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有佛法就有办法
13271100000042

第42章 先学做人,再学做佛

要先学做人,人成了,就是成佛。

——南怀瑾

人,普普通通;佛,不同凡响。于是很多人认为,做人难,做佛更难。但在南怀瑾的眼里,做佛就是做人。他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前来听他讲人生佛学的学生:“青年同学注意!先学做人,能把儒家四书五经等做人之理通达了、成功了,学佛一定成功。像盖房子一样,先把基础打好。人都没有做好,你要学佛,你成了佛,我成什么?要注意啊!要先学做人,人成了,就是成佛。佛法告诉你的就是这个道理。”

南怀瑾说:“要先学做人,人成了,就是成佛。”言下之意,做人和做佛走的是一条修行路,懂得如何做好人就是做佛的基础。佛的修行,也就是人修行。

有一天黎明,佛陀进城。

在路上,佛陀看见一名男子,向着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顶礼膜拜。于是佛陀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做呢?”

那名男子说:“我这是在做善生,每天向各方膜拜,是家族传下来的习惯。据说这样做,就会得到更多人的喜欢和尊重。”

佛陀说:“我也有六种敬礼的方法。”

那个人奇怪地问:“你的方法是什么呢?”

佛陀慈祥地对他说:“获得更多人的喜欢和尊重的六种敬礼方法是:第一,孝顺父母:做儿女的要孝顺,令父母高兴、欣慰;第二,尊重师长:做学生的要敬重师长,接受教导;第三,爱护妻子:妻子是个好助手,夫妻之间要互相敬重;第四,善待朋友:对待朋友要诚实、互敬;第五,尊敬僧众:对待僧人要布施、恭敬;第六,友好地对待仆人:对待仆人要宽容,不要让他们过度疲倦。如果能够按照这六种方法来对待生活,你的人生就会和谐圆满,人生就会快乐无忧。否则,只是礼拜六方,又有什么用处?”

那个人听了佛陀的教诲,心中十分高兴。从此,按照佛陀的教诲行事,对人的亲和感与日俱增。

佛陀告诉那人的“获得更多人的喜欢和尊重”的方法有什么神奇玄妙可言吗?显然没有。但是,试问人间众生谁能完完全全地照做呢?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照着实行,相信每个人都会获得更多人的喜欢和尊重。

很多人把佛学看得很高,其实它并没有什么另起炉灶的玄虚,正所谓“道不远人”。这就是说,凡是学佛学禅的人,首先要建立一个确定的人生观。一个学佛的人,首先要在心中建立这样的观念:这一生,来到这个世界,根本就是来偿还欠债,报答所有与自己有关之人的冤缘的。因为我们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一无所有。长大成人,吃的、穿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众生、国家、父母、师友们给予的恩惠。“我”只有负别人,别人并无负我之处。因此,要尽我之所有,尽我之所能,贡献给世界上的人们,以报答他们的恩惠,还清我多生累劫自有生命以来的旧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而为世为人、济世利物。大乘佛学所说首重布施的要点,也即由此而出发。大道理归大道理,布施还得脚踏实地,一步步做起。

看看,学佛之道,也就是做人之道,没有什么难的。佛学中的很多道理与俗世的没有什么区别。

良宽禅师终生修行修禅,从来没有懈怠过一天,他的品行远近闻名,人人敬佩。

但他年老的时候,家乡传来一则消息,说禅师的外甥不务正业,吃喝嫖赌,五毒俱全,快要倾家荡产了,而且经常危害乡里,家乡父老都希望这位禅师舅舅能大发慈悲,救救外甥,劝他回头,重新做人。

良宽禅师听到消息,不辞辛劳,立即往家乡赶。他风雨兼程,走了半个月,终于回到了家乡。

良宽禅师终于和多年没见过面的外甥见面了。这位外甥久闻舅舅的大名,心想以后可以在狐朋狗友面前吹嘘一番了,因此也非常高兴,并且特意留舅舅过夜。

家人也很高兴,心想禅师可以好好规劝一下自己的外甥了。外甥却寻思,久闻舅舅大名,要是他真的对我说教,我可要好好捉弄他一下,日后就能在别人面前吹嘘了。

出乎意料的是,晚上,良宽禅师在俗家床上坐禅坐了一夜,并没有劝说什么。外甥不知道舅舅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惴惴不安地勉强熬到天亮。这时禅师睁开眼睛,要穿上草鞋,下床离去。他弯下腰,又直起腰,不经意地回头对他的外甥说:“我想我真的老了,两手发直,穿鞋都很困难,可否请你帮把我草鞋带子系上?”

外甥非常高兴地照办了,良宽慈祥地说:“谢谢你了!年轻真好啊,你看,人老的时候,就什么能力都没有了,可不像年轻的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把人做好,把事业的基础打好啊,不然等到老了,可就什么都来不及了!”

禅师说完这句话后,掉头就走。

但从那一天起,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去享受了,而是改邪归正,努力工作,像换了个人似的。

良宽禅师并没有用什么大道理规劝外甥,其实,那些道理不用说外甥也懂,只是没有照着实行而已,禅师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只是要唤起外甥的良知而已。做好了人,一切都有可能,否则就无药可救,再无他法。

南怀瑾先生讲,世法与佛法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出家的人要懂世法,世法懂了,佛法就通了。同样的道理,世人想修佛得道,只要安安稳稳地在俗世中学会如何做人就可以了。先学做人,再学做佛。这是世间不变的道理,也是南怀瑾先生对佛法的独到见解。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够照此修行,不但可以使自己获得幸福,而且还能够造福社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