也是愈发迷恋电话这部神秘机器,“那端说话的人是妈妈吗?”“我模仿大人的样子,怎么有人会回应我呢?”从最初观望大人的一举一动,到逐渐模仿大人的语言和姿势,直至最后尝试自己去拨打和接听电话。孩子的这一系列惊人的变化不得不说是个奇迹,但是,在奇迹的背后,更是孩子自身在语言方面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力量和能力。

这么看来,3~4岁的孩子在语言方面的发展是相当惊人的。善于观察、引导、鼓励孩子的语言发展,这将会帮助他更好地度过这段时期的语言敏感期。

成长日记42:爱说“悄悄话”

鑫鑫3岁多了,聪明、主意多,是个喜欢跑、喜欢闹的孩子,可就是有一个习惯改不了——喜欢趴在别人耳边说悄悄话。

一天,我正在电脑前整理资料,鑫鑫走过来,举起小手,半捂着嘴靠近我的耳朵,说了些什么,说完之后,还煞有介事地问我:“妈妈,你听到了吗?”

当时,我正忙着手头的事情,也确实没有听到什么,对他简单地摇了摇头。鑫鑫见我没有反应,便不再说了。

还有一次,我和鑫鑫在小区里散步,迎面走来一位漂亮的阿姨。这位阿姨见鑫鑫很可爱,笑着和他打了个招呼“好可爱的宝宝哦”。鑫鑫也朝阿姨笑了笑,便羞怯地钻进我的怀里。可是,那位阿姨刚走开,鑫鑫就趴在我的耳边,嘀嘀咕咕地说了些什么。

我皱了皱眉,鼓励他说:“鑫鑫,妈妈没有听见,你再说一次。”鑫鑫又重说了一遍,这时我才发现鑫鑫根本就没有出声,只是动了动嘴。

这时,我想起上次类似的事情,就趴在鑫鑫的耳边,小声说:“鑫鑫,你很喜欢刚才那位阿姨,对吗?”这时,鑫鑫开心地笑了笑,再次钻进我的怀里。

(鑫鑫妈妈)

教 子 心 得

毫无疑问,故事中的鑫鑫进入了爱说“悄悄话”的敏感期,这种不被别人知道的神秘感,让他是那么地着迷,引起他对说话的无限兴趣。那么,当家里有一个爱说“悄悄话”的宝宝时,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一定要认识到这是孩子在语言敏感期的一种表现,一定要耐住性子听孩子把话说完。当然,如果你能够做出非常感兴趣的倾听姿势和表情,并适当地对孩子的耳语做出相应的反应,相信他的兴趣和神秘感一定会更好地得到满足。以故事中的鑫鑫为例,当孩子询问妈妈是否听见时,作为家长就算再忙,也要专注地回答孩子,哪怕是微笑着点点头,让他知道你在听他讲话,而且你听到了他所讲的。如果实在没有听到,家长也可以让孩子把声音稍微放大一点,并鼓励他再说一次。要知道,有时孩子的悄悄话仅仅只是嘴巴在动,并没有发出真正的声音,就像鑫鑫在小区和妈妈的对话一样。这种情况下,家长完全可以凭借当时的情景来揣测孩子的心思。

其次,“悄悄话”也是增进家长和孩子感情的一种交流方式,当孩子很神秘地趴在你的耳边嘀咕着什么的时候,你又怎么可以错过这个绝佳的亲子交流的机会呢?比如,当孩子在公共场合闹情绪时,家长可以用“悄悄话”来转移他的注意力,你可以伸出食指,放在嘴边,发出“嘘”的声音,等孩子安静后,悄悄地趴在他的耳边说:“宝宝,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或是“我在房间里发现了一件好东西,宝宝快去找找”。再比如,当孩子睡醒时,家长也可以用亲切的语调对他讲一些“悄悄话”,“噢,宝宝睡醒了,宝宝睡得好香啊!”等等。

另外,说话的时候,家长要尽量把语速放慢,让信息有效地传到孩子的耳朵里;反之,如果家长耐不住性子,不能静下来倾听孩子的耳语,只会使他们失去诉说的兴趣,这样很容易成为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障碍。

不过,当孩子表现出爱说“悄悄话”的倾向时,我们也不可忽略这么一种情况,那就是孩子的防备心理。这种孩子一般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而是寻找可以信任的人说悄悄话。这种时候,家长一定要给予足够重视,找到孩子胆小的原因,然后试着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氛围,让自己成为他可以信任的人,而不是让耳语成为孩子的惯用表达方式。比如,在其他小朋友或者陌生人面前,孩子不敢介绍自己,这时,家长可以示范说:“大家好,我叫××,今年4岁了。”然后再鼓励孩子重复一次。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也不能强迫孩子,而是以引导为主,对于孩子的点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成长日记43:家有“接线员”

赫赫三四岁的时候,对接电话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慢慢成了家里的专职“接线员”。

有一次,我给赫赫爸爸打电话,赫赫好奇地凑过来,吵着嚷着跟我要电话的听筒。我看出了赫赫的心思,便将听筒放在他的耳旁。只见赫赫学着我的样子“喂”了一声,之后就不说话了,待他停顿片刻后,我说:“叫爸爸。”可是,赫赫怎么也不肯叫。

后来,我发现赫赫经常会拿起电话嘀咕着什么,也不管哪头是听筒,哪头是话筒。记得一次,电话铃声一响,赫赫就立刻跑到电话机旁,拿起听筒,有模有样地说:“喂,请问你找谁?好的,再见!”整个过程中,中间一点也不停顿,而且还没等对方开口,赫赫就煞有介事地挂断了电话。

现在赫赫4岁了,越来越喜欢按电话上的键盘,对此我也没有太在意。可是到月底缴纳电话费时,我却惊讶地发现当月的电话费早已超出往常。原来赫赫最近按的电话都拨通了,有几个甚至还是国际长途。

(赫赫爸妈)

教 子 心 得

当家有小小“接线员”时,家长会认为这又是孩子故意搞的恶作剧,也会惊愕孩子竟然能够模仿自己接电话的样子,而且中间没有停顿就把你刚才说的话重复了一遍。其实,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当他们发现声音不仅可以从身上发出,而且还可以从电话这部奇怪的机器里发出时,这个重大发现会令他们兴奋不已,在他们眼里,这部能够发出奇妙声音的机器简直是太奇妙了!

最初,孩子只是观望大人的一举一动。渐渐地,他们会模仿大人的语言和姿势,尝试自己去拨打和接听电话。虽说他们还不知道接听电话的过程和礼节,也常常会闹出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话,但是这种新奇的语言上的交流方式就像具有魔力一般深深吸引他们去尝试。事实上,当孩子努力尝试的时候,恰恰开启了他们探索语言之门的钥匙,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在这种时候,作为家长,一定要以一种理解的心态看待。打电话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通过电话,孩子可以与电话那端的人进行沟通,这正好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当孩子对电话表现出浓厚兴趣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满足孩子对电话的好奇心,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说,当家长正在打电话,而孩子凑过来认真观察,甚至伸着小手要电话时,你不妨试着让孩子参与进来,鼓励他对着电话说话,让他感受这部神秘机器所发的神奇语言。当孩子拿起电话听筒,按电话键时,家长可以借此机会给他讲这是什么,为什么会有“爸爸”的声音,并教他怎样拨号、接听等等。

为了让孩子的电话交谈更加顺畅,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帮助。平时要向孩子传授一些基本的电话用语,比如,接电话时一定要礼貌地问对方“喂,您好,请问您找谁?”当孩子基本掌握了拨打和接听电话的礼仪时,家长还可以试着让孩子拨打和接听电话。

成长日记44:说话口吃

睿睿今年3岁4个月了,大眼睛,樱桃小嘴,长得水灵灵的,家人都把这个宝贝女儿当成掌上明珠。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一向口齿伶俐的睿睿说话总会结结巴巴,一个词往往会重复好几遍,着急时,小脸也会憋得通红,却怎么也开不了口。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睿睿在小区里玩,不远处有几个小朋友正在玩跷跷板。睿睿看到了,也想过去玩。只见睿睿指了指跷跷板对我说:“玩、玩、玩这个。”我一听,猜想睿睿肯定又是结巴了。

于是,从那以后,我和睿睿爸爸就总是提醒睿睿该怎样说,每天还专门抽出时间集中训练睿睿说话。然而,过了几天,睿睿的口吃还是没有效果,这让我和睿睿爸整天愁容满面的。到底是为什么呢?

(睿睿妈妈)

教 子 心 得

当孩子到了三四岁的时候,很多家长会发现他们会时不时地表现出“口吃”的行为。的确,对于孩子来说,想出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他的意思并恰当地说出来,并非一件简单的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事实上,这是孩子思维发展的一种表现。

通常,2岁的孩子只能讲200个词左右,3岁就增加到900个,而到了4岁会猛增到1600个。可以说,孩子到了三四岁,他们在语言方面的发展是相当惊人的。但是,在孩子的词汇量不断积累的同时,他们也开始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希望用更准确的词汇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可以说,孩子脑子里的想法远比他们掌握的词汇量多得多,因此,当孩子处于情绪激动或是悲伤的状态时,他们的语言储备就会跟不上思维的速度,很难平静而流利地说出他们的想法,于是,在这种时候,孩子就会突然出现口吃的现象。

事实上,这种语言能力和思维速度上的脱节,只是一个暂时现象,并不是真的口吃。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表达能力的提高,当孩子掌握的词汇量能够足以表达他们的思维时,这种口吃现象自然就会纠正过来。而且有些结巴之处,如果父母不去理会它,孩子自己也会自然而然地说顺的。

然而,遗憾的是,孩子偶尔的结巴和重复在不少家长听来会显得特别刺耳而警觉,这样家长就会在说话时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心情流露出来,反而让孩子变得更加紧张。也有不少的粗心家长对孩子的喋喋不休往往很不耐烦,这样就极有可能让他们养成不厌其烦地说了又说的习惯,因为孩子只是想确信家人是否听进去他们所说的话。

所以,在这种时候,家长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允许孩子按他们的方式说话,因为孩子正在学习和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便说得不对或说得不好,也不要取笑他,否则只会增加孩子的紧张和不安。同时,家长也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鼓励他们放慢表达速度,或是帮他把话说完整,从而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这一特殊时期。比如,当孩子说话结巴的时候,家长可以耐心地对他说“别着急”“慢慢说”或是“你可以再说一遍”等等。另外,在孩子说话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倾听,如果你注意认真聆听孩子所说的话,他们会大受鼓舞并有受重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