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地理未解之谜全纪录
13269000000144

第144章 水下明祖陵之谜

提到明朝陵寝人们马上会想到北京的十三陵和南京的明孝陵,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明祖陵却鲜为人知,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这座开国皇帝的陵墓变得迷雾重重。

揭开朱元璋籍贯之谜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朱元璋是凤阳人,其实他老家在江苏省句容县,在那儿原是一个淘金户,因为受不了元朝官府的压榨和欺压,后来就举家迁徙,一直迁徙到淮河边上,也就是现在的盱眙县。在距离盱眙县城西北20公里处有两个小村,一个叫明陵村,一个叫祖陵村,这两个村落和明祖陵有什么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但从这两个村落的村名来理解总觉得应该和明祖陵有关系。

祖陵石刻群是明代帝陵石刻中最为精美的一组石刻群,祖陵石刻在雕刻手法上运用了浮雕、半浮雕的技法,经过精琢细磨,使石刻的细部显得流畅华丽,从造型和雕功上,可以看出石刻匠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创造精神,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们娴熟的技艺和细腻的功法。成为明代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创造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石刻艺术的新成就,为上继唐宋,下开明清的石刻艺术典范。

明祖陵成水下“龙宫”300年

盱眙的“风水”据说是成为朱元璋“肇基帝运”“钟祥孕秀”的圣地。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命懿文皇太子朱标率文武群臣到盱眙,选定杨家墩修建祖陵。一方面能够寄托对先祖的哀思,同时也可以达到他“承天命,治国家”,巩固大明王朝的目的。这是一个风水宝地,为什么又被淹没了呢?

在苏北平原淮河、运河、黄河有多年纠缠在一起的悲剧历史。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块块条石砌成的大堤,叫高家堰。高家堰长67公里,这些数不清的条石从什么地方采集来的至今是个谜,但封建王朝修建这条“水上长城”的目的却非常明确,就是一保祖陵,二保漕运,三保民生。然而高家堰似乎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虽然统治者不惜工本、耗尽民力,但最终也没能挽救明祖陵被洪水淹没的厄运。高家堰至今还竖立在洪泽湖畔,明祖陵却在1680年被一场大水淹没了,成了一座“龙宫”,直到300年后才再次露出水面。

由于水,明祖陵被毁坏了。由于水,明祖陵又被保护了起来,如果不是水的话,明祖陵可能在“文化大革命”中毁于一旦了。它的地宫至今仍在水下。1982年在对地下玄宫进行清理的时候,在享殿北部90米的地方发现了这座地下玄宫,它共有9个拱券,每个拱券下有一个两扇对开的大石门。据有关史料记载,明祖陵地下玄宫是一个大的漫土堆,后来为什么形成这样一个水塘,是因为当地农民取砖头,把这儿弄成了一个水塘,这个水塘的水抽不干,因为围外就是淮河,所以水抽了以后,很快就又渗满了。

明祖陵与其他明陵有何不同

明祖陵神道两旁的石像生共有21对组成,以四尊雄性麒麟为首。麒麟是神话传说中的“瑞兽”,祖陵石像生之首设置麒麟,就更进一步表明明祖陵的“肇基”地位。在祖陵石像生中,令人叹绝的是拉马侍,整个石雕和青石底板连为一体,重23.4吨。让人们难以想象的是,在当时运输条件下这么大的石块是怎样运输到建陵工地的。祖陵石像生无论是文臣武将,还是神兽石像生,形体都十分高大威武,充分体现了“子孙不能欺祖”的威严。石像生当中,每个动物的形象很有动感,比如说马,马脚下踩着祥云,飞在天上,那是天马啊。好像在别的陵墓当中,没有见到过这种情形。马在帝陵前面,唐朝时就已成了制度。在唐朝马也让它飞,但是给它加了翅膀,叫野马。宋代帝陵前面也有,到了明祖陵,给它脚下加了云,意喻它在云里飞。

虽然都是明代的陵寝,但明祖陵与其他明陵还是有所不同的。

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明祖陵石刻形体高大,在所有的明陵中,应该是最大的了。“子孙不能欺祖”,其他陵只能建得比它小,不能比它大;第二个区别,就是明祖陵整个神道的总长度从洪门到地宫只有360米,非常短。从洪门到金门整个石刻像生,只有148米,排列起来非常紧凑;第三个区别,就是明祖陵所有的石刻,全都是雄性。无论是狮子、麒麟,无一例外。当然,这里面有这么几种说法,比如狮子,如果用母狮子,就不那么威武了。再者陵墓是阴宅,需要用阳性的东西来调和,才能在这个墓葬里面住得安稳。

在淮河的又一次枯水期,从明祖陵围堤276米远的地方,出现了1348米长、5米宽的一道城墙。这一道城墙,其实是明祖陵的一部分———外罗城。

历朝历代的皇帝,大多在生前为自己死后建造辉煌的陵墓,但是为自己的先祖建陵墓,而且将从没谋面的曾祖父高祖父,全部融会于一炉,藏于一墓,这是史无前例的,这是明祖陵一大特色。一般情况下墓葬只葬一对夫妇,而明祖陵地下玄宫是三代祖宗的衣冠冢,像这样三套墓室共为一体的奇特的建筑艺术,不仅在中国陵墓史上少见,在世界陵墓史上也是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