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永远的老师,家长教会孩子的首先是为自己承担责任。
一个人只有学会为自己负责,才有可能为他人负责,也才有可能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说过:“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变得很有责任感的。”茨格拉夫人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一次,她的儿子从学校回家比平时晚了半个小时,茨格拉夫人对此表示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确地告诉儿子:“你玩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半个小时,这个时间我们可要遵守。”这样,就让儿子意识到了自己晚回家的后果,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永远的老师,家长教会孩子的首先是为自己承担责任。一个人只有学会为自己负责,才有可能为他人负责,也才有可能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
可现实中,很多父母却剥夺了孩子对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比如到学校接孩子回家,我就发觉这样一个现象。孩子们空着双手在前面走,他们的父母把本来该孩子自己背的书包拎在手里。还有,一家人出去旅游,也是父母长辈大包小包地背着行李,孩子一身轻松。这看似是小事,很多家长不以为然,但我却认为,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让孩子摆脱了自己责任的行为。孩子的书包就像战士手中的枪、工人手中的工具、教师手中的教鞭,本来就该他自己负责;孩子是家庭这个团队中的一员,出去游玩时,他理所当然应该尽到自己的义务,应该负责自己的行李,即便那只是一个装着点心、玩具、水壶的小包。教育就是一种唤醒,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得让他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将这种观念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一点一滴融入他的思想,长大以后,他自然就会明白任何时候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有人说,中国家长是对孩子付出最多的家长,也是最得不到孩子尊敬的家长。这多么可悲啊!从孩子一生下来,我们就把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了。替孩子决策、为孩子计划、帮孩子做事、或是有意无意地放纵孩子,家长这种过多的主动行为,有时也会使自己陷入自设的樊笼中,继而变成了对孩子的怨言、唠叨和不满。孩子的不愿做事,不会做事,做不成事,很大程度上也是家长在不自觉中慢慢养成了孩子的惰性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要试着把孩子生活中的每一项责任都放到他自己身上,让孩子自己承担。比如,当孩子遇到麻烦的时候,你应该说:这是你自己选择的,你想想为什么会这样?”而不要对孩子说:“你已经努力了,是爸爸没有帮助你。”虽然只是一句话,却反映出了观念的不同。
如果你无意中帮助孩子推卸了责任,孩子将会认为自己无须承担责任,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是很不利的。
孩子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的上进心、自尊心、自信心,往往是在对自己负责任的过程中形成的。只有确立了对自己负责任的心态,才会逐渐克服贪玩、松弛、懒惰这些影响正常学习的行为习惯。
孩子在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同时,就会对事物本身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这是孩子认识事物的过程,也是自身成长的过程,尽管未必是一帆风顺的,但这正是人生成长历程终究不可缺失的一课。
在家庭中,亲子关系较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顺畅,孩子往往不需要父母督促就主动地学习,上进。相反,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不管父母怎样教育,结果总是“恨铁不成钢”。并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有心结,亲子沟通的障碍导致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