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地理未解之谜全纪录
13269000000175

第175章 渤海再次浮出水面之谜

渤海是我国的一个内海,位于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之间,是个半封闭的大陆架浅海。面积7.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18米,最深处也不到100米。

据说渤海曾是一个地势坦荡、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依据是什么呢?地处渤海东部的庙岛群岛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当渤海尚未形成时,庙岛群岛曾是平原上拔地而起的丘陵地带,山丘高度约200米。当时气候寒冷,由于强劲的西北风和冷风寒流互相作用,致使渤海古陆平原上飘来了大量的黄土物质。风沙不仅填平了古陆上的沟壑,而且还堆起了山丘,如今庙岛上独具特色的黄土地貌仍依稀可辨。黄土中有许多适宜寒冷气候的猛犸象、披毛犀和鹿等动植物化石。这些动植物化石表明,当时渤海古陆平原生机勃勃。10000年前的大平原上草地茫茫,人们可以想象,当时猛犸象漫步河畔,披毛犀出没其间,鹿群相互追逐,古人类尾随其后伺机捕杀的景象。这是多么富有生机的一幅古人类生活写照图啊!

在20世纪70年代初,一块从渤海海底捞起的骨头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经过仔细研究,这块毫不起眼的骨头被确认为披毛犀的牙齿。披毛犀身披褐色粗毛、鼻子上长着两根短角,生活在寒冷的苔地平原或是在草原上。渤海海底发现的披毛犀牙齿,使学术界对渤海的过去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开始了对渤海地形地貌的历史研究。人们认为,渤海在遥远的过去曾是一块裸露的大陆,因为陆生的披毛犀是无法在海水中生存的。古生物学家认为,可能在晚更新世纪末期,距今10000年前,生活在北国的披毛犀到达渤海古陆并向南迁移。

也就是说,在距今10000年前,由于冰川范围的扩大,原先最深处也不过80米的古渤海平面一下子下降了100~150米。渤海地区因此一度完全裸露成陆,形成了一片平坦的大平原,成为许多动物的家园。在距今大约12000年的时候,渤海古陆平原再次沉入了海底。这是因为当时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渤海平原逐渐被水淹没,曾在渤海平原上奔腾不已的黄河、溱阿和辽河,也随着海水重新浸入渤海古陆,成为渤海的一个组成部分。

近年来,海平面变化的问题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人认为海平面将会上升,有人则不这么认为。同样,人们对于渤海平面的升降也持不同看法。有人说,海平面会上升,部分陆地会被淹没。然而也有人说海平面会下降,渤海平原会再次出现。彼此都有支持各自观点的理由。

据《滦州志》记载,1820年渤海西部的一个较有名的小岛———曹妃甸的面积约8平方千米。到1925年之后,潮水和海浪不断地冲击小岛,大片土地坍入海中。如今,曹妃甸已基本沦入海内,找不到踪影了。然而,黄河口的情形却截然相反。从1855年以来,岸滩不断拓宽和淤高,潮间带的宽度,每年拓宽数10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1300多亩新土地。在渤海湾及莱州湾,由于许多泥沙来自黄河并不断沉积,岸线也不断向海中淤涨。

如今的渤海,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错综复杂,变化也因此十分复杂。岸线有进有退,变化完全相反,并且这种完全相反的变化还将继续下去。

那么,曾一度繁荣的渤海古陆大平原,会重新露出海面吗?这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一个谜,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一天会被解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