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地理未解之谜全纪录
13269000000153

第153章 名城扬州之谜

早在公元前486年,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就在这里开凿邗沟,沟通淮河和长江,开始了扬州城的建设。因此,扬州最初也叫邗江。后来又有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扬州是从隋代修筑大运河后逐渐繁华的。到了唐代,扬州成了仅次于都城长安的繁华名城。那时商贾如云,有“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于天下”之誉。诗人说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就是那时候的写照。

从唐代开始,扬州也是一个国际性的都市。唐代鉴真和尚曾从这里出发东渡日本,东晋时北天竺,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高僧佛驮跋陀罗(意译觉贤)、宋代阿拉伯人普哈丁(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第十六世裔孙)都到这里传过教。元代著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东方见闻录》中,对扬州的盛况也作过描述。

随着交通、贸易的发展,扬州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荟集的地方。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杜牧、高适,宋代的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清代的孔尚任等等都在扬州留下了不少名篇。唐诗中写到扬州的就有一百多首。“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盂浩然之广陵》),被称为“千古丽句”。杜牧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一直视为对扬州的绝唱。清代郑燮(板桥)、金农、黄慎,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等八人在扬州创立了大胆泼辣的新画派,称“扬州八怪”,对中国国画艺术有很大影响。

在历代战争中,扬州人民谱写了许多壮烈的史篇,至今保存的“双忠祠”,是纪念南宋末年两淮制置司李庭芝和士兵出身的都统姜才的。李、姜两将军拒绝降诏,带领扬州人民坚决抵抗金兵的入侵,最后兵尽粮绝,壮烈牺牲。明末兵部尚书史可法,在扬州组织抵抗南下清兵的斗争事迹,是民族斗争史上光辉的一页。史可法在外无援兵,内缺粮草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坚守扬州孤城,后来城破被俘,清豫王多次利诱劝降,史可法严词拒绝,坚定地表示“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终于慷慨就义。现在梅花岭旁的史公祠,埋有他生前穿用的长袍和笏。解放后,朱德委员长书写的“史可法纪念馆”匾额,现陈列史公祠中。

扬州的绝景佳色首推位于城西北的瘦西湖。瘦西湖原名保障河,湖身蜿蜒曲折,犹如一条丝绸飘带,和杭州的西湖比,它清瘦秀丽,含蓄多姿。清代汪沆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它是因诗得名的。

瘦西湖全长4.3千米,游览面积30多公顷。它的美主要是依照时宽时窄的河流和自然丘阜,相形度势布置建筑物和栽种花木而成的风景区。船行其间,每转一弯有一组不相同的景物,甚是迷人。

扬州的园林建筑在我国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曾经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有园林胜”之说。现在保存下来的庭院名胜尚有三十多处。“个园”是因园中种的竹子多,竹叶的形状像“个”字而得名。园内建筑布局疏密相间,安排适宜。最有特色的是人工堆砌的大型假山,它同时显示出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色。据说,这是清代著名画家石涛设计的。“何园”又各寄啸山庄,是扬州现存的最大的庭园。它重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扬州晚出的一座名园。它吸取了以前园林建筑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整个园子结构集中,紧凑,在有限的范围内小中见大,精致的古式建筑掩映在山石花木之中,呈现一片清新秀丽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