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地理未解之谜全纪录
13269000000047

第47章 蒙着面纱的神农架之谜

神农架位于我国湖北省西部的大巴山区,面积有3200平方千米,林地占85%以上,海拔差不多都在千米以上,素有“中华屋脊”之称。神农架是个谜,神秘而博大:大量动物在此返祖变白,山溪之间出现大海独有的潮汐现象,真假虚实的动物故事,怪异莫测的洞穴……这些独特费解的神农架之谜,叫人眼花缭乱,浮想联翩。

谜之一:动物白化现象

我国许多城市的动物园里都养有白熊。从外表看,它们实在没有什么区别,若注意到产地栏的记载,就会发现其中的大不同。原来多数白熊都属引进的北极熊,唯独武汉动物园里的白熊标记着“神农架”三个字,是地道的“国产货”。关于神农架白熊是否真是白熊的问题,科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争议,至今余波未了。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神农架山林里捕到的第一只白熊,送到武汉动物园,引起了科学界的震惊。依照常理,白熊只能生活在北极圈内、北冰洋地区,神农架属中纬度地区,是亚热带向温带气候的过渡地带,怎么可能出现白熊呢?

未过多久,在神农架又相继捕到四只白熊,而且雄雌老幼兼备。

20世纪70年代,在两次大规模的“鄂西北奇异动物科学考察”过程中,科学工作者竟陆续见到、捕到了神奇的白蛇、白獐、白麂、白龟、白金丝猴、白苏门羚、白鹳、白皮鹭、白冠长尾雉……当地百姓还曾目睹过白“野人”、白蟾蜍等,几乎所有的动物物种都有白的。

在古代传说中,白色动物一直被视为修行千载、始悟仙道的精灵或神物。《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的曾帮助轩辕黄帝立下赫赫战功的“罴”即为白熊,《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也是白蛇修成人身的。

神农架的白色动物同非白色的同种动物相比,在生活习性方面尚未发现有多大差异。

通体白色的动物在当今世界上已为数寥寥了,非洲白狮、白人猿,印度白鹿,中国台湾白猴等无不被人视为珍宝。在我国珍稀动物名录里,诸如白鹳、白冠长尾雉等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神农架被称为“白色动物之乡”的确当之无愧,而神农架所有白色动物均享受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待遇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人们至今还是不清楚,为什么唯独在神农架才会出现这么大规模的动物白化现象。

谜之二:山溪之间的潮汐

潮汐是由月球对地球的引力而产生的海水涨落现象。谁能相信,这海边特有的自然现象竟也能出现在神农架的山溪间呢?流经红花乡茅湖村境内林区的潮水河就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观察潮水河奇观最理想的地方当属横卧于上游的一座小桥。桥不知建于何时,虽历经修补,却依然保留着原有的模样,桥墩用石头垒砌,桥身由树干架成,高丈余。平时看来,这座桥似乎架得多余。因为只有汩汩流水从桥下淌过,行人完全可以凭“石步子”安全过往。唯有到涨潮的时候才认识到桥的必要,那时候水位陡升,波涛翻腾,一下子便漫上桥头,需半个多钟头才会慢慢消退。溪水从观音岩上的一个岩洞中涌出,滚坡直下,最初为一挂瀑布,降至谷底才形成一条小溪。细观瀑流,时粗时细,一昼夜三变,因而引起溪水三起三落。涨潮时波澜翻滚,汹涌澎湃,落潮时水位锐减,露出岸边卵石。这与海边潮汐又不尽相同。

民间将潮水河潮汐的起因解释为犀牛翻身,讲潮水河的源头是一口深渊,有一头巨大的神犀终年睡在水里修炼,神犀有个习惯,每昼夜要翻三次身,每当它翻身时就会激起渊水外溢,因而造成了河水涨潮。此说是否可视为对间歇泉的神话解释呢?地质工作者曾探察过潮水河的源头,发现观音岩上的岩洞内通地下河,地下河的源头远在海拔2060米的“一碗水”,“一碗水”又是一处间歇泉,因此认为潮汐为间歇泉所致。但“一碗水”究竟有多大蓄水量?间歇泉是怎么形成的?间歇泉有能量使下游的溪水如潮水般定时暴起暴跌吗?潮水河还有许多令人费解的现象。譬如,它来潮时的水色因时节而不同。若逢干旱时节,水色混浊,像暴起的山洪;若逢淫雨时节,则碧波荡漾,如奔腾的清流。为什么如此泾渭分明呢?再譬如,它左右各有一条水溪,水色也因时节而异,不过恰与潮水河水色相反,这是为什么呢?这些问题谁能解答呢?

迷之三:真假虚实的动物故事

神农架动物世界奇闻特别多。1986年12月4日的《江汉早报》上赫然登着一则报道,题目《神农架巨型水怪之谜》,称新华乡农民发现三只巨型水怪,“栖息在深水潭中,皮肤呈灰白色,头部像大蟾蜍,两只圆眼比饭碗还大,嘴巴张开有四尺多长,两前肢生有五趾……浮出水面时嘴里喷出几丈高的水柱,接着冒青烟”。

与水怪传闻大致相似的还有关于棺材兽、独角兽和驴头狼等的传闻。《神农架报》称棺材兽是自然保护区科考队员黎国华最早在神农顶东南坡发现的,是一种“长方形怪兽,头大,颈短,尾巴细长能自由摆动,时而还能搭到背脊骨上,全身麻灰色毛……向山下疾奔,碰得树枝噼里啪啦地脆断,四蹄带起的石头轰隆隆地滚动”。《神农架之野》里说独角兽“头跟马脑壳一样,体像大型苏门羚,四肢比苏门羚还长,后腿略长,尾巴又长又细,末梢有须……前额正中生着一只黑色的弯角,像牛角,长有40厘米,从前额弯向脑后,呈半回形弧弓。后颈部长有鬃毛,类似于马鬃”。

在谜一般的神农架,还生活着一种驴头狼身的怪兽,当地群众称其为“驴头狼”。据目击者说,驴头狼“四条腿比较细长,尾巴又粗又长,除了腹部有少量白毛外,全身是灰毛。头部跟毛驴一样,而身子又跟大灰狼一样,好比是一头大灰狼被截去狼头换上了驴头,身躯比狼大得多”。长着四只像狼那样的利爪,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当地不少人都见过它的踪迹,在20世纪60年代,还有猎手打到过这种怪兽,可惜尸体没有保留。

这些传闻似乎荒诞可笑,但又是如此言之凿凿,有鼻子有眼,我们能断定它真的不存在吗?

谜之四:盛夏结冰川的洞穴

一般岩洞内都是冬暖夏凉,但这也仅是相对暖和而言,凉倒也罢了,可是如果隆冬热风扑面来,犹如置身于暖气房;盛夏冰川林立,好像到了广寒宫,这样的现象就很奇怪了。神农架就有这样一个奇洞,名叫“冰洞”。冰洞山高耸在宋洛河西侧,主峰海拔2400多米,顶部呈棱台状,正中内陷,形成一个倒扣的漏斗形天坑。天坑约10米深,7米宽,20米长,原来曾盛着半池清水,大概是周围林木被砍伐殆尽的原因,水位渐跌,以致现在完全枯竭了。冰洞口便显露在石体上,仅有一人多高,宽也不过4米左右。在洞口处站上不到1分钟,就能强烈地感到这里的气候与外界截然不同。冰洞的主洞道不长,支岔却很多,门洞稍微宽展些,越向前越狭窄,可容游人通行者不足1000米。洞内有一条暗河,基本沿主洞道而流,水量不大,却可闻潺潺之声。究竟洞深几许,尚属未解之谜。冰洞内的景象因时而异:春来珠光宝气,夏至冰塔林立,秋季碧水轻流,冬时暖气融融。结冰一般在七八月开始溶化,有人做过测试,化冰时洞口温度为21℃,山麓温度为30℃。三伏盛夏,进入冰洞,犹如登上了嫦娥蟾宫。刚才还是汗流浃背,马上就有了彻骨寒意,得赶紧加穿衣服,适应了才能慢慢观赏。只见头上悬着各式各样的冰灯,脚下踩着滚瓜溜圆的冰球,四壁耸立着奇形怪状的冰柱,深处飘逸着时隐时现的冰流。那些冰灯,无不灵巧生动,辉煌耀眼;那些冰球,无不通体透明,漫地滚动;那些冰柱,无不攀龙附凤,熠熠生辉;那些冰流,无不从天而降,气势逼人。在冰洞里,似乎一切全是白银打造而成,所有景观都是翡翠装点,满目是玉树琼花,遍地皆锦鳞秀甲。那些“银器”,工艺精巧,无与伦比;那些“翡翠”,色泽纯正,沁人心脾;那些“玉树”,参差挺拔,交相辉映;那些“锦鳞”,生动活泼,奔腾逶迤。以科学的观点来分析,冰洞的奇特现象极有可能与洞体结构和所处的环境有关。冰洞山高达2000多米,冰洞深藏在天坑底部,洞道又呈正东西走向,洞体全是坚实的岩石,石体具有吸热快、散热也快的特点。冬季,地心温度高于地表,寒风有天坑遮挡,难以吹进洞内,来自地底的暖气流同外界的冷气流在洞口处相遇,于是形成了水珠;夏季情况则相反,外界的暖气流从天坑底部涌入洞内,遇上了来自地心的冷空气,温度骤降,就可能结水成冰。但这尚不是最终结论,人们仍须继续探索。

谜之五:信疑难定的“野人”传说

神秘的神农架,如梦如幻的神农架,久为世人向往,而神农架“野人”之谜更是像磁石一般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神农架“野人”被称为当今世界四大自然科学之谜中的一个(其它三个为尼斯湖水怪、百慕大三角和天外来客飞碟)。

神农架地区自古以来就有“野人”的传说。在鄂西北地区的历代地方志中都有“野人”出没的记载。据报道所载,至今有数百人声称他们见过“野人”。而且这样新的报道现在仍时有耳闻。在传说中,“野人”有许多与人类相似的特征:体形似人,满身红毛,无尾巴,身材高大,能直立行走,能发出类似鸟类的鸣叫声。

如此众多的报道、如此言之凿凿的描述,不能不引起科学界的关注。1976年5月,中国科学院组织了“鄂西北奇异动物考察队”深入神农架林区,收集了大量“野人”的脚印、毛发、粪便样本。经初步鉴定,认为“野人”是一种接近于人类的高级灵长类动物,推测其正处于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正在形成的人”。

其后又有数支考察队进驻神农架林区,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捕获到一个活的“野人”,因此神农架“野人”仍是一个谜。它们是尚处蒙昧阶段的原始人类?还是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或者是人们虚构出来的不存在的东西?如果人类能捕捉到一个活的“野人”,也许这一切都将迎刃而解,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