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有佛法就有办法
13271100000036

第36章 人不能没有自知之明

参佛先参我。

——虚云法师

你我皆凡人,却总妄想做一个非凡人,知物之好坏,而希望得其精而弃其糟,恨不能网天下之精华尽收己囊。正如佛陀所说:“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明白自己的自身条件才是取诸于外的资本。如果你只知道要取物之精华而不知自己有没有与之相对等的能力,那就该是你一生中最大的憾事了。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

虚云法师有一名弟子名叫悦聪,悦聪悟性不高,生性懒惰,在寺院里却不甘于做那些挑水扫地的事,整天梦想着得道成佛。

悦聪整天盘腿静坐,苦思冥想。一次,虚云法师便问他:“你这样盘腿而坐是为了什么?”

悦聪答道:“我想成佛。”

虚云法师听完后,拿了一块砖,在悦聪旁边的地上用力地磨。

悦聪问:“师父,你磨砖做什么?”

虚云法师答道:“我想把砖磨成镜子。”

悦聪又问:“砖怎么能磨成镜子呢?”

虚云法师说:“砖既不能磨成镜,那么你盘腿静坐又岂能成佛?”悦聪问道:“要怎么才能成佛呢?”

虚云法师答道:“就像牛拉车子,如果车子不动,你是打车还是打牛呢?”

悦聪恍然大悟,从此放弃成佛的想法。

当砖不具有成镜的特性时,你永远都无法把它磨成镜子。相对于人而言,这种道理同样适用。很多人想改变外物,却难改变自己。然而,却不知想要改变外物必须先要改变自己。而要改变自己,必须先要认清自己。一个只有认清自己的人,才不至于有虚妄的想法。

虚云法师有一天晚上来到一座破庙,看看里面空荡荡的,只有一口旧棺材,棺材盖子反过来盖着,留着缝隙。法师估计里面没人,便躺在棺材盖上睡觉。到了半夜,棺材突然摇晃起来,里面还发出声音:“我要出来!”

“你是人?是鬼?”

“是人!”

“是什么人?”

“是讨饭的。”

法师笑着起来,让这个人伸出头来,一看,真和鬼一样丑。

那人问:“你是什么人?”

法师答:“和尚。”

这个人非常生气,嫌法师压在棺材盖上,进而还想动手打人。

法师笑说:“我躺在上面,你动都不能动,还想打人!”

被人压在身下,还要动手打人,可谓这个乞丐没有看清自己所处的形势。多亏是遇到了虚云法师,要是遇到了一个蛮不讲理的人,打起架来,这个乞丐一定会吃大亏。所以虚云法师说:“参佛先参我。”其实人生在世做什么事都要看清自己。看清自己的能力,你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看清自己所处的形势,你才能拿出正确的做法;看清自己的需要,你才能懂得追求什么……总之,人不能没有自知之明。

有很多人小学没有毕业就来大城市闯荡了,几年下来小有成就。而有些人比较勤奋好学,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拿了本科文凭,于是找工作谈薪水的时候,要的很高。但是,总是很难找到工作。和那些小学没毕业但早已有所成就的人相比,大学毕业生显得很尴尬。这就是没有自知之明所带来的苦恼。任何工作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使是大学毕业生,也需要从头做起,也需要积攒相关的经验,不能一开始就自视甚高,把自己摆在尚未达到的高度。

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自知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才不会犯错误,才会少受些苦。我们要仔细地观照自己,在喧嚣的尘世留一片可以静憩身心的领地,倦时燃一炷兰香,悠然独坐,也许你可以突然顿悟、参透人生的玄机——知己察己,方能取外物之精华而弃外物之糟粕。人应该看清自己的环境,看清自己的能力,看清自己的学识,看清自己的因缘,看清自己的家世,看清自己的志趣。犹如伯乐识马,韩愈在《马说》里慨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意在慨叹人生际遇之不平。然而,你若无千里之才,安能稳享千里马之遇?你若无伯乐之智,安能识世间良驹?所以,要求诸于外必应先求诸于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